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实务案例》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1-06
/ 2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

贾继卫,施国杰,卢晓燕,李向霞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对外贸易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3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给外贸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也对高职院校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案例》课程思政教学的现状,并对其实施课程思政的路径进行了探索,就课程思政核心定位、思政教学内容设计、思政教学方法与手段、过程控制与绩效分析展开了研究。以“爱国、敬业、诚实、守信”思政元素作为《国际贸易实务案例》课程思政核心,通过精心设计思政教学内容,积极组织教学实施,旨在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国际商务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案例;课程思政;路径


1.《国际贸易实务案例》课程思政背景、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要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发挥思政理论课的作用,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非思政类课程也要充分重视思政教育,要在思政课程的引领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而行,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这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明确了方向,即应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中,把思政教育与专业能力培养有机结合,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职业道德养成和职业精神的树立结合起来,这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


2.《国际贸易实务案例》课程思政现状分析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高职院校专业老师应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有机融合,但目前的状况不容乐观。

首先,在以往的《国际贸易实务案例》课程教学设计中,过分注重对学生的专业认知和专业技能的教育,而忽略了思想道德的培养和人格素养的引领。导致很多学生毕业后,缺乏“爱国、敬业”的情怀,在对外贸易交往中,偶有影响国家和民族形象的行为产生。学生就业后,法律意识、契约精神积累缓慢且成本高昂,不利于学生职业健康成长。

其次,专业教师课程教学过程中思政理念传教意识淡薄。《国际贸易实务案例》专业老师大多专业知识功底深厚,重视专业技能培养,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匮乏,“四史”认知模糊,没有形成知识体系,课程思政理念跟不上党和国家要求。

第三,现行职业教育学制一般为三年制,学生接受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育教学时间一般为两年,课程教师教学时间通常是半年至一年。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期性、反复性、经常性要求存在急需调和的矛盾。

为了更好地适应课程思政背景下外贸行业发展对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对《国际贸易实务案例》课程实施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3.《国际贸易实务案例》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课程思政的关键是把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使教书与育人有机融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就《国际贸易实务案例》而言,应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教学全过程,达到立德树人的效果。课程思政,不是说每一次课、每一个知识点都要生硬地融入思政元素,而是应结合本课程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标准进行,在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将思政教育的内容自然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只有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遵循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的规律,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般的课程思政教育效果,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爱国情怀、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守法意识,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沟通能力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国际商务人才。


3.1强化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意识,提升课程思政水平


教师作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在职业教育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为了充分发挥《国际贸易实务案例》课程思政作用,必须要首先完成专业教师的思政培养工作,打造高水平的教学团队。一是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不断进行思想品德学习,尤其是进行系统地“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以提高思想政治高度、提升德育能力。为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奠定扎实的基础。二是思想政治课程教师与专业课程教师,在课程标准及授课计划制定时,应当多进行交流和磋商,有效地保证课程思政内容的严肃性、统一性、准确性。三是可充分运用专题培训、教研活动、集体备课、专业研讨、外出研修、老教师带新教师等手段,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打造一支具有跨学科背景,既熟练掌握国际贸易专业技能,又兼具思政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


3.2充分挖掘《国际贸易实务案例》课程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并非简单、生硬地灌输,特别需要《国际贸易实务案例》课程教学中,教师多方钻研,寻找有效、自然的切入点,再以多种形式阐述课程中所蕴涵的思政元素,逐步形成国际贸易实务案例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新格局。把隐性的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把素质目标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统一起来,通过深入研讨、巧妙设计、创新方法,科学运用和借鉴“互联网 + 课程思政”等手段来达到浸润式的教学效果。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技能教育高度的有机统一。


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外贸业务员,平时与外商接触较多,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熟练的外贸业务操作技能,还应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通过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引导学生更加深入了解中国国情,让学生体会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地位,更加热爱祖国,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学习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对外贸易的发展史,让学生感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取得的巨大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鼓励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并肩负起贸易强国的历史使命。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课程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通过业务案例灵活地掌握贸易业务流程,利用案例突显各个环节的要点和风险点。


在讲授市场调研,开发新客户及建立业务关系时,应养成进行调查研究的习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市场(客户)第一的意识。在世界主要国家概况学习中,培养学生相互尊重、相互了解的平等意识。通过商品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懂得在贸易中要发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断提升产品品质,提高出口商品的附加值,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3.3利用第二课堂拓展课程思政平台


由于年代特点,大学生对互联网等媒体具有较强的认同性和高频使用性,为线上教学创造了契机。当前专业教师的在教学过程中普遍采用短视频、在线直播、录播、网上公开课资源等方式,使用的载体包括腾讯会议、腾讯课堂、雨课堂、智慧职教、学习通、学校自建教学平台以及微信等。网络教学技术同时支持多种模式的线上学习,具有一定的新颖性。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程的学习,加强与学生的紧密互动,为《国际贸易实务案例》课程思政教学知识的学习提供了更多渠道。



综上所述,由于高职教育是以培养优秀专业人才为根本方向,因而在人才建设的过程中应当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是要大力推动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创新,不断增强思政元素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使《国际贸易实务案例》课程思政教学取得更好的成效。着眼解决《国际贸易实务案例》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更加科学的方法和策略,运用多元化的措施,拓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时空,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为社会输送更多德才兼备的国际商务人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001)


[2]齐砚奎.全课程育人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1):124-127.


[3]李楠.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与育人路径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46).


课题名称:《国际贸易实务案例》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SGKCSZ 20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