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洋大学 201306
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实践在青年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勉励广大青年“既要向书本学习,也要向实践学习”。本文以高校实习基地建设为切入点 , 结合高校实习基地建设现状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基于企业导师制的高校实习基地建设模型。
关键词:企业导师制;高校实习基地建设
一、基于企业导师制的高校实习基地建设研究现状
实习作为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也越来越得到高校和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用人单位的重视。通过建立实习基地,开展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教育部关于加强和规范普通本科高校实习管理工作的意见》(教高函〔2019〕12号)即对高校实习基地建设提出了指导意见,指出高校要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大力推动实习基地建设,鼓励建设满足多专业实习需求的综合性、开放共享型实习基地。要加强实习基地质量建设,充分发挥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高水平实习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以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建设带动一流实习基地建设。要结合实习基地条件和实习效果,对实习基地进行动态调整,同时选好配强实习指导教师[1]。
国内外一些知名大学也通过引入企业导师的形式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及职业规划能力,在人才培养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例如英国雷丁大学“校友导师计划”,依托校友资源,为学生提供导向性、专业性、实践性的辅导;中国人民大学“LEAD 计划”,进一步拓宽在校生和职场人士的交流渠道,帮助学生更好的熟悉职场;西交利物浦大学2009启动了校外导师项目,运用“启发式教育” 引导“年轻的成人”独立思考。但就目前国内实习基地建设的现状而言,企业导师制的设置多数存在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对于本科教育的实习基地建设方面则鲜有企业导师制的存在。另一方面,在知网检索“企业导师制”仅有109条搜索结果,而在这些文章中,与高校实习基地建设相关的仅有不足10篇,因此,将企业导师制运用于高校实习基地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当前企业导师制在高校实习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推进创新育人新模式,更好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立足专业、服务社会,发挥实习基地的实践育人功能已经是现今众多高校努力的方向。但是,目前各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水平参差不齐,部分高校模式陈旧落后,多停留在参观考察、调查访谈等浅层次、所采取的都是易开展的传统活动设计,或是沿用“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很难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意识和主动思考兴趣,仍存在重形式轻内涵的现象[2]。同时,部分高校对实习不够重视、实习经费投入不足、实习基地建设不规范、实习组织管理不到位等现象仍然存在,导致学生到实习基地后,学习流于形式,实践浮于表面,无法起到较好的实践教育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整体提升。此外,很多时候高校实习基地的建设由于学生自身不重视、不积极参与,也会导致企业导师制的高校实习基地建设的成效性不佳。
三、基于企业导师制的高校实习基地建设举措
(一)立足学生实际,选聘对口优质导师
为避免“灌输式”“填鸭式”等较为死板的教学模式,真正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意识和主动思考兴趣,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选聘政治站位高、为人正派、经验丰富的导师,为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提供支持。 立足学生实际情况,充分运用企业导师附带的行业资源和经验,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平台,提高理论运用于实际的能力,增强学生与社会、职场的熟悉度。同时,通过企业导师的校外实习指导,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切实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二)深化协同育人,搭建高校实习基地建设平台
高校要深化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搭建基于企业导师制的高校实习基地。首先,可以通过开展校企联动座谈会、面试、访谈、交流会等形式,探寻高校学生对于企业导师制实践的认识与实际需求,促进校企合作顺利开展。其次,为积极推进与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可以通过与意向企业签署相关协议,共同搭建高校实习基地。签约企业导师会定期进入校园,依托线上线下的双平台开展职业规划讲座、专业前景普及、实习实训介绍等一系列活动。此外,还可以依托校友资源,搭建校外实习基地,聘任企业导师。以实际的校友经历代入到实习基地的建设中来,更好的为学生提供专业课程和就业方面的指导。合作企业也可以根据高校学生实际需求提供实训类技能的培训,参与制定具有专业特性的培养方案,切实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三)创新基地建设,“4+2+n”模式促进企业导师制的双向可持续运作
要将前瞻性思维融入高校实习基地建设中,构建全程化、全面化和信息化的实习指导,打造“4+2+ n”的模型,包括4年专业知识学习期间的指导,线上线下“双渠道”的企业导师制平台,n种实习岗位推荐和实习机会。对于高校实习基地建设要科学谋划,稳扎稳打,广泛宣传,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其中。在“4+2+ n”模型中:(1)大学本科四年的专业课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理论水平,夯实专业技能,为后续的实习实操打下坚实的基础。(2)依托线上线下的双平台,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帮助学生确立职业规划。同时对已经形成合作的企业,开展企业导师的进校宣讲和培训。借助技术上的支持,实现线上线下全覆盖,学生可以畅通咨询渠道,实时咨询。学生还可以通过所搭建的优质实习基地平台,获取内推机会,参与线下实习实践。此外企业导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方面的有效建议,积极推动学生自主创新创业。(3)针对毕业班学生,重点提供就业资讯、实习机会以及职业规划指导,在n种实习、就业可能中,进一步使学生深入认识专业前景、明确发展方向。对于在实习就业方面存在困惑的同学,由就业指导老师和企业导师进行探讨与交流,制定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引导主动规划,积极投入实习、就业。
结论
本文以企业导师制为切入点,深化当前校企合作内涵,结合高校实习基地建设现状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基于企业导师制的高校实习基地建设举措,弥补学术研究上的不足,为更多高校提供实习基地建设的建议,为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供相应的参考,从而切实提升学生在实习中的专业兴趣、职业素养以及实践技能,进一步实现校企合作的长效育人机制,以期通过实际运用,培养出更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变化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毕艳玲,张杨,张雅芬,刘 岩,金亚征.论高校实施企业导师制的重要性[J].农业与技术,2017(11):159-160.
[2]尹明明.基于校企合作的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9):24-25.
朱文沛(1999-),女,汉族,上海人,上海海洋大学爱恩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席朝茜(1992-),女,汉族,上海人,硕士,上海海洋大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马春广(1989-),男,汉族,上海人,硕士,上海海洋大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