浅析新形势下高校内控风险审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11
/ 2

浅析新形势下高校内控风险审计

伍珊

合肥工业大学审计处, 安徽 合肥 230009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由重规模、重数量的外延式发展向重质量、重效益的内涵式发展转变,在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国家和社会对高等教育投入不断增长,高等教育的规模和质量得到了双重跨越式发展,与此同时,因高校内部治理不完善、管理手段缺陷等因素导致的风险也随之出现。

关键词:高校;内控风险;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45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我国高校内部控制审计进行综述的基础上,以M高校为例,通过开展审前调查,明确审计目标、重点以及审计程序,构建内控审计评价关键指标体系等确定审计路径,旨在通过对学校经济业务层面制度设计的健全性、合理性,制度运行及执行有效性等进行审计监督,达到促进学校相关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提升学校的治理水平和运行效率的目标。

1、新形势下高校内控风险审计的重要意义

内部审计是组织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完善组织内部控制、改善组织运行效率、提升组织价值上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对高校而言,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是发挥内部审计作用的关键。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提升,一是可以有效推动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内部审计作为高校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卫士”,是高校内部监督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唯有其质量提升,才能持续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和健全权力约束机制,推动提高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二是可以更加有效地发现高校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并予以解决。内部审计可以对高校管理进行“体检”,其出发点在于发现问题,落脚点在于解决问题,只有审计工作质量有保障,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判断正确、定性准确、建议可行,通过被审计单位的一系列整改与对其他单位的警示,解决“屡审屡犯”的难题,才能真正发挥内部审计“治已病、防未病”的作用。三是可以有效守护内部审计的“生命线”,更好发挥内部审计效能。

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既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与创新,也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此过程中,审计信息化软件、平台、技术等的应用必不可少,而内部审计的主体依旧是“人”,审计人员的作用不可替代。而高校构建审计信息化平台后,审计人员也需要随之转变审计思路,同时丰富自身专业技能、数据分析能力等,才能满足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需求。从这一层面来看,随着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进程,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也会不断提升。而内部审计人员综合能力的提升,也可以有效提高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效果,因此两者之间相得益彰

2、新形势下高校内控风险审计常见问题

2.1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不健全

目前,经济责任审计的制度较以前已经完善了很多,从1997年开始,国家相关部门已制定和修订了很多经济责任审计方面的制度,但对于内部审计,这些制度并不完全适用,特别是针对市州高校,适用性更差一些,在参照执行的过程中,遇到很多疑难问题,导致审计人员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调查发现,部属高校和大部分省属高校以及小部分市属高校都单独制定有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方面的制度,但市州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制度建设与经济责任审计的蓬勃发展相比有一定的滞后性 。

2.2审计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一方面,高校的审计人员大多是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多为会计经济专业出生,很少有审计专业的人才;另一方面,一些校领导对审计工作重视不够,认为审计工作无足轻重,实在需要时还可以采取外包方式,所以在人员配备时优先满足其他二级部门,审计专业人员难以进入高校审计队伍;第三,审计人员由于专业限制,加之后续培训和继续教育未跟上,导致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跟不上审计工作的发展速度;最后,审计部门人少事多,还有很多常规的事务性工作需要做,而审计人员忙于处理这些事务,忽视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提高。

2.3审计人员专业背景无法满足现代审计需求

随着内部审计模式的转变,现代内部审计需要从多角度多层面对组织内部治理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和鉴证。在审计全覆盖的背景下,高校普遍开展了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基建工程审计、科研经费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以及绩效审计、内控审计、重大政策落实情况审计等管理审计业务,审计模式逐渐向风险导向审计、内部治理导向审计延伸。与快速发展的审计业务相比,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规模小、人员仍以财务专业背景为主,缺乏复合型审计人才,在内控审计、管理专项审计、信息化等领域明显专业性不足,另外容易使审计视角局限于财务领域,无法反映组织内部治理的高度。

3、新形势下高校内控风险审计优化措施

3.1建立合理详实的评价指标体系

高校应根据上级部门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校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可以按业务分块制定,对于管理科研工作的审计对象,可以把科研项目的增加数量、科研经费的到账率、科研经费的增长率作为评价指标;对于主管后勤的干部可以把学生对食堂、校医院的评价,教师对食堂的评价、校园维修的及时性、招投标程序的合法性、水电费的增减率作为评价指标;对于下属企业主管干部,可把经营目标的完成情况作为主要考核指标,比如利润数量、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等;对于二级学院的院长可以把学院内控制度的健全情况、二级学院科研数量及质量、一流学科建设情况等作为评价指标。

3.2优化政府拨款模式

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强化预算的约束作用,持续优化拨款模式,不能简单以“在校生人数”作为拨款额度的参考依据,应综合考虑学校类别、学科建设、专业发展、科学研究等多种因素。在保证综合定额基数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财政拨款方案,逐渐提高财政拨款在特色学科、优势专业,以及科研项目中的比重。通过“补助转资助”的方法,把高校特色学科和优势专业的非定期性项目资助转变为定期性项目资助;科研项目以定期拨款的形式资助,加强高校在特色学科、优势专业及科研项目的持续投入,鼓励支持特色学科、优势专业和重大科研项目建设,确保高校的发展优势和发展潜力。各级政府还应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承担重大科技项目状况等因素,研究制定符合高校发展[1]

3.3加强结果运用,建立联动机制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应加强与组织人事部门、纪委巡察部门的联动,建立成果共享、长效协调机制。一是完善制度建设,通过制定审计结果运用管理办法、审计整改工作办法等,明确结果运用的范围、方式,整改跟踪检查的内容、操作步骤,做到有“规”可依;二是构建监督贯通模式,打通部门会商、名单确立、审计情况通报、联合检查、专项整改、移送问责等主要环节,在审前、审中、审后均与组织、纪委、巡察部门保持信息互通,形成审计监督、干部管理监督、纪律监督、巡察监督联动机制,避免信息不对称造成监督盲区或重复检查的情况;三是建立成果共享反馈机制,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应同时抄送组织、纪委、巡察部门,各部门可在职权范围内充分运用审计结果,并将运用情况及时反馈给审计部门,形成动态循环,对于审计结果反映的典型性、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共同研究应对措施,切实发挥审计监督效能[2]

结束语

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关系到高校“十四五”规划目标的实现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高校要积极从宏观和微观层面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3]

参考文献:

[1]杨朝琼.市州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措施[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0,23(06):77-79.

[2]王欢.高职院校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策略[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6):51-53.DOI:10.16335/j.cnki.issn1672-2604.2020.06.015.

[3]冯琴.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提升路径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2020(11):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