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寿县彰加镇卫生院 , 四川 眉山 , 620595
摘要:目的:分析对肝硬化腹水患者合用中药黄芪五苓散及西医治疗的效果。方法:对照组患者为西医治疗,同期观察组加用中药黄芪五苓散治疗。结果: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97.14%,对照组85.71% ,P<0.05;治疗前2组AST、TBIL、ALT对比P>0.05,治疗后AST、TBIL、ALT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对肝硬化腹水患者合用黄芪五苓散及西医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并可有效改善其肝功能。
关键词:肝硬化腹水;黄芪五苓散;西医;价值
肝硬化是发病率较高的慢性肝病,是各类病因长期慢性刺激而诱发的弥漫性肝损害,患者可出现肝细胞坏死、结节性增生以及结缔组织增生等情况,使得肝脏变形和变硬,进入晚期还可诱发上消化道出血、腹水、肝性脑病,甚至癌变等,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对于肝硬化腹水患者主要应用西药治疗,近年来报道指出[1]中西医结合疗法的应用在乙肝后肝硬化的治疗中可获得更优疗效。以下将分析对肝硬化腹水患者合用中药黄芪五苓散及西药的治疗效果。
1资料以及方法
1.1临床资料
抽取2019年3月~2021年6月本院门诊70例肝硬化腹水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35~78岁,均值为(50.6±1.5)岁;患病时间为3个月~6年,均值(2.4±0.5)年。对照组:35例,男18例/女17例:年龄36~76岁,均值为(50.7±1.3)岁;患病时间为2个月~7年,均值(2.3±0.6)年。2组各项基础资料具备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为西医治疗,如叮嘱高热量、高维生素以及高蛋白质饮食,并对脂肪、钠盐摄入进行严格控制,结合病情提供保肝类、促肝细胞生长素以及降酶类药物进行治疗,合并感染者还需应用抗生素治疗;同期观察组则加用中药黄芪五苓散治疗,方剂如下:黄芪、猪苓、茯苓、大腹皮、熟地黄、山茱萸以及山药各为30g,白术为20g,槟榔、泽泻、赤芍、川芎、丹参以及当归均为15g,炮附片、甘草和桂枝各为10g。中药煎煮后约取汁300ml,每日为1剂,分2份在早晚进行温服。2组患者在治疗4周后观察疗效。
1.3评价标准
(1)对比2组的治疗效果,显效:患者的肝硬化腹水与浮肿情况消失,患者平脐腹围较治疗前缩>8cm,肝功能指标达到正常状态,经B超复查无腹水;有效:患者的症状体征显著改善或大部分消失,平脐腹围缩小3~8cm,复查B超仍有少量腹水;无效:患者的腹水情况以及浮肿症状等未改善或进一步恶化。(2)对2组患者的主要肝功能指标进行测定,即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胆红素(TBIL)以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1.4统计学方法
文中数据行SPSS22.0分析,计量资料数据标准差为( ±s),组间数据行t检验,计数资料为[n(%)],组间数据行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组间对比
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97.14%,对照组85.71% ,P<0.05。
表1 临床疗效组间对比[n(%)]
分组 | n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观察组 | 35 | 18(51.43) | 16(45.71) | 1(2.86) | 34(97.14) |
对照组 | 35 | 10(28.57) | 20(57.14) | 5(14.29) | 30(85.71) |
χ2值 | | 10.153 | 5.906 | 6.635 | 6.635 |
p值 | | 0.000 | 0.005 | 0.003 | 0.003 |
2.2肝功能指标组间对比
治疗前2组AST、TBIL、ALT对比P>0.05,治疗后AST、TBIL、ALT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低P<0.05。
表2 肝功能指标组间对比(±s)
组别 | 例数 | AST(IU/L) | TBIL(umol//L) | ALT(IU/L)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观察组 | 35 | 475.69±49.53 | 95.39±10.19 | 31.50±4.21 | 17.02±1.59 | 199.19±20.35 | 72.26±7.58 |
对照组 | 35 | 476.19±46.97 | 186.53±11.19 | 31.52±4.20 | 25.35±2.03 | 199.21±20.34 | 101.96±11.18 |
t值 | | 0.205 | 25.692 | 0.157 | 6.352 | 0.539 | 11.162 |
p值 | | 0.318 | 0.000 | 0.296 | 0.003 | 0.807 | 0.000 |
3讨论
肝硬化是发病率较高的慢性肝病,该疾病的发生与药物、病毒感染、饮酒等相关因素有关,使患者肝脏出现弥漫性坏死以及异常组织增生、肝小叶异常结构变化等,随着患者门静脉高压的出现还可诱发肝硬化腹水,该疾病具有一定的病死风险,所以积极探寻科学的治疗方案意义重大。结合肝硬化腹水患者的症状表现中医学将其归入到“水臌”的范畴中,患者病变复杂以及病程缠绵,往往预后较差。其病机主要与肝脾功能失调有关,由于患者肝气郁滞及气机不畅,使得气血运行受到干扰,阻塞脉络及肝失疏泄,造成水气内停进而产生腹水症状,水湿下注引起下肢浮肿[2]。患者病机在于肝脾肾功能失调,与此同时气滞、血瘀以及水停则为疾病之标,患者本虚标实以及虚实夹杂,使得治疗难度提升,在治疗中需要遵循标本兼治的原则。中医药黄芪五苓散,具有温阳化气、活血化瘀以及渗湿利水等治疗功效。例如方剂当中重用黄芪,可促进温补脾肾;加用桂枝以及附子有利于温阳化气;泽泻、猪苓以及茯苓和大腹皮等,可促进渗湿利水;赤芍、当归、丹参以及川芎等,有助于活血化瘀及通利脉络;加用槟榔和柴胡等可促进疏肝理气;加用白术有助于温补脾肾[3]。因此诸方合用可共奏活血化瘀、温阳化气以及渗湿利水等治疗功效。而本次研究结果则表明,观察组在治疗之后的主要肝功能指标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且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大幅提升。表明中药黄芪五苓散与西医治疗进行联合,可有效提升肝硬化腹水患者的治疗价值。
综上所述,对肝硬化腹水患者合用黄芪五苓散及西医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并可有效改善其肝功能。
参考文献:
[1]姜泱,胡志希.五苓散加味治疗肝硬化腹水用药规律的现代文献研究[J].湖南中医杂志,2020,36(1):123-125.
[2]邓丽青,范新民.中医中药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疗效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23):148.
[3]武艳丽.中医治疗方法联合利尿剂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总体疗效[J].养生保健指南,2020,25(40):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