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老干病房 云南 昆明 650000
导管性血流感染(CRBSI)是指导管留置期间或拔出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者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体温>38℃)、低血压的症状,且可以明确除血管导管感染外,无其他明确感染源的感染。实验室微生物学能检查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以及导管内和外周血培养的同种类、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导管性血流感染易发生于年老多病的人群中,一般有四种病因,分别为操作者失误、器材因素、患者身体因素、药物因素,感虽然该病不具有较大致命性,但能使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增加不必要的医疗费用负担,加重患者的心理压力,临床上对其进行有效的预防、护理和治疗都十分重要[1-2]。本研究中即分析了1例导管性血流感染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情况,重点分析了循证护理在该病例中的实际应用与相关心得体会,现具体报道如下。
1.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95岁,主因发现肺部包块,咳嗽咳痰于2021年4月26日入院,入院查血象明显升高,诊断为细菌性肺炎,给予相关抗感染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因患者营养状况差需给予TPN营养支持,遵医嘱给予PICC置管,5月27日10:00在B超引导严格无菌操作下留置PICC管,X线示尖端位置位于第三四肋间,置管当天下午患者出现发热,后连续发热10天,最高体温达38.2℃,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发热,最后考虑是PICC感染,PICC穿刺点入无红肿无疼痛。
2.循证问题
导管性血流感染(CRBSI)是PICC常见且严重的一种并发症,感染后的死亡率约为3%,根据该患者的临床表现,提出以下急需解决的因素:①导管性血流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②如何预防发生导管性血流感染;③相关疾病知识的健康教育;④住院期间及家庭护理时的正确方式。
3.证据分析
通过查询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指定“SCI索引”“中国核心期刊”等条目,对相关文献内容进行查询收集,寻找论据,证实引发导管性血流感染的因素有以下六个。
①手部卫生:即未经消毒的手与导管及导管处附近的皮肤接触频繁,导致感染。
②操作方式:一般是未严格进行无菌操作,或操作过程不当导致感染。
③药物因素:血浆、人体清蛋白等是细菌的良好培养基,若带菌药物从导管输入便会在导管内繁殖引发感染。
④器材因素:包括导管材料、输液接头,及长时间使用无菌纱布引起局部的温暖潮湿等会导致感染。
⑤身体免疫功能低下:即身体机能下降或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再加上长时间住院易导致感染。
⑥感染方式:一般为穿刺部位存在原始的皮肤菌群或操作者在操作时污染了导管。
4.循证护理方法
①要严格实行无菌操作,规范相关环境与操作方式,如保证患者周边环境始终清洁,减少病房内的人员流动以免发生交叉感染。
②护理人员要时刻注意自身卫生情况,特别是手部的卫生状况,在进行护理及具体操作时,严格洗手消毒,待风干后戴无菌手套进行操作。
③按照PICC导管相关维护流程进行护理工作:定期对护理人员开展针对性强的操作培训;注意PICC维护细节,如在开展PICC前应先抽取1 ml回血舍弃,而后用20ml的氯化钠注射液对患者进行静脉冲冠,最后以肝素液封管,过程中要保证肝素帽无菌;每次输液及冲管前均需对肝素帽位置消毒,且每周需更换新肝素帽。以上所有流程均要严格实行无菌操作。置管后严密监视导管、穿刺口、穿刺点周围皮肤等部位是否有特殊反应,每日例行检查时需留意导管、连接装置、敷料等是否出现异常,若有异常要及时对应处理。
④若患者出现明显高热及其他感染症状时,应尽量避免再次放置PICC。
⑤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疾病与PICC导管相关知识的宣教,告知留置PICC的作用和有关注意事项,提高患者依从性。
⑥住院期间对患者心理及时干预,尽量减轻患者及其家属的紧张、焦虑的负面情绪,帮助树立患者治疗与康复的信心。
5.实践与应用
在进行相关循证理论分析后,将其应用于本次病例的具体护理中。首先由护士长带头,组建询证护理小组,明确每位组员的临床工作职责,并划分责任制,加强临床工作的责任意识,且统一进行严格的针对性培训后上岗。本次案例中的患者由于年龄较大,且营养状况较差,因此在整个护理过程中,务必做到动作轻柔。护理时,护理人员须始终处于无菌环境中进行操作,每次进行导管维护及对患者身体和导管装置例行检查时都要消毒。饮食上多提供营养物质,帮助提高身体免疫力。由于患者持续发热,结合患者身体实际情况,决定对PICC暂缓置管,另外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安抚,提供相应心理护理,做相关问题的答疑,帮助患者及家属树立正面心态。在经过7天的循证护理干预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PICC感染症状消失。
6.讨论
循证护理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护理方式,它的核心是溯源最佳证据,深刻做到了把护理的实际操作和理论研究进行结合,使护理工作更具有客观性与专业性
[3-4]。PICC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与其他血管通路比较,它的一次置管成功率极高,留置时间长,维护的操作流程较简单。但其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就是导管相关性的感染问题时有发生,对患者造成较大影响。许多情况下对此类问题的护理,通常是减轻或改善相应症状,具有较大的经验性与盲目性。
采用循证护理方法,能从以下几点提高护理质量:护理人员的专业性和专业技能有极大保证;能把有价值的相关研究结果直接作为理论证据,对病症原因的溯源更具科学性;在理论基础上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制定最佳的护理方案;从身体状况、饮食、健康知识等方面进行有效干预,同时告知患者注意事项,有力提升了患者配合度。在本次案例中,患者病程相对清晰,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后,最终确定了PICC感染。而后,通过循证学原理,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分析,证实了六种感染方式的存在可能;对其进行预防性和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制定,即无菌环境、PICC操作细节、患者身体异常的处理、其他常规性护理等[5]。通过实施循证护理,最终使患者病情得以好转,充分证明了循证护理的有效性。
此例患者经过循证护理后,取得了较好的护理效果,恢复时间较快。当然,临床上对导管性血流感染还应重在预防,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综上,循证护理在导管性血流感染病例中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陈万莉,李洁霞,覃梦莹等.血透患者留置血透导管致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护理干预研究进展[J].当代护士(下旬刊),2021,28(04):23-26.
[2]陈晓桦.循证护理对预防PICC置管重症患者并发症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2021,37(16):126-127.
[3]熊丽君,叶江浙,杨瑞等.1例肺癌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并发静脉血栓的护理[J].实用临床医学,2020,21(01):84-86+94.
[4]张文娟,何作瑜,胡月琴.1例血透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治疗方案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9,32(08):1222-1223.
[5]范静,丁如梅,金艳等.PICC置管护理中循证护理应用效果研究[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1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