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孩子“玩”音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1-17
/ 2

带着孩子“玩”音乐

华蕾

江苏省 镇江市实验小学 江苏省 镇江市 212001

内容摘要

学校的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能够喜欢音乐、懂得音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这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宗旨。为了能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中国人,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用了近10年的时间探索实践了一套新音乐教育体系。而我在一学期的时间里运用新体系的教学法带着我的学生一起快乐“玩”音乐。


【关键词】

新音乐教育体系 “玩”音乐 童谣 民歌 律动


学校的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能够喜欢音乐、懂得音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这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宗旨。为了能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中国人,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用了近10年的时间探索实践了一套新音乐教育体系。新音乐教育体系立足于中国音乐文化,融国际三大先进音乐教育体系(达尔克罗兹、奥尔夫、科达伊)之所长,注重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我有幸在2011年1月成为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培训班”的一员,并在一学期的时间里运用新体系的教学法带着我的学生一起快乐“玩”音乐。

所谓“玩”音乐,就是让学生通过听觉、动觉、视觉、感觉、知觉来感受与体验音乐,促使学生正确地、有效地理解、感悟和表现音乐,培养孩子创造音乐的能力。在我的课堂教学中,童谣、民歌、身体成为学生“玩”音乐的工具。

一、“玩”音乐——童谣最有趣

童谣,应该是由一代代人口耳相传的,在儿童口中传唱的,带浓厚的地方特色,诙谐幽默、音节和谐,形式简短的读来朗朗上口的歌谣。童谣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二是有趣、好玩,孩子们感兴趣。

童谣是语言的艺术,它包含了节奏与性格。因为童谣朗朗上口,是孩子们平时最爱念的,所以在音乐课上,老师可以将学生最熟悉的童谣和节奏训练联系起来,先念童谣再口说、手拍节奏,这样的教学设计会让学生在不经意间掌握一些较难地节奏组合。然后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声势为童谣伴奏或与童谣组成多声部音乐。例如:我曾经教过二年级学生一首童谣《城门城门几丈高》。这首童谣一共只有短短的5句,我只说了两遍,学生就学会了。接着,我请他们用一一对应的方式将童谣节奏用手拍出来,没有一个学生出错,而且他们准确地拍击了附点节奏。然后,我从童谣最有特色的最后一句入手,将拍手改编成了声势,每一遍念童谣我都加入一个声势,没想到的是学生全部正确,并且很快记住了所有声势整齐地表演。更难得是学生的脸上都露出了自信地笑容。这在以往的音乐课上都是很难见到的。

语言中的性格其实指的是语言中的情绪表现。有一类童谣是叙事性的,它在向学生讲述着一个个精彩的故事。老师可以利用这些精彩故事让学生用节奏来体验与展现。例如:在童谣《黄鼠狼》中,一共出现了两个角色——小耗子和黄鼠狼。我让学生分析了这两位主角的性格和境况,然后再念一念童谣,拍一拍节奏,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把童谣内容表现得淋漓尽致——一边是为小耗子着急担心;另一边是对黄鼠狼表现出讨厌憎恨。这种感受体验音乐的方式很有趣,能让学生慢慢地去领略音乐内在的美。

二、“玩”音乐——民歌是基础

民歌是音乐的源头。传统民歌一般要用方言来演唱,因为方言与民歌有着水乳交融的关系。民歌的形成和发展,与当地人民的劳动、生活密切相关,与该地区的历史、地理、风俗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方言、方音对民歌有着直接的影响,是形成民歌基调、风格特色的重要因素之一。民歌是群众自己的歌,群众唱起来自然是用当地的方言,而方言字的声、韵,也就显示了各地民歌的声乐特色。同时方言教育是伴随着一个人的出生就开始的,是自然习得的。因此,用民歌来感受体验音乐就显得很简单。

记得在教授一年级学生学唱四川民歌《数蛤蟆》时,我是用普通话教唱的,因为学生平时也玩过类似的数学游戏,所以学起这首歌还是比较容易的,可是唱起来学生没什么兴趣。我想起了家乡有一首田歌《数螃蟹》,可以用镇江方言来唱,立刻开始教学生。学生们很惊讶地看着我,他们从没有听过家乡的民歌。他们说,镇江的民歌真好听。第二天,有几个家长告诉我,昨晚孩子们都唱了一首镇江民歌《数螃蟹》,可开心了!

在柯达伊教学法的理念中提到:“只有最好的,才是适合小孩子。”他的意思是最高品质的音乐素材是用母语演唱的民谣,也就是我们国家用方言演唱的民歌。

三、“玩”音乐——身体要解放

身体解放指的是让学生通过身体来体验节奏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体态律动。律动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动作来诱发孩子自身的音乐潜能,更好地完成素质教育的任务,达到逐步培养小学生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进而提高小学生音乐作品情感能力的目的。但当下很多音乐课堂上,我们还能经常看到学生被“禁锢”在小小的凳子上。不是孩子们不愿意动起来,而是老师在设计音乐教学时根本不考虑学生的参与体验,因为他们担心学生会“失控”。其实从我的课堂实践中来看,只要教师组织得当、有效引导,就可以避免“课堂混乱”的发生。

在学习歌曲《五月的夜晚》时,我按照歌曲旋律设计了三个动作,再让学生根据每个乐句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动作。很快的,他们发现了乐曲分为五句,一句和二句旋律相同;三句和四句旋律相同。通过律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他们在律动表演中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达尔克罗兹认为:“人类的情感是音乐的来源,而情感通常是由人的身体动作表现出来的,在人的身体中包括发展感受和分析音乐与情感的各种能力。因此,音乐学习的起点不是钢琴、长笛等乐器,而是人的体态活动”。律动教学的有效渗透让我和我的学生们都受益匪浅,在音乐教学中有效的利用律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音乐的节奏感和动作的协调性,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大大提高了音乐课的课堂效率,还能使学生们最大限度地投入到音乐中理解音乐、体验音乐、表现音乐。

“玩”音乐其实是以激发儿童学习音乐艺术的兴趣与培养情感为目的,旨在从“体验”中实行对“音乐知识”的学习,其核心是培养儿童的审美体验与情趣。每一堂音乐课、每一首好的歌(乐)曲作品,对学生都是一种积极的体验。这种方法激发了学生参与音乐的热情,启发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陶冶了他们的情操,最重要的是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因为只有让学生自己参与体验,他的感受才能深刻,有了自己的感受,生命才会产生共鸣,从而真正走进多姿多彩的音乐世界。


【参考文献】

1、《音乐教学法》 廖乃雄著,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社

3、《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