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岳县人民医院 四川资阳 642350
【摘要】目的 对盆底重建术改良前后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将收集到120例重度POP患者分成改良组和传统组,分别进行盆底重建术改良前后的手术方法,在手术前后的各个时间点测定其POP-Q分度情况,观察各项手术指标并随访记录并发症情况。结果 改良组出血量、束后留置管天数和住院时间均比传统组低(P<0.05),而两组手术过程中经历的时间没有太大的差异(P>0.05);手术结束后两组在各个时间点的POP-Q分度均集中在0度,且改良组在每个时间点的0度和I度患者总人数均显著高于传统组(P<0.05);改良组并发症发生率0.83%,低于对照组6.67%,差异明显(P<0.05)。结论 盆底重建术在改良之后与之前相比对重度POP患者具有更好的疗效,且术后产生的并发症非常少,可推广。
【关键词】 临床疗效;改良盆底重建术;盆腔器官脱垂
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多发于45岁以上的中老年女性[1],病因相对比较复杂。临床上一般采用传统的手术对重度POP进行治疗,常用的主要有阴道闭合术、阴道壁修补术等[2],但传统的手术方法不能够从根本上治疗重度POP,容易在手术后不久复发。盆底重建术是近年来在临床上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治疗方法,它能够在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并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改良盆底重建术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改进,有研究显示盆底重建术在改良之后能够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本文将对盆底重建术改良前后对重度POP的应用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收集于2013年12月-2020年1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并住院的120例重度POP患者,选入标准:经临床医生根据POP分度标准确诊为III度和IV度的POP绝经患者,依照手术方案不同将其分成两组:改良组
年龄55-65岁,平均年龄(60.36±3.68)岁,病程1-3年,平均(2.63±0.26),产次1-4次,平均(3.26±0.97);传统组:年龄55-65岁,平均年龄(59.96±3.15)岁,病程1-3年,平均(2.58±0.34),产次2-4次,平均(3.41±0.68),两组一般资料无较大差异(P>0.05),可对比。
1.2 研究方法
术前准备:在手术前所有患者都接受常规的妇科检查,手术的前一天晚上不进食,在接受灌肠之后对其阴部进行清洗,以达到清洁的目的。
手术方法:传统组采用临床上常用的盆底重建术改良之前的手术方法;改良组患者使用改良后的手术方法。在手术开始时,对改良组所有患者进行硬膜外麻醉,完成阴部清洁之后将网片(Prolene)按照阴道前、后壁膨出面积剪切成“蝶形”,使用10号线扎结。之后对其使用膀胱结石位,首先进行改良尿道中段悬吊手术,之后再接受前盆腔的悬吊手术,向患者的阴道前壁黏膜注射适量的生理盐水以达到形成水垫的目的,按照顺序先后将尿道膀胱间隙和阴道膀胱旁间隙进行小心细致的分离直至最后触摸坐骨棘、闭孔内肌,然后将网片牵引和固定后合阴道壁黏膜,剪掉患者阴道内的多余丝线。之后将网片放进阴道前壁、膀胱后壁、阴道后壁与直肠前壁之间,最后在盆底韧带完成固定。在以上所有程序完成之后在所有患者的阴道填塞凡士林纱条,手术结束24h之后将其取出;另外在患者体内留置尿管。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其在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手术结束后记录其留置管时间和住院恢复时间。
POP-Q分度标准:0度:没有发生脱垂现象;I度:脱垂组织已经处在坐骨棘和处女膜之间;II度:脱垂组织在阴道口之内;III度:部分脱垂组织超出阴道口;IV度:脱垂组织全部超出阴道口。
手术结束后,对所有患者进行一年的随访,并观察记录其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设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
两组手术时间无较大差异(P>0.05);改良组出血量、留置管天数和住院时间均比传统组低,差异明显(P<0.05),见表1。
表1 两组的手术情况对比
组别 | 总例数(n) | 术中出血量(ml) | 手术时间(min) | 术后留置管(d) | 术后住院时间(d) |
改良组 | 60 | 88.36±19.15 | 68.16±22.03 | 2.86±0.37 | 7.48±1.34 |
传统组 | 60 | 91.08±20.47 | 69.43±22.16 | 5.69±1.02 | 11.58±2.47 |
t值 | | 1.159 | 0.648 | 2.694 | 3.269 |
P值 | | 0.045 | 0.269 | 0.032 | 0.026 |
2.2 改良组和传统组在研究开始前的POP-Q分度情况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手术结束后改良组在每个时间点的0度和I度患者总人数均显著高于传统组(P<0.05)。具体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前后的POP-Q分度情况
组别 | 时间 | 0度 | I度 | II度 | III度 | IV度 |
改良组 | 手术前 | 0 | 0 | 0 | 43 | 17 |
术后3个月 | 53 | 2 | 2 | 2 | 0 | |
术后6个月 | 52 | 5 | 2 | 1 | 0 | |
术后12个月 | 50 | 6 | 2 | 2 | 0 | |
传统组 | 手术前 | 0 | 0 | 0 | 42 | 18 |
术后3个月 | 44 | 4 | 6 | 6 | 0 | |
术后6个月 | 45 | 7 | 4 | 4 | 0 | |
术后12个月 | 40 | 6 | 9 | 5 | 0 |
2.3 术后并发症情况
改良组发生1例网片暴露,发生率1.67%;传统组发生尿失禁1例、尿潴留1例,泌尿道损伤1例,,网片暴露1例,总发生率6.67%(4/60),差异比较明显(P<0.05)。
3 讨论
POP是一类病因比较复杂的妇科疾病,通常情况下可以由机体衰老、孕妇分娩、性激素水平过低等多种因素引发,因此POP的发病率会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而升高[3]。患者发病后一般会经历长期的病痛折磨,一旦进入病情的重度时期如果没有接受有效的治疗可能会导致其生命受到威胁。
改良盆底重建术实际上是将手术路径改变,从而减少患者的筋膜和韧带的再度损伤,使机体盆底的各组织之间保持一定的平衡性和稳定性。在本次研究中,两组的手术时间无较大不同,但改良组在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明显比传统组要少;且手术结束后,改良组患者的留置管时间和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后对患者的POP-Q分度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术前分度都是III度或IV度,手术后大部分都集中在0度;改良组患者在手术后不同时间点的0度和I度总人数分别为55、57和56人,而传统组则为48、52和46人。以上结果再次说明了盆底重建术在经过改良之后对于重度POP-Q患者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我们在对以往研究资料翻阅时发现有学者在证明该种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之后对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提出了质疑,但本次随访中改良组仅出现了1例网片暴露现象,总发生率低于传统组,且所有患者出现的不良症状在经过及时的治疗之后都恢复正常现象。
综上所述,盆底重建术在改良之后能够减轻重度POP-Q患者手术中的痛苦,并加快其康复的时间,快速提高其治疗效果,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张玉芳,胡旦红. 改良全盆底重建术治疗重度盆腔器官脱垂患者的疗效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2021,36(1):7-10.
[2]郭静,陈英超,冯博,等. 网片改良植入治疗重度盆底器官脱垂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2019,35(1):59-62.
[3]陶春梅,王玉玲,陈永连.两种治疗盆腔器官脱垂方法的效果评价[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9(11):1-4.
[4]林叶远,柯坤彬,彭彪,等.改良全盆底重建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及术后处理措施[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21,36(6):492-495,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