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融合教育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16
/ 2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融合教育分析

农玉艳

广西崇左市扶绥县山圩镇第二小学 532112

摘要: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我国社会对教育的全面重视,近年来外来务工人带着子女一同入城的现象有持续增长的态势,随之而来便是随迁子女在学习、生活环境变化下,如何快速融入学习生涯,并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成为当前社会、学校需要充分考虑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随迁子女;融合教育;小学教育

为了确保教育的公平性,我国多年来大力推广并落实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近入学的政策。一方面是体现出我国教育政策中,对所有孩子进行公平教育的原则。另一方面,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教育问题已然成为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不安要素。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家长的教育理念以及学生原来所接受的教育方式,都让该部分孩子在面临生活、学习、环境变化的过程中手足无措。

一、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城镇教育中面临的问题

(一)家长教育理念的差距

外来务工人员家长因为学历、教育理论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度、教育方法等方面都与城镇学校的教育理念有一定的差距。从教育方式中来看,放任、打骂等较为极端的方式比较常见,同时外来务工人员为了生计,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投入教育方法、理念的学习中,从而导致无法对孩子学习、生活进行正确指导,使孩子在面对学习的过程中,多依靠孩子的自主能力和自我发展意识,使随迁子女缺乏家庭教育的情况十分常见。

(二)隐性的身份歧视

虽然从政府政策上、校园制度还是班级管理中,都明确禁止对外来务工人员以及随迁子女的歧视,但是在实际教学展开的过程中,生活、学习、经济等观念上的差异,无意中建立了心理壁垒,进而导致对随迁子女的隐性歧视情况。由于城镇物质、生活条件较好,无论现实生活还是校园生活中,经济条件的差距都是引起隐性身份歧视的主要原因,外来务工人员可以利用的经济资源较少,在学生的学习资源、生活资源上无法提供有效的支持,进而造成了身份、地位上的不对等,使隐性歧视一直存在。

(三)缺乏自我管理意识

随迁子女一直是校园、班级管理中的难点,学习能力不佳、校园生活不顺心等情况都会导致随迁子女在处理校园事务时,采取过激的应对态度,最主要的表现就是缺乏自我管理意识。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讲,随迁子女会面临学习、生活环境天翻地覆的变化,情绪上应激反应和无意识的自我保护态度,使学生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急需家长、教师和环境的引导,引导不到位会使学生不得不用尚未成熟的经验,作出不合理的应对,导致各种不良行为的产生。

二、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融合教育策略

(一)建立家长、学校的联合机制

孩子的有效成长需要家庭与学校的共同努力,在对随迁子女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家校联合教育环境的创建。一方面可以帮助家长纠正不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方法,使家庭能够为学生适应、融入校园环境的过程,提供情感、精神、物质等多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家长、学校之间的联合机制,可以帮助家长和学生都认识到在进入学校后,可能面对的各种现实问题,使学生、家长能够做好心理准备。同时展开家长与教师的联合引导工作,了解学生在不同环境中的真实状态,并找出影响学生无法融入校园环境的关键原因,从而在家长、教师、学校的共同引导和帮助下,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确保孩子能够有效地应对和适应全新的环境,并接受高质量的教育。

(二)公平、公正的就学和校园环境

条件、信息的不对等是导致隐性歧视的主要原因,而在学校和教师的工作中,需要致力于消除这些不对等的要素,为孩子提供公平、公正的机会和环境。一方面,教师需要在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中,予以随迁子女足够的关注,致力于情感和环境的教学,让他们感受到温馨、自由、公平的校园生活环境,使随迁子女有足够的动力,主动融入到新的校园环境中。另一方面,需要从学生学习、生活、活动资源的支持上入手,减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压力,为其建立良好的校园生活衔接、适应机制,从而降低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使其能够腾出足够的精力来改变学习方法、生活方法的改变。在此过程中,不但需要教师为之做出努力,还需要从校园和制度的角度上,增加随迁子女可利用的学习、生活资源,帮助随迁子女更有效的适应环境变化。

(三)自我管理意识的导入

随迁子女自我管理意识的导入,不但需要教师、家长共同对学生进行督促和关注,使其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意识。还需要建立一系列的引导、激励机制,帮助学生在应对改变的过程中采取正确、积极态度和方法。一方面教师需要在工作中解学生之忧、急学生之急,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并主动规范自身的行为,用积极正面的态度走进学习和生活中,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另一方面,需要为学生建立阶段性的适应目标,并在完成目标后给予及时的奖励和表扬,从帮助学生逐步形成长期的自我管理习惯,使其能够进行良好的自我管理,并在校园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四)为学生创造融入校园的条件

一个良好的契机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融入到集体环境中,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如兴趣爱好、特长等信息,并在班级和集体活动中为学生创造融入集体的机会,如通过才艺表演、体育活动帮助随迁子女与其他同学建立联系。并引导班级中的其他学生,与随迁子女展开正常的同学交流。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部分,在集体活动中帮助学生建立集体荣誉感,从而快速有效的融入到集体环境中。另一方面,则需要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与他人并没有任何不同,消除学生之间的认知和情感上的隔阂,使同学之间能够建立平等互助的情感联系,进而加强学生融入校园的成果。

结语: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是现阶段社会中面对的比较尖锐的问题,政府、学校都在不断从政策、制度上进行改进。教师作为该工作的执行者,不但需要认识学生在面对融合教育时面临的主要问题,还需要在具体的工作中,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为学生排忧解难,让外来务工人员能够安心为城镇的建设发展提供助力,也有效落实我国公平教育的原则,为我国的发展和民族的再次复兴,提供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胡莺莺. 开展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融合教育的策略探析[J]. 管理学家,2014(10):171-171.

[2] 陈燕霞.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城市融入问题研究 ——以佛山市为例[J]. 区域治理,2020(19):275-277.

[3] 凌云.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问题行为及教育对策研究——基于苏州市吴江区同里中学的实证调查[D]. 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