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第二南开学校(天津市和平区)( 300021 )
摘要:幼小衔接是学生从幼儿园生活到小学生活的过渡阶段。虽然学生的年龄从5岁到6岁只需要一年的时间,但幼儿园和小学的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区别。学生在这个过渡阶段会出现很多不适应的情况,对于教师开展数学教学活动会造成一定的阻碍。本文以如何在幼小衔接阶段开展数学教学活动进行论述。希望能发挥借鉴价值。
关键词:幼小衔接;数学教学;教学策略;习惯养成
在我国,义务教育从小学阶段开始,而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这两个阶段在教育方法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学前教育阶段学生的思维模式对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数学是学生进入小学阶段要学习的文化课之一,它对于学生适应小学生活,学习文化知识,认识世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年级的学习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有目的的学习活动,教师的指导作用比较显著,在某种意义上具有一定的强制性。[1]因此深入地开展幼小衔接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作为一名起始年级的数学教师,为了更好地开展数学教育活动,我将以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认识左右》一课为例,结合实际课堂的教学过程来论述幼小衔接的阶段如何开展数学教学,让学生顺利平稳地度过适应期。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规则意识
一年级的小学生刚刚从幼儿园毕业,对小学的环境还是比较陌生的,每所学校都会安排为期3-5天的一年级新生的学前教育阶段。虽然这个阶段的老师们不会给学生讲授课本上的知识,但是相比较于后期的正式教育阶段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它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的阶段。
新生适应教育期往往有以下的表现:
对校园的环境很好奇;
行为过于随意;
注意力不够集中;
......
其实这些行为都是正常的,因为小学是一个陌生的环境,和生活了两三年的幼儿园的环境和体系完全不同,他们也很想适应新的环境,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适应教育的第一天,每位老师都会和新生见面,班主任老师会带着学生游览校园,认识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因为孩子们要在小学里度过六年的时光,对环境的熟悉很重要。作为老师,要告诉学生站队要快、静、齐,上下楼梯要靠右行。学校的男卫生间在二楼,课间时男生如果去卫生间需要配班老师带队集体去卫生间。作为配班教师的我,先把男生队伍带到了一楼的楼梯口出,我示范地站在墙体的一侧,并告诉男同学们:“王老师现在站的就是楼梯的右侧,我们上楼的时候就要靠右行。”当男生排好队伍准备下楼的时候,我提醒他们先慢一慢,我站在了二楼楼梯靠扶手的一侧,对男同学们说:“你们看王老师现在是站在了楼梯的哪一侧?”这时有的同学会比较疑惑,认为是左侧,理由是上楼的时候有扶手的那一侧明明是左侧啊。其实并不然,我向男生解释:“其实王老师还是站在了右侧,因为我们要下楼啊,下楼梯也要靠右行。”我指着从一楼上楼的同学对他们说,“这些同学是上楼,跟你们刚才一样靠右行了,现在你们跟着王老师下楼,和他们走的是同一侧吗?会不会撞到一起呢?这时你们应该明白为什么上下楼梯要靠右行了吗?”这时男同学们纷纷点头,原来靠右行不是说说而已,如果不遵守这个规则,就会和对面走来的同学撞到一起,是非常危险的。
通过课间的上下楼梯的活动,一年级学生不仅知道了要遵守规则,还不知不觉中认识了“左”和“右”,为数学课位置单元的《认识左右》一课打下基础。一年级的数学知识的学习不仅存在于数学课堂中,更多的源自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因此教师要挖掘生活中和数学有关的素材并合理运用,引导学生将校园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数学学习联系起来,让学生知道数学是无处不在的,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生适应教育课堂中,更多的是向学生强调课堂的规则,规矩立好了,未来的数学教学的开展就会更顺利。这里强调的规则不仅是课堂的纪律,更指的是方方面面的规则。我在见到新生以后的第一堂课上就告诉了他们上数学课上要准备到哪些文具,文具要摆在哪个指定的位置上。比如:文具盒要摆在桌面的正上方,数学书要摆放在桌子的左上角。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对“左”和“右”的概念不是很清晰,需要教师耐心地强调,必要的时候还要给予示范。通过示范,学生会模仿教师完成指令动作,这时再告诉同学们刚刚我们把书本摆在了桌子的左上角,让同学们记住“左”这个位置。课堂上学生的动作也需要准确规范、整齐划一,课堂发言要举手,老师同意后方可起立发言。举哪只手需要老师根据习惯进行统一要求,在课堂上我会要求学生发言要举右手,这时我会背对着学生,给学生做示范,让学生“请你像我这样做”,反复几次强化,学生很快就能记住举右手发言了。
二、创设情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在《认识左右》一课中,我通过创设情境导入,出示的是教室里学生举手的图片,既可以让同学们强化课堂规则意识,又可以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数学知识。接下来让学生思考:两只小手可以做什么?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右手可以举手回答问题,可以写字,可以拿勺子吃饭,可以做家务劳动......左手可以压着作业本,吃饭时可以扶着碗,也可以做一些家务劳动......我将学生的发言呈现到幻灯片上,左右形成鲜明的对比,随机我提出了一个思考问题:左手和右手做的事情有哪些不同?学生通过对比观察能够发现,右手能做的事情较多,而且是一些基础的、重要的事情,而左手单独能做的事情相对较少,可以辅助右手做一些事情。
人的身体上除了有左右手,还有哪些器官或者部位分左右呢?学生会说出左右眼、左右耳、左右胳膊、左右腿、左右脚等。为了能够让学生能够分清左和右,我设计了听指令做动作的活动环节。“摸摸你的左耳,摸摸你的右耳。左手拍拍你的左肩,右手拍拍你的右肩。左手摸摸你的右腿,右手摸摸你的左腿。”一组五位同学在前面做动作,二组的五位同学在一组同学面前监督评价,这个活动既可以让一组的同学进行左右方位的练习,还可以让二组的同学通过观察一组同学的动作巩固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小小的活动,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还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三、寓教于乐,发掘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年级的学生对学习环境和同自己一起生活学习的小伙伴都充满了好奇心,然而刚刚踏入小学校园的他们对班级的小伙伴并不熟悉,考虑到有一些同学的性格比较内向,课下和同学之间的交流较少,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可以更好地将班内的学生连结起来,课堂的设计环节如下:
同学们,经过七天的校园生活,相信你们已经认识了坐在自己周围的小伙伴了,请你用“左、右”位置词介绍自己的同桌,同时同桌也要判断他讲得是否正确。这时有很多同学积极举手想要介绍自己的同桌,小李同学:“小赵同学坐在我的右面。”小孙同学说:“我的左边是小张。”......还有的同学在开学期间认识了更多的小伙伴,他们还能够讲出班内其他两位同学之间的左右位置关系呢,在这里王老师要为他们点赞呢。这个环节既能让发言的同学巩固左、右这一对位置关系,也在互相介绍同伴中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让其他同学学会聆听同学的发言并进行评价与反馈,提高了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和知识的吸收率,能够做到即时反馈,达到教学目的。
回归生活,锻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从小学习数学知识的最终目的也是能够为生活服务,虽然一年级的数学知识能解决的实际问题比较少,但是越是起始年级的知识越是最基础、最重要的,为了能够让学生掌握好本节课的知识,我将巩固练习环节的题目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做练习不是枯燥的,而是有趣味性的。在本节课所呈现的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目难倒了同学们。
第 1小问同学们很快都能给出正确的答案,第2小问,很多同学认为亮亮的右边有3个小朋友,左边有1个小朋友。这个时候,我没有告诉学生的答案是对还是错,而是征询了一下同学们是否有不同的答案。有极少数同学则认为亮亮右边有1个小朋友,左边有3个小朋友,和大多数同学的答案完全相反。当大多数同学还在窃喜的时候,我邀请班内的五位同学上讲台进行角色扮演,三位女同学扮演豆豆、果果和丫丫,两位男同学扮演亮亮和乐乐,并让他们按照图中的顺序依次站成一排。
此时我请本题中的主人公——“亮亮”同学举手,并请“亮亮”说出自己右边有几个小朋友,“亮亮”同学边向右看边说出有3位。紧接着我又问“亮亮”左边有几个小朋友,他向左看后说出有1位。真相大白,显然少数人回答正确。但是大多数人还是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自己看到的和“亮亮”看到的结果却完全相反呢?我解释道:因为“亮亮”和另外四位小朋友站在讲台上是面向大家的,“亮亮”同学是从他的视角来看的,他的左边是3个小朋友,右边只有1个小朋友,而你们也是从自己的视角看的,之所以结果不同,是因为你们和“亮亮”形成了镜面效应,就像同学们照镜子,从镜面中看到的左和右是和实际相反的。要想得到和“亮亮”同学一样的正确结果,就要把自己想象成题目中的“亮亮”小朋友,再去思考左边和右边分别有几人,疑惑就会解开了。同学们豁然开朗,通过角色扮演小游戏,不仅能够知道这道题的正确答案,还能知道答案其中的原因呢。
总结
幼小衔接阶段的数学活动设计应更多地倾向数学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为学生提供持久且强烈的内部动力。因此在小学的起始年级,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是数学教育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2] 数学学习也不仅局限于小学数学课堂中,将数学知识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数学知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在这里起始年级的教师更应该有耐心地为学生传授生活中的经验,而并非一些数学的定理和规则。针对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课堂设计就要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欲,在实践中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将会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彭加英.幼小衔接视角下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的策略[A].科教文化,2013.12
林倩,郑勇军.幼小衔接背景下幼儿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和培养[A].景德镇学院学报,2019.08
作者简介:王敬涵,女,汉族,天津市,1993年8月9日,本科,小学二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