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实习”制,探索实习教师培养新模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9
/ 2

“见习―实习”制,探索实习教师培养新模式

邱小学

四川省 隆昌七中

隆昌七中是一所市级示范高中,也是多所师范院校实习基地,每年接收实习教师30人左右,也每年招聘新教师15人左右。在新任老师上课过程中,学校发现他们都要通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工作岗位中,换句话说,很多新任教师虽然专业知识较扎实,但离一个合格教师还有一定距离,需要进一步强化师范技能培训。为此,可以探索建立“见习—实习”制的教师培养新模式。

一、实习教师实习情况和问题探讨

(一)实习教师实习情况介绍

1.教育理念新,受学生欢迎,但实习结果不容乐观。实习教师刚从高校来到中学,年龄段和中学生接近,为学生带来青春气息,较受学生欢迎,同时,由于高校是先进思想交汇场所,他们也为实习学校带来先进的教学理念。但现阶段,基础教育的现实和理想存在脱节,一些先进教育理念在中学教学中有很大难度,因此他们的实习结果不乐观。

2.专业知识扎实但不能很好运用。尽管实习教师受过三年的大学本科教育,但更多是在理论层面,他们没有深入教学一线,进大学后又没有进行中学知识的系统复习,对与之相关知识也未必知道很多,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很好地运用专业知识。

3.课堂教学技能偏低,课堂驾驭能力有限。尽管实习教师都接受过教材教法等方面教育,但毕竟没有“真刀真枪”实战过,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他们上课虽然有阅读、提问、实验、练习和讨论等教学设计,但却不能真正转化为学生的自主参与和积极思考。教学是一个动态实践过程,需要面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实习教师缺乏对课堂突发事件现场处理能力,因此,较难适应课堂动态变化的需要。

4.理论知识丰富但解决问题能力偏低。因为没有深入到真实教学实践中,大多数实习教师会分析教材的地位与作用、重点与难点,但不会分析教材与生活、科学技术、相邻学科知识的联系,以及如何利用学科知识来解题的能力。很多实习教师专业成绩很好,但自己做中学考题却一塌糊涂,因此往往受到学生专业质疑,在教学中,很难激发学生持续学习兴趣。

()实习问题的原因探讨

1.社会需求与培养模式的脱节。一次,笔者回大学听课,看到一个老教授在《现代技术教学》课堂上,教授如何使用录音机,让人恍若隔世。不可否认录音机等曾经作为先进教学工具走入课堂,但现在连小学生都开始使用蓝牙耳机了,这些教学内容明显与社会现实不符。

2.实习时间安排不合理。师范实习一般在大四入学时的9、10两个月,然后回校递交实习报告,就算完成实习工作。11月份开始,他们开始应聘工作,就没有后续的跟踪培养。所以,他们的教育实践只有短短的两个月,对基础教育只是浮光掠影式的认识。从学生层面上说,不能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因而对以后的工作缺乏指导意义;从高校层面上说,不能根据社会需要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出现脱节;从用人单位层面上说,新教师投入正式工作后,还必须进行再培养。

二、调整建立“见习―实习”

高等师范教育主要为中学培养师资力量,就应该以中学的需求为培养目标。如果对现在的实习模式进行调整,改为“见习―实习”模式,有利于师范学生专业成长。

(一)大三学生做好跟班见习

学生进入大三后,师范院校就可以派出学生跟班见习,在此期间,师范生必须接受所在中学的学生管理条例,以一个中学生身份规范自己,完成该科所有作业,参加该学科考试。目的是让他们经过两年专业学习后,又重新以一个中学生的身份和视角审视这个学科和学科专业教师。这样,一是让他们构建中学学科知识体系,以便促进自己以后的教学;二是通过对比,让他们清楚自己与一个成熟中学教师的差距,弥补自己学科知识和师范技能的不足。学生见习两三个月后,再次回到高校重新接受大学教育。这时,他们就会变被动为主动,选择性的吸收欠缺的专业学科知识,提高学习动力和学习效率。

(二)做好见习总结交流

经过中学见习后,学生将各自见习中的心得体会、发现的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带回高校,以实习基地为小组,或者以学科为小组(各实习基地有不同的学科,每个学科也分散在不同实习基地)总结教学实习经验,交流班级管理方法,最后总结成见习报告。该见习报告是在深入了解社会需求、中学教学、课堂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后形成的,可以作为师范院校调整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参考。

(三)大四学生做好教学实习

大三的见习在于学生发现自身知识缺陷,从而在大三后期的学习中弥补知识漏洞。师范教育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师范技能的提高及课堂驾驭能力则需要大四的师范实习。大四学生教学实习,则按照现在的教学计划进行。师范院校、师范学生、实习基地之间做好沟通、协调,缩短磨合期即可。

三、“见习―实习”的社会意义

(一)有利于师范学生的快速成长

跟班见习使学生提前了解基础教育、了解教师岗位,然后“回炉”学习,结合自身实际有针对性地知识补习,有助于专业知识和师范技能提高。同时,大三见习让学生有一年的心理缓冲期,使他们能在大四实习时尽快进入角色,缩短了成长周期。

(二)有利于实习教学效果的提高

通过见习,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针对中学生心理特点找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在一年之后的实习生涯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三)有利于指导高校调整教学课程。

学生见习归来带回来的鲜活的中学教育教学素材、数据,可以作为高校调整教学课程的有效借鉴。见习成为“教材教法”“新课程改革”等学科最好的课堂实践,让学生经历“师范生—(见习生)中学生—实习老师—待聘老师—正式教师”的角色转换,有助于他们对高校教育改革提出自己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