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沈丘县种子技术服务站 河南 沈丘 466300
摘要:随着我国农业发展速度的加快,各类农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各项因素影响均会关系到农产品产量、产量,还需在农作物各阶段生长过程中重点考虑虫害防治,加大防治力度,选择赤眼蜂生物防治方法,在实施中对常规问题深度探析,掌握各类问题发生的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与措施,在实践中有效解决防治问题,并对农作物良好生长起到保护作用,从而达到增产、增效目的。
关键词:赤眼蜂;生物防治;实例分析
引言:高粱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遵循“因地制宜”的种植与管理原则,依据品种种植要求及农作物生长习性,对地质条件、自然条件等有效调节,能保证各项条件满足农作物生长要求。再加上日常管理中对病虫害防治措施的有效实施,以预防为主,详细探究螟虫害对农作物生长、农产品质量及产量的不利影响,建议采用赤眼蜂防治方法,大力推广绿色防控,为农产品质量提供安全保障,有效提高农产品质量。
一、赤眼蜂生物防治内容
本文选择沈丘县周营镇、莲池镇的高粱虫害案例深度探析(2021年7月8日—9月14日),结合工作内容、调查数据、防治成效等结果,均能了解到该地区赤眼蜂生物防治过程中的常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与措施,对该地区的高粱产量与质量提升有巨大影响。
首先,幼苗时期悬挂科云干式诱捕器,可对玉米螟、棉铃虫、条螟、桃蛀螟等起到较强的捕杀作用,减少虫害数量。分析高粱农作物的种植面积,设计40-50亩1套;每日早上7-8点,查看诱捕器中的成虫数量,依据害虫类别详细发生规律、产卵期等,提前做好预测及防控工作,也为赤眼蜂的放蜂时间确定提供参考依据;以该地区实际情况及每年放蜂时间综合分析,此次放蜂时间分别在7月11日、8月17日,每亩3卡,每卡7500头。
其次,控制投蜂方式合理性。第一个点设计间隔田地两边约20m,其余点与其间隔50m,保证田间放蜂点布设均匀;放蜂时可借助牙签、大头针等固定蜂卡,防止阳光直射,避免下雨淋湿蜂卡等[1]。
最后,田间危害情况调查。起始时间是7月22日,调查周期7d/次,经各项信息数据详细记录,准确计算螟虫病害率与赤眼蜂生物防治面积。例如:选取赤眼蜂防治区与化学药物防治区的高粱螟虫百株危害率对比分析,7月22日赤眼蜂防治区其危害率8.5%,化学药物防治区其危害率14%;7月27日赤眼蜂防治区其危害率8.23%,化学药物防治区其危害率12%;8月3日赤眼蜂防治区其危害率7%,化学药物防治区其危害率9.5%;8月20日赤眼蜂防治区其危害10.5%,化学药物防治区其危害率20%;9月11日赤眼蜂防治区其危害率6%,化学药物防治区其危害率10%,总蛀杆率对比27.00%、42.5%,均能说明赤眼蜂防治良好成效及影响性[2]。
二、防治成效实践调查
针对每日诱捕器的成虫数量新增情况调查与分析,以此判定放蜂时机;分别在赤眼蜂防治区、化学防治区随机选取4个点,每个点50株,能对农作物危害情况实践调查与分析,精准确定百株危害率数据;探究该地区高粱螟虫成虫高峰期分别是7月16日前后、7月24日-8月5日、8月19日前后;放蜂时间设计7月11日、8月17日,防治效果良好;随着高粱种植面积的增加,在下次投锋时又增加一次,是在7月24日-8月5日间,防治效果更突出。
三、赤眼蜂生物防治问题分析
当前,各地区农业部门均对赤眼蜂生物防治工作成效分析引起重视,主要是考虑到高粱农作物在种植与各阶段的生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影响因素较多,考虑虫害发生后对农作物生长的不利影响,必须对防治阶段所遇到的问题深度探析,掌握引发防治问题的影响因素与具体原因,从以下几点探究:
赤眼蜂生物防治工作宣传力度待加强,主要是考虑农户们的防治意识与能力,在实践阶段会因对该项内容了解不全面,影响赤眼蜂生物防治成效,使螟虫在高粱农作物各阶段生长过程中存在,所产生的危害性较大,尤其是在农作物中后期的生长阶段,防治难度增大[3]。再加上防治措施实施成效不理想,严重打消农户积极性,无法主动学习与应用新的防治技术手段及措施,使农产品质量及产量降低。
产业化及科研方面较薄弱,与现代化行业发展形势不符。依然是从生物防治方面探究,所面临的阻碍因素较多,如:放蜂时间设计不合理、基础设施待完善、人员防治意识与能力待提升等,均会降低科研实力、生产能力等。同时,大部分地区的赤眼蜂生物防治还处于发展阶段,忽视对自然因素、地质条件等考虑,无法区分虫害类别及习性等,选择“一刀切”的防治措施无法保证整体处理效果。对此,考虑赤眼蜂生物防治工作,必须把工作重心落实在实践中,通过实践勘察、数据分析、方案编制等,在实践中确保农作物安全生长,为综合效益提升提供良好的基础保障。
四、赤眼蜂生物防治问题优化策略
首先,赤眼蜂投放时机必须准确,一方面,是在田间害虫达到成虫高峰期阶段投放;另一方面是卵卡在1-2d内能大量孵化,已经满足螟虫防治要求,就可对其正常投放。其次,在实际条件允许情况下,建议根据田地面积及病害影响程度,建议投放3次,分别是在高粱定植半月后(7月中旬),田间害虫数量较少,蜂卡数量也能较少一些,减少此方面的人工投资成本,建议1-2卡/亩即可,压低田间害虫种群基数;7月底到8月初第二次投放,也是成虫高峰期,投放2-3卡/亩即可;8月中旬第三次投放,2-3卡/亩。
最后,考虑高粱整个生育期易发生的虫害较多,如:有棉铃虫、玉米螟、条螟、黏虫、桃蛀螟等。其中危害性较小的是条螟、黏虫、桃蛀螟,在防治中忽略不计。同时,投蜂阶段蜂卡已经有部分蜂呈孵化状态,其余蜂在1-2d内全部孵化,可在实践阶段减少人工成本投放,防治效果较明显的同时,利用率也显著提高[4]。
此外,赤眼蜂防治区田地的中间区域防治效果更效果,是因田地中间受自然环境影响程度较小,利于赤眼蜂孵;田地周边植株受周边地块害虫迁飞影响,危害率较高。经化学防治区与赤眼蜂防治区的百株危害率数据对比分析,赤眼蜂防治区危害率、蛀杆率较低,防治效果更突出。
在此次项目实施阶段,还引起当地政府及农业管理部门重视,加大各项政策及管控机制实施力度,把各阶段所产生的信息数据详细记录,有目的性地编制管控方案与措施,主要目的是能为农作物营造适宜的生长条件,提高农产品质量与产量,有效降低各类虫害发生率,保护农户个人效益。
结语:
通过上述内容中对具体实例内容详细分析,能了解到赤眼蜂生物防治阶段易发生的问题,还需从此方面入手,详细探析引发防治问题的具体原因,编制相应的管控方案与措施,实践中才能保证良好成效。其中就包括放蜂时机把控、周期设计、日常管理等,均需农业管理部门发挥职能作用,始终都以维护农户自身权益为核心,加大赤眼蜂生物防治相关宣传力度,强化农户防治意识与能力,才能确保农作物良好生长,提高农产品质量与产量。
参考文献:
[1]杨建国,赵猛,朱萍等.螟黄赤眼蜂防治草地贪夜蛾田间试验研究[J].中国植保导刊,2019,39(11):59-61.
[2]李青超,王立达,武琳琳等.优势赤眼蜂种类筛选及田间防效测评[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9,32(11):79-82+91.
[3]白雪萍,葛亚菲,张悦等.温度对食胚赤眼蜂寄生、羽化和寄主选择的影响[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8,34(06):927-931.
[4]肖广晗.赤眼蜂的积累与保存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8,68(16):22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