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市中心医院 445000
【摘要】目的:评价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实施输血治疗的有效性。方法:将我院收治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55例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成两组,针对参照组27例患者实施单纯利妥昔单抗治疗,针对治疗组28例患者加用输血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差异。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治疗优良率、症状改善时间显著优于参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贫血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统计学无意义。结论: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实施输血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较为显著,能显著改善患者各项指标,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患者预后。
【关键词】输血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治疗优良率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主要是指临床中较为发多见的一种免疫异常导致的红细胞破坏增多现象,主要分为温抗体型、冷抗体型、混合型等类型。这一疾病不仅涉及自身抗体,还涉及免疫系统的各种效应(补体系统、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及B淋巴细胞等)[1],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贫血、乏力、黄疸、脾肿大、尿色变化、寒战、高热、晕厥及血红蛋白尿等等,影响患者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对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来说,及时有效的治疗干预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分析输血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治疗效果,我院针对收治的55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展开了对比治疗的观察。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我院2020年1月至2021年7月期间收治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55例分成两组,参照组27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集中在40至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0.12±3.35)岁,病程时间集中在1个月至6个月之间,平均病程为(3.02±1.12)个月;治疗组28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集中在40至7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0.13±3.38)岁,病程时间集中在1个月至5个月之间,平均病程为(3.01±1.10)个月。
对两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小且可比性高。
1.2方法
针对参照组27例患者实施单纯利妥昔单抗治疗,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给予患者375mg/(m2·次)的利妥昔单抗注射液(批准文号:S20080044;生产企业:F.Hoffmann-la Roche Limited)进行治疗,一周治疗一次,连续治疗28天。
针对治疗组28例患者加用输血治疗,治疗组患者的药物治疗方案与参照组患者一致,在此基础上给予患者输血治疗,一次输血量为100至200ml之间,一天治疗一次,连续治疗28天。
1.3观察指标
针对参照组与治疗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治疗后的治疗优良率、症状改善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进行对比观察。(1)治疗优良率=(优+良)/例数·100%;其中优: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血清各项指标水平均恢复标准范围内;良: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血清各项指标有所恢复;无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未显著改善或加重[2]。(2)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治疗后的肺部感染、过敏、发热、胸闷及畏寒等等。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7.0软件进行处理,症状改善时间为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治疗优良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为计数资料,采用x2表示,当P小于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参照组27例患者治疗后的症状改善时间为(12.12±2.23)d,治疗组28例患者治疗后的症状改善时间为(9.97±1.65)d,两组相比:T值=4.07,P值=0.00;治疗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治疗后的治疗优良率高于参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数据见表1所示:
表1:两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治疗后的治疗优良率、不良反应发生率
组别 | 优(n) | 良(n) | 无效(n) | 治疗优良率(n/%) | 不良反应发生率(n/%) |
参照组(27) | 8 | 11 | 8 | 19(70.37) | 3(11.11) |
治疗组(28) | 12 | 14 | 2 | 26(92.86) | 4(14.29) |
X2值 | - | - | - | 4.67 | 0.13 |
P值 | - | - | - | 0.03 | 0.72 |
3讨论
临床报道显示,导致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发生的影响因素为人体自身抗原产生隐蔽抗原功能改变或释放,进而导致人体免疫功能出现病变。临床治疗中一般对患者实施药物治疗,利妥昔单抗药物属于单克隆抗体药物之一,能有效抑制淋巴细胞、对抗淋巴细胞的滋生,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虽然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效果并不十分显著,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利妥昔单抗药物的治疗基础上加用输血治疗的干预是促进患者预后,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基础[3],输血治疗主要是为患者提供与之血型相匹配的血液,改善患者的贫血症状,有效避免患者由于免疫能力异常而潜在的风险因素,提高临床治疗的安全性,改善和控制患者病情的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促进患者预后[4]。本观察结果表明,实施利妥昔单抗药物联合输血治疗的治疗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治疗后的治疗优良率、症状改善时间显著优于实施单纯利妥昔单抗药物治疗的参照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但两组患者干预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差异无明显差异,说明对患者开展输血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较为显著,利于患者预后。
由此可见,输血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效果较为显著,建议在临床治疗中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马春娅, 罗圆圆, 杨璐,等. 丹参多酚酸盐导致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检测及输血效果评价[J].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20, 28(03):200-204.
[2]江飞, 王锦. 利妥昔单抗联合输血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J]. 中外医学研究,2020, 18(17):46-47.
[3]邢莉民, 邵宗鸿.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Evans综合征患者不同B细胞亚群活化通路存在差异[J]. 中华内科杂志, 2019, 58(11):841-841.
[4]吴玉珍, 庄丽碧. 血液置换输血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效果观察[J]. 基层医学论坛,2020,24(31):4517-4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