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幼儿戏剧编排中吸引观众入戏的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22
/ 2

浅析幼儿戏剧编排中吸引观众入戏的策略

孙美秀

拱北海关幼儿园 广东珠海 519020

摘要:幼儿戏剧既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教育资源,又是教育过程中的教育手段。其双重价值决定了戏剧剧本的改编与剧目的排演(简称“编排”)是每一位幼教工作者必备的能力。本文从3-6岁幼儿观众的视角出发,结合幼儿特殊的心理发展特征,探究幼儿戏剧编排中吸引观众持续入戏的策略,为进一步发挥幼儿文学作品的作用,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提供一些有效建议。

关键词:幼儿戏剧;编排;入戏;策略

引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幼儿戏剧是幼儿文学的重要体裁之一,融合了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其既可以供幼儿观看,又可以让幼儿直接参与表演,能很好地契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所倡导的以幼儿为中心,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实现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一、幼儿戏剧编排的问题及原因

优质的幼儿戏剧能够拓宽幼儿的认知范围,培养幼儿的情感态度,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当下幼儿教师在幼儿戏剧剧本的创编和剧目的排演方面存在不足。这主要表现为不会挑选优质的文学作品,改编幼儿戏剧剧本能力欠佳,幼儿戏剧剧目的排演经验不足。究其原因,一是在校学习期间,幼儿戏剧的创编和表演的课时安排较少,幼教专业学生技能训练未达到合格要求。加上因为是初步学习过幼儿文学中的“幼儿戏剧”内容,课堂积极性明显不高。科任教师因自身经验水平不足,在授课内容上也存在重难点不突出等问题。二是幼儿戏剧的创编与排演是一项繁杂的工作,一线教师在幼儿园排演的机会较少。在排演中,幼儿园通常照搬一些老掉牙的剧目,没有创新性,对幼儿的吸引力不足。

二、吸引观众入戏的策略

(一)掌握幼儿的心理发展特征,改编适龄的优质文学作品

3-6岁年龄段的幼儿具有注意力易分散、生活经验不足等特征。幼教工作者在选择文学作品时,要结合幼儿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选择适合幼儿的作品,再进行创造性改编,满足幼儿对纯真、游戏、温情的全身心体验,拓展幼儿的知识面,培养幼儿的语言和想象能力,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愉悦幼儿的身心,引导幼儿从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

(二)增加与观众的互动,提升幼儿角色意识

通过与观众对话或给予观众任务的方式,帮助幼儿明确当下的任务和使命,激发幼儿的责任感和正义感,满足幼儿表现自我的欲望,实现其沉浸式的戏剧体验目标,进一步深化戏剧作品的内在价值。这对幼儿有非常重要的启蒙作用,有助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比如,在排练《老鼠嫁女》故事的时候,剧中老鼠的父母一心想要把女儿嫁给一个好人家,最后挑来挑去把女儿送进了猫的肚子里,对现存的社会现象进行的深刻的讽刺,不经意间,孩子的角色意识在表演中以角色游戏的方式激发出来了。这满足了小观众游戏体验的内在需求。

(三)创造趣味性的戏剧游戏活动

幼儿戏剧剧本的改编不等于完全照搬原著文学作品的情节和角色话语。改编者要跳出原文本故事发展的框架模式,在保持故事情节大致不变的前提下,可根据戏剧内容结构和人物性格塑造的需要,创造趣味性的戏剧游戏活动。比如,暖身游戏、感官游戏、韵律游戏、模仿游戏、放松游戏等,可以让表演者和观众都以最放松的状态去体验或释放角色和自身的情绪。如绘本故事《不要再笑了,裘裘》改编成戏剧,可以为一直不停笑、不停动的裘裘设计“装死”的模仿游戏,从而达到妈妈想要裘裘安静下来的目的;童话剧《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也设计了“挠痒痒”的亲子互动游戏,营造了父子之间温馨的氛围;童话剧《老虎照镜子》设计了“怎样微笑”的韵律说唱游戏,配以音乐,极大地调动了台上台下孩子的参与积极性;《小熊拔牙》把小熊拔牙的过程设计成了“拔萝卜”的身体游戏,唤起了孩子日常生活中身体游戏的记忆,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需注意的是,设置游戏活动一定要注重“生活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刺激幼儿的情感体验。

(四)灵活使用道具,凸显舞台效果

服装、头饰、胸卡等道具是角色的象征,能帮助观众清楚地了解角色的身份。比如,在“小蚂蚁觅食记”表演活动中,“触角”就是“小蚂蚁”的象征,带上小蚂蚁触角的头饰,幼儿很快定位了演员的身份。利用好的场景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引观众入戏,再融入恰当的音乐、舞蹈、适当的灯光等,能够直接刺激幼儿视觉和听觉器官,使他们全神贯注地盯着舞台上的表演。如大型神话剧《西游记》加入了镜子这一道具,勾起了幼儿平时的回忆。在真假美猴王一节中,通过照妖镜辨别真伪孙悟空,营造了神秘的吸引力,也勾起了台下观众对老虎们照完镜子的反应的好奇心。

(五)巧设“儿童幽默”式的戏剧对白

皮亚杰把认知发展视为认知结构的发展过程。他指出,前运算阶段(2-6、7岁)的幼儿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符号功能,凭借心理符号(主要是表象)进行思维。这个阶段的幼儿心理发展上的特点体现在泛灵论、自我中心主义、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关系、思维不可逆性、缺乏守恒这五个方面。李学斌指出,“儿童幽默”是儿童文学体示其“游戏精神”之审美表达的主要方式和途径。保罗·麦吉认为,儿童期幽默主要是“一种对物体、词语、概念进行不协调组合”的幻想。这种幻想正是幼儿“前运算阶段”自发产生的“无意识幽默”。幼儿戏剧创编者进行剧本创作,要多走进幼儿,聆听幼儿的语言,分析幼儿的思维方式。

如《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中的对话就体现了这一点。

小甲龙:疼。

霸王龙:废话,我咬你,你当然疼了。

小甲龙:我让你吃了我,又没让你咬我。

霸王龙:那我不咬你,我怎么吃了你呀?

小甲龙:你就不会把嘴巴张大一点吗?

小甲龙和霸王龙的对话产生的幽默效果来源于两者对“吃”和“咬”这两个词概念认知不协调。小甲龙对“吃”的理解仅仅是进入到肚子的一个结果,不明白“咬”是进肚子的必经过程,从而产生了词语理解不协调的幽默效果。

(六)成人参与演出,保持表演节奏

幼儿戏剧的表演分为成人表演和幼儿表演。3-6岁幼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有限,若完全将舞台交给幼儿,容易造成表演拖沓无节奏,台下观众也可能在欣赏的过程中因此而走神。成人可以恰当运用丰富的表情、多变的声音和夸张灵活的肢体表演,营造最佳的戏剧气氛。其他幼儿演员只需跟着成人的节奏,完成每一个表演。这会使戏剧表演更加鲜活生动,能在较长的时间内吸引幼儿观众的注意,从而让观众不至于因为节奏拖沓而困倦跳戏。

结束语

戏剧对幼儿的影响一方面来自故事主题,这与挑选的作品有关;另一方面来自剧本编排后对幼儿内在的渗透力度,这与幼教工作者的编排能力有关。在幼儿戏剧的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鉴赏优秀的文学作品,还要加强戏剧创编和排演指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张霞.巧用策略帮助幼儿入戏[J].早期教育(教师版),2014,(09):50.

[3]皮亚杰.皮亚杰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