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川区三里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四川达州 635000
自胎盘娩出至产妇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均恢复至妊娠前状态的时期,称为产褥期,一般规定为6周。在此期间,产妇心理、生理均有重大的变化产生,对产褥期妇女进行积极高效护理干预,可使产妇更快的适应角色变化,以使身体得以尽快的恢复,改善预后,减少疾病发生。在我国,产妇有坐月子的习俗,而社区护理指导的有效进行,可帮助产妇安全度过产褥期,并使之心身健康得以最大程度的恢复。那么具体的护理措施都有哪些呢?下文将对此展开详述。
一、环境护理
产妇休息和哺乳都要求一个合适的环境,居住房间的标准有安静、整洁、光线充足、空气新鲜、温度适宜。夏季时需要保持室内温度大约为22℃~24℃,冬季时要保持室内温度大约为20℃~22℃。房间每天都要开窗通风,通风时可以先将产妇和婴儿送到另一房间,每次通风时间约为30min,最好上、下午各通风一次,因为新鲜空气有助于消除疲劳、恢复身体健康。对被褥的要求是要保持清洁、松软,床以硬板床最佳,床垫不能太软,否则可能会造成产妇骨盆损伤。充足的光线有利于产妇的情绪调节,现在大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孕妇在产后会出现产后抑郁的心理疾病,而充足的光线对于产妇的心理方面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光线充足对于保持室内清洁也有益,避免了一些有害菌群的生长,防止对产妇的身体造成不必要的损伤。空气新鲜和温度适宜对于产妇的身体恢复也有很大好处,可以加快血液循环和组织代谢的能力。
二、心理护理
处于产褥期的女性,内分泌水平会发生巨大变化,生理不适,加之面对新生命的手足无措、对自身体形变化的担忧等,情绪会有大幅度波动,焦虑、担忧、抑郁情绪会由此产生,若未及时进行干预,会进一步加重,甚至引起产后抑郁症。因此,要加强与产妇的沟通,针对其心理症结做好疏导工作,给予精准心理安慰,对于可引发不良精神刺激的事件或语言进行规避,帮助产妇树立可做好母亲的信心,尽可能保持愉悦心情,更好调整精神、心理状态。家属更要给予产妇更多的关怀,体谅产妇的辛苦,理解其心理感受,与之共情,以减轻焦虑紧张心理,预防焦虑、抑郁情绪加重。
三、产褥期运动指导
对于正常产妇来说,如果没有出现手术助产、出血过多、阴道撕裂等特殊情况的话,24h后就可以起床做一些适当的轻微活动,这样有利于加速体内的血液循环、组织代谢和机体的恢复速度,也能够增进产妇的食欲、促进肠道蠕动。有些医生是主张在产后24h即可进行盆底肌、胸肌以及腹肌等的形体训练,比如脚踩踏板运动、向后弯体训练、交替踢腿运动、并腿伸展运动、侧向转体训练等等,以使肌肉、腹壁和体形尽量恢复到孕前的状况。在产褥期也可以每天去室外散步,最好有家人陪同,这样既可以呼吸到新鲜空气,也可以增加和家人的交流,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患上产后抑郁的风险。但是如果产妇出现了手术助产、出血过多、阴道撕裂等特殊情况的话,先卧床修养,待机体有所康复,再遵循医嘱进行适当的运动,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鼓励产妇在床上适当活动,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第一次下床活动的时候,需要防止体位性低血压。卧床休息的时候也最好有家人陪伴,这样能减少产妇的孤独感,有利于产妇的心理健康。
四、产褥期饮食护理
产后要依据产妇特点进行营养补给,不可盲目进行。可采用少食多餐方式,既做到营养补充充分,同时减轻肠胃负担,利于身体恢复。另外,对于饮食结构,要荤素搭配、营养均衡,含钙、铁丰富的食物种类可多加摄取,如鱼类、蔬菜、蛋奶等,同时饮食调味要清淡,盐、味精、油等少放,以促消化、防便秘。生冷硬食物慎食或不食,以免加重胃肠负担。产后可适当食用红糖,以促进恶露排出,但不宜时间过长,10天为宜。
产褥期乳房护理
母乳是新生儿最好的食物来源,指导产妇正确进行哺乳,对于初产妇而言,十分重要,有利于其顺利度过哺乳期。首先,叮嘱产妇,乳房要保持清洁,在哺乳开始前,要将双手彻底洗净,热开水浸湿毛巾后,对乳头、乳晕进行清洗。哺乳时,婴儿口部衔起整个乳头、乳晕,哺乳结束时,让婴儿自己松口,避免硬拉乳头,造成乳头受损。有轻度乳头皲裂者,在哺乳结束时,将少许乳汁涂抹于乳头,随后自然晾干,以起到一定的滋润或保护作用。严重皲裂者,停止哺乳,并行相应治疗。
产褥期口腔护理
人的口腔内有大量细菌寄生,如果不能每日进行口腔清洁,细菌会大量繁殖,在牙垢、食物残渣等的刺激下,患者会罹患牙龈炎、口臭及龋齿等。传统的“坐月子”习俗中不能刷牙、洗脸,这是非常不正确的。产妇更应重视口腔清洁,但要注意采用正确的清洁方法,因产妇产后机体较为虚弱,为避免寒冷刺激,应用温水刷牙,同时刷毛应选择软毛,并且动作轻柔,避免引起出血。对于牙龈的清洗,可以将纱布于手指上缠绕进行擦拭,以促进牙周血液循环,避免牙齿松动。
结束语
妊娠、分娩对于大部分女性而言,均为其必经且十分重要的生命历程。做好产后护理,对于其身体恢复有着关键作用。在医院期间,产妇大多由医务人员进行专业护理,但返院归家后仍然需要持续的关注和护理,从饮食、心理、环境、生理等多个方面入手,帮助其顺利渡过产褥期,恢复至最佳心身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