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号 :37040319920125****
摘要:道路交通安全受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维护等多方面影响,随着人、车、路、环境的不断变化,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也会持续面临新的问题,需要及时进行优化完善。本文分析了当前交管存在的问题,着重探讨优化交管的可行性策略。
关键词:公路;交通要素;安全管理
引言
道路交通安全是交通管理的薄弱环节。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交通设施、管理机制和群众安全意识等薄弱,同时路线复杂交错,线路较长,管理范围较广,很难精准管理,导致交通事故频发。此外,警力有限,交管任务繁重,必须依靠更科学的管理措施提升交通安全水平,促进交通安全和全面振兴。
1、交通安全治理存在问题分析
我国发展水平不均衡,南方地区经济发展相对先进,而西北等地区发展相对落后。此种经济发展差异客观存在,当前存在的交通管理差异较大,各地要采取不同的交通管理措施。基于此种背景,各地应以因地制宜为基础,采用因势利导的方针,对管理体制进行优化,强调差异化、有效性建设,杜绝一刀切。应落实能动性改革和管理,杜绝面子工程,促进实效性工作。应进行顶层设计,切实落实。交通安全的重要保证是安全责任监管。在监管落实中必须明确监管主体。但在实际工作中,安全责任监管通常主体不明确,责任划分不精细,极易发生监管漏洞。在管理优化中,应促进党政综合治理,完善量化考核体系,改变单一的考核形式,促进多层级考核。应在建立督查试点,加强责任监管。在交通安全治理中,应从源头切断交通危险因素,但源头治理实践难度较大。在进行源头治理时,需要开展大量高难度工作,内容较为复杂。而在现有管理中,缺少风险分级制度,在隐患排查措施方面也尚未完善。在交通安全管理建设中,应加强源头管理、积极消除隐患,建立风险分级制度,促进全面风险管控。
2、推动道路交通安全工作高质量发展措施
2.1加强部门协作
在部门协作中,应提升队所融合质量,对交通警力进行整合,将警力部署至一线。促进警力入村,以村为单位安排民警或辅警,保证警力部署落实到村,加强实质性管理。应促进交警和保险公司合作,建立合作劝导站。督促保险公司人员深入,协同交通劝导员工作,加强安全宣传,促进一线信息采集,同时联合排查安全隐患,增强事故及时处理能力,扩大安全管理覆盖面,同时积极提升机动车投保率。路长制度方面,应加强财政保障完善,设置路长岗位,进行专业人才培养,专人专职。基层派出所负责监管、指导路长工作,开展定期考核,强化道路隐患巡查,积极开展违法劝导。应采用串点排查模式,保证村道车辆全面管理,加强道路巡查,及时发现、阻止交通违法行为,予以批评教育和积极改正。随时排查隐患,及时上报风险或事故,一旦发生风险事故有明确责任人担责。政府应保证资金投入,促进村道交通环境优化。应加强交通治理责任意识,持续完善管理,积极推进村道设施建设。对于临近河流山谷或急转弯等高风险路段,应规范建设安全防护设施,对于重点风险路段予以特殊建设和监控,降低交通风险,做好物质保障。在平交道口区域,应加强五小件建设。应采用硬隔离措施,科学使用警示标识,有效设置警示桩、减速带,在弯道区域应设置反光镜,重要关卡设置警示爆闪灯。通过以上设施布置,构建更完善的交通安全屏障。应加强村道照明建设,提升平交路口交通安全性。
2.2促进先进技术应用
在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中,应积极开展数据化警务管理。针对公路交通安全而研发的交通管理App。应积极应用和推广该App,以该系统为管理工具,加速转变交管思维,在管理中融合更多技术因素,促进科技交通管理。应进行“农交安”培训,加强交通督导,分析交管现状,为交通安全评估提供数据支持,促进科学研究和事故判定等。应在建设智能防控体系,应用综合视频监控,联合路口电子警察监控,构建交通管理网络。应加强电子监控投入,对视频点位进行完善布局,派出所和公路监控联网。派出所可通过网络调取录像以及巡查路段,进行技术化交通管理。在公安交通管理中,派出所是基础作战单元,应落实警务终端应用,加强缉查布控,对于违法车辆,应实行线上预警协同线下拦截的监控管理模式,精准有效地打击交通违法行为。应使用动态监控系统进行联网交通管理。创建信息交互通道,交通运输管理单位通过监控网络进行系统巡查监控,发现违法行为及时上报信息,公安机关收到信息后辅助交管部门开展联合惩戒。在交通压力更大的重要节假日,重点监管客运车辆,加强班线安全隐患排查。向公安机关推送超载车辆信息,公安部门获取线路、车型和车牌信息后,根据信息设置拦截关卡,严格惩治超员超载行为,预防群死群伤事故,促进交通安全。
2.3优化道路设计
针对交叉口,目前存在的设计问题主要包括斜交、车道尺度偏大、视距不足、渠化过度和标志遮挡等,易导致车辆运行轨迹不顺畅、暴露在冲突区域的时间较长、驾驶人视线和认知受到影响、道路通行效率下降等问题。针对高速公路,其设计问题主要包括出入口加减速车道长度不足、绿化遮挡视距、纵向限速策略变化频繁、夜间线形诱导不足和标志信息量过载,这些问题易导致车辆分合流时加减速不充分、视线受阻、道路纵向运行存在速度差、夜间线形走向难以视认、标志注视时间长等安全隐患。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分析判别、改善对策、工程实施、效果评估”道路设施安全改善的四阶段技术流程,通过交通事故数据分析,判别事故多发道路,然后提出针对性改善建议。通过驾驶模拟器,可逼真再现交通参与者与交通运输系统各组成部分间相互作用的场景,能够根据速度一致性、行驶轨迹一致性和横向稳定性开展道路设计安全评估,并提出线形优化设计建议。例如,针对湖南永吉高速公路开展的设计安全评估与优化,使其在运营期间年平均事故数较当地高速公路低1.41起/公里。
2.4有效预防和干预危险驾驶行为
据统计,道路交通系统中90%以上的交通事故与驾驶人的危险驾驶行为有关,识别并降低危险驾驶行为是交通安全改善的重点与难点。危险驾驶行为具有复杂性、波动性与个体差异性等特点,要识别和干预,首先需要确定有效的评价指标。例如,以往对于疲劳驾驶的判别条件仅仅依靠2秒的闭眼时长,我们通过驾驶模拟器的基础研究发现,单位时间里闭眼时间所占的百比率(PERCLOS)是更有效的判别指标。另外,实际驾驶数据也能为研究危险驾驶行为判别提供有效依据。我们开展了乘用车、市内货运、长途客运、市内公交、危化品运输、集装箱运输六类行业自然驾驶数据连续性采集与分析研究。危险驾驶行为往往存在复杂的心理致因,需要结合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开展研究。同济大学与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共建了道路交通集成优化与安全分析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开展了重点驾驶人、重点危险驾驶行为特征分析与干预研究。与浦东精神卫生中心共建了“交通行为、心理与安全实验室”,整合国际顶尖高校和机构、国家部委科研院所,组建了交通—心理跨学科研究团队,面向重点危险驾驶行为开展跨学科研究。驾驶行为风险研究对于预防和降低道路交通事故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业内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人群以及酒驾、分心驾驶、疲劳驾驶等危险驾驶行为开展了相关研究,基于危险驾驶事件的提取与分析,对驾驶人进行精准化的安全教育,有助于进一步规范驾驶行为,提升交通安全意识。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实际治理工作中开展实效性工作,规避安全风险,消除安全隐患,促进社会全行业助力,增强创新管理意识,积极开展能动性管理,逐步增强道路交通管理质量,全面推进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杜晓林. 线上+线下 织密道路交通安全网[N]. 四川日报,2021-12-16(006).
[2]本报记者 李晓娟. 以党建为统领保障全市道路交通安全[N]. 海东日报,2021-12-14(002).
[3]张文. 道路交通安全领域公益诉讼的“为与不为”[N]. 检察日报,2021-12-09(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