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 辽宁丹东 118000
摘要:“课程思政”背景下,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作为建设高校学生的两股主要力量,更要门门课程“思政”,时时刻刻“思政”,发挥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的互补作用,创建合适的有效的育人机制,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保障。高校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担,高校“课程思政”背景之下,课程教育是基础,思政是教育核心,只有在专业课教育中渗透思政教育,在实践中感悟思政教学,实现价值观的引导和知识教学,这是高校教学的根本方法和立足点。课程思政教育方式既要紧跟时代的脚步,还要明确育人的责任与义务,并能有效的将课本专业知识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显示价值观与专业技能的同步发展。培养新时代的高素质青年,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的责任重大,需要两者团结协作,扬长避短,各自发挥优势,积极传播正能量,落实高校办学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协同育人、育人机制、课程思政、高校辅导员
高校的每一个专业课教师都应该将思政课教育融入到学生的专业学习中作为自身的重要责任与义务。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面对的都是学生,必须把育人工作当做自身的重要工作内容,在思政教育中,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互帮互助优势互补。虽然专业课和思政课与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针对的是不同的思维方向,但是都是以将高校学生培养为全能高素质人才为首要目标,以此为大的方向,所以需要形成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机制[1]。
目前部分高校的教学资源不够充足,只有将自身紧张的教学资源合理利用,发挥自身优势,寻找合理的协同育人模式以此来提高培养人的效率和质量,形成有自身特色的办学,实现教育的高速发展,共同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高校协同育人机制现状
1.1缺少协同育人意识
专业课教师承担着传授知识的重要责任,他们普遍拥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授课技能,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生涯的重要知音人,但是依旧有部分教师不能认识到教师自身应该尽到的思政教育的义务与责任,没有达到立德树人传道授业的目标。而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的引导者,一般会通过课外活动实践和班集体活动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是学生领悟思政课的主要力量,但是目前情况来讲,高校辅导员的思政理论课水平还相对较低,不能达到大学生对于课程的需求,不能有力地将专业课与实际理论结合,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不能有效的利用,知行不能够紧密结合。
1.2缺少协同育人平台
专业课教师与高校辅导分属不同的教学部门,很难在协同育人方面有良好的沟通机会。大学生普遍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而思政课学习一直持敷衍应试态度,这也一定程度上让专业课教师在课堂思想引导方面持消极态度,不积极不主动,甚至如果任课教师的自身素质不高情况下,还会为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另外高校辅导员在引导教育学生时,缺少明确的课程内容规划和育人方向,导致专业课教师和高校辅导员不能做到有效配合、协作育人。
1.3缺乏健全的考核机制
思政教育是一项具有强烈人文意识的工作,但是由于目前的考核机制,使得高校辅导员和思政教师缺少协作育人的动力与行动方向。目前多数高校对于教师的评价主要还是依靠自身授课工作的完成情况,缺乏具体的奖励机制,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而忽视了教师自身的利益,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政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2构建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工作的意义
2.1落实全方面育人方针
由于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普遍急于将学生培养成为某一领域的高技能人才而忽视了素质教育,一味追求效率而忽视了最基本的思政教育,这就使得学校逐渐偏离了以人为本、教书育人的教育宗旨。因此快速推进思政课教育是一项重要的措施,推行思政课教育需要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合作,专业课积极引导,辅导员日常引领,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优势互补,团结一致,帮学生把好走向社会的第一关,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成长,培养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全面落实全方位育人的方针政策。
2.2资源整合,优势互补
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在实行协同育人机制时,可以扬长避短,整合资源,通力合作,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这是一个不断整合资源,共同发展的过程。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的工作对象相同,这就为协同育人提供了工作基础,高校辅导员充分运用“课程思政”理论,深化理念,走进课堂了解学生心理发展动态,建立课堂管理机制,将辅导员角色向“教师角色”转化。而专业课教师也要根据自身的授课优势,在专业课课程中渗透思政课程,将教书育人融为一体,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项协同育人新工作体制既要打破常规的界限,又要不断创新与充实核心观念,通过不断的实践,不断的改进,不断的教学去贯穿教学全过程,最终实现教师和学生,技能与素质的共同发展。
辅导员是高校学生在大学期间校园生活的“家长”,辅导员一定熟悉学生的家庭情况、人际关系、学习情况,这是辅导员展开各项工作的优势。在“课程思政”背景下,辅导员不仅要积极参与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情况,还要在学生思想素质教育方面积极引导,通过学校活动以及课堂教学等与专业课教师协同合作。专业课教师主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教学思政课程,而辅导员则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明确引领学生德智的养成,两者相互统一相辅相成,但最终都立足于育人的根本目标。
2.3全面发展,培育时代新人
“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下,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的有效协作有利于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和共享。专业课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与学习情况,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以及心理动态,辅导员则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掌握学生的生活情况和思想变化,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为专业课教师提供有效信息,以便因材施教。专业课教师与高校辅导员的协同育人模式有利于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3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有效方法
3.1达成共同的思想意识
“课程思政”的背景下,加强高校学风建设,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良好沟通协同育人,但这并不是简单的将二者的职业责任重合。专业课教师和高校辅导员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都是通过思政教育来达到协作育人的目的,对象一致且育人内容互补。所以要想把“课程思政”的内容转变为引导学生的重要工作理念,就要在思想意识上首先达成共识,明确自身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向,热情工作,明确责任与义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之间积极沟通,及时发现问题弥补不足,这样才能有效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健全日常工作管理机制,定期为教师开展培训,提高团队协作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让教师队伍不仅授课能力高,综合素质也要硬,做到立德树人,以德施教,将自己作为学生的标杆榜样,时刻向积极乐观的方向引导学生,这样专业课教师也能在提升自身授课技能的同时,提升育人的技能。
3.2构建创新育人模式,搭建育人交流平台
在高校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中,也离不开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高校辅导员应该将思政教育贯穿于学生的全部在校过程,在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探索生活化的教育方式。通过对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加大思政教育的影响力度,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渗透教育,将学校打造为有生机的育人平台。同时有效利用学校的各类教学资源,积极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在事件中学习思政知识,开拓学生的眼界。专业课教师也可积极参与学生的班会活动,积极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在不断实践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此外高校要积极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机会,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全面提升高校学生的综合能力与自身工作技能。
3.3完善奖励约束机制
明确制度的确立可以更好的实行政策,高校可以建立强制制度来制约协同育人模式的建立,鼓励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积极探索,比如,思政课教师若想晋升就必须兼职辅助高校辅导员的日常工作。辅导员来讲,职称晋升也必须承担小部分的思政课教学。这种方式对于协同育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并且,还可以推动专业课教师和高校辅导员身份的转换,这样不仅可以赋予教师更多的教学动力,还能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且也能让专业课教师更好的投入到辅助思政课的教学当中。对于成功的典型案例积极宣传,打造协同育人模式下的良好工作学习氛围。
3.4完善思政课程体制改革
思政课教学要从传统的教师为主题的课堂转变,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位置,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导向,发挥思政教育的核心目标,依据学生的差异性和不同的兴趣爱好,挖掘各类教学资源,来满足学生日益增多的学习需求,开拓学生的眼界,积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质,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多角度创新,增强动手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以不断适应社会的需求。在计算机时代背景下,高校的教育也要紧跟时代的脚步,将多媒体教学模式快速融入到思政课教育中,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积极推进网络教学模式,让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建立学校自己的网络教育资源管理平台,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
结束语:
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任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责任重大,只有掌握大学生的成长特点,掌握育人规律,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自我管理意识,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走进学生内心,实施全方面的育人过程。通过建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的协同育人模式,以培养全方面高素质人才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关心学生的学业和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价值取向,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进而将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杨君俐.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教育模式研究——以高校思政课程为例[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1(02):49-52.
[2]李娟.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研究[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0(23):89-90.
[3]王荟春.立足初心使命、责任担当探析如何创新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基于辅导员工作视角[J].知识经济,2020(12):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