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科研管理部 200444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教育也进入急速发展的阶段,面对“十四五”科技创新和教育改革的重要使命,对于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逐渐暴露出问题,如研究生招考体系存在专业局限性、研究生科研动力及实力不足、导师队伍不够成熟等,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招考专业本位意识过强,专业壁垒较高;研究生创新批判思维较弱,学习功利性过强;研究生教学模式矫枉过正,导师队伍亟待成长。对此,笔者提出打破招考专业壁垒,适当控制招生规模;培养优质本科生源,注重挖掘科研潜质;强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导师培育激励体制等改革建议。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招考模式;教学模式;生源质量;导师培养
研究生教育承担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战略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近年来,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教育也进入急速发展的阶段,面对“十四五”科技创新和教育改革的重要使命,研究生教育和培养逐渐暴露出问题。本文试针对我国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存在问题
(一)研究生招考体系存在专业局限性
目前我国研究生招生渠道主要包括“免试攻读”和“统一招生考试”两种方式,通常本专业内成绩突出的考生或应试能力较强的考生在招考过程中具有较大优势。但对于具有基础类学科背景(如基础理工科),同时跨专业报考的考生并不友好,甚至导致了具有良好基础学科背景的跨专业考生流失的现象,这阻碍了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及复合性人才的培养。
(二)研究生科研动力及实力不足
硕士研究生学习动机相对不足, 较多地表现为配合导师的思路,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扩展研究,少有能独立提出研究思路并主动与导师就相关研究问题开展深入探讨。硕士研究生的研究专业理论基础普遍较弱,且攻关克难意识相对不足。研究急功近利现象明显,扎实做科研的研究生较少。
(三)导师队伍不够成熟
近年来我国博士、硕士生培养规模迅速扩大,与之匹配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在规模、质量和能力上都明显跟不上,研究生快速扩招对导师队伍建设提出了非常紧迫、十分关键的刚性要求。社会流行功利主义、经济至上的风气没有根本扭转,高等教育领域存在追求短期效应、不挑战重大创新、定力不够等问题,影响研究生导师学术能力和专业水准的提升。
原因分析
(一)招考专业本位意识过强,专业壁垒较高
目前的招考体系过于保护专业内考生的利益,以及为保证考试的绝对公平而牺牲了招录过程的灵活性。由于国家统考和学校自定科目的考试都集中于学科本身的知识考察,但研究生培养、乃至学科的发展需要大量跨学科和基础学科的生源。录取标准的单一和录用渠道的受限,使得招录的研究生同质性较高,交叉融合性较低,无法在长远的培养过程和重大的基础科学问题研究中发挥创新思维和学科思维。
(二)研究生创新批判思维较弱,学习功利性过强
大多数考研同学只想暂缓就业压力,希望通过学历的提升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因此其理论学习具有一定的功利性。仅仅依据考试大纲,疲于应付死记硬背的知识性考核,对自身将来开展的研究方向和内容未有较深入的思考, 缺乏基本的科研探究精神和潜质。对于学术性硕士研究生,因面临较大的论文发表压力,导致开展耗时较长或是全新领域的探索类研究风险较大, 目前绝大多数研究偏于急功近利, 不利于为更深层次的科研培养优秀储备人才。
(三)研究生教学模式矫枉过正,导师队伍亟待成长
某些院校在研究生管理上的创新冲动过度强烈,硬性创新、不顾实际情况的创新比比皆是,而忽略了学术活动内在规律。但在看似正确的创新口号下,正常的学术教育就受到了压制和干扰,如强制留学生对于外文写作的毕业论文要求提供三分之一的中文翻译,不考虑其难度性;留学生考试仅达42分即为及格,因此学生不重视,教师也疏于管理。研究生快速扩招也对导师队伍建设提出巨大挑战,对研究生导师的培训、激励还很不够,没有建立研究生导师导向的分类评价机制。
对策建议
(一)打破招考专业壁垒,适当控制招生规模
建议在研究生招考过程中,拓宽当前报考范围,开展大类招生,打破跨专业调剂限制,强调基础类知识的考核,弱化专业性知识的应试。增大各专业的录取灵活性,改变考分优先的录用原则,以保障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未来发展要求。同时,适当控制研究生招生高校和招生规模,尤其针对专硕,适当控制在职生的比例,鼓励应届生报考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
(二)培养优质本科生源,注重挖掘科研潜质
建立健全本科导师制, 对于具有考研意愿的同学配备导师,帮助并引导其树立进一步发展目标,并围绕该目标夯实理论基础,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做准备。建议对于学术专业学位在一定范围内实施本硕联合选拔及培养机制,让具有深造潜力的学生能早日确立研究主题并尽早开展相关研究, 促进相关研究计划的有序开展。在研究生招生中注重学术规范和科研潜质的考察,减少知识性题目,增加分析性题目。在面试中强化对阅读面、创新思维能力的考察,让更多有志于科学研究的学生获得研究生教育的机会。
(三)强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导师培育激励体制
研究生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灵活创新研究生教学培养模式,做到因材施教、因人导学。加大研究生导师的培训力度,丰富培训手段,提升培训效果;从精神、物质等多个维度,加大对研究生导师的激励力度;以更精准的理念和技术手段,处理好研究生扩招与导师队伍建设的关系,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科研院所领导不能拍脑袋,决策变动性、随意性过大;建立优秀导师、资深导师辅导新晋导师的激励体制和机制,贯穿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各个环节;高校、科研院所加大对研究生教育的经费投入;在较高层面,建立研究生导师的荣誉激励体。
参考文献:
[1]范亚文,刘保东,刘妍,陆欣鑫,蔡阳.基于科研项目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1(30):29-31.
[2]魏继宗,王红梅,孟亚玲.我国研究生教育研究:状况、特点与趋势[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10):92-97.
[3]谌思.浅谈研究生教育对学生能力的提升[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19):251-252.
[4]洪大用.研究生教育的新时代、新主题、新担当[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1(09):1-9.
[5]郜岭,朱倩楠.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与展望[J].卫生职业教育,2021,39(16):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