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浦县土地开发整理中心 536100
摘要:当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部门也逐渐增大了对土地的整治和管理。土地整治是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一项重要战略,人地协调的土地整治新模式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是推动农村经济的重要手段,新的土地整治模式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结合生产的实际情况,以建设高标准农田、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和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实现生态型土地综合整治。本文在此从土地整治的目标出发,对如何有效做好土地整治提出了几个重要措施。
关键词:土地;农用地;土地置换;整改措施;
前言:我国农业正处于转型的阶段,城镇化脚步的不断加快,农村人口与土地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探索人地协调的土地整治新模式已经迫在眉睫。
土地整治概述
土地整治是在一定限度的区域之内,对土地实行总体规划,并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认真全面的探究土地的内部结构,对土地的总体用途加以划分,使用经济、法律以及行政等各种手段,为土地实行综合整理。土地整治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土地整理、土地复垦以及土地开发三个方面,其中土地整理主要是指通过一定的手段对村庄、道路进行综合整治,从而进一步扩大有效的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以此来改善生产条件以及生态环境;土地复垦主要就是指通过一定的手段对那些生产建设中遭到破坏及因自然灾害而遭到破坏的土地,例如地震、山体滑坡或者火山喷发,进行科学合理的整治,以此来恢复土地的使用性;土地开发主要是指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通过一定的手段对那些没有被使用的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以此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通过合理实施土地整治项目,能够保证我国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提升农民的经济收入。我国土地资源比较丰富,通过进行合理的整治,能够保证土地生产力得到更好的提升,改变原有的土地利用结构,为农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空间。对于土地整治项目规划人员来说,在其实际工作当中,要结合该地区的土地利用情况,并根据林业部门、城镇规划部门提出的建议,进行合理的规划,减少资金的投入。
土地整治的重要目标
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推行土地整治工作的最终目标,在土地整治阶段要严格遵循统筹规划和资源整合以及整体推进的原则,把增加耕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作为主要目的,坚持以人文本,走可持续发展的路线,把农村的田、路、水、林等资源作为治理的基本内容,并依据农村的实际情况,例如: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增长速度和科技利用情况等,对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做出统筹和规划,实现人地协调发展。就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的土地整治依然是以增加土地面积作为基本内容,还处于初级阶段。
三、新时期有效做好土地整治的几个重要措施
1、健全完善土地整治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
为顺利开展土地整治工作,达到与自然相处的目的,应当基于现有研究成果尽快建立健全、完善的土地整治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首先,研究分析土地整治的功能、定位、对象、模式等,然后结合工作实际建立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在此技术上,开展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应用创新,将理论成果转变为实际应用技术,推广应用技术成果,以促进土地生态整治顺利开展。实际工作中,综合考虑景观生态学、土地规划学、恢复生态学等方面专业知识并以不破坏原有生态环境为原则制定土地政治方案,从宏观层面上把控土地空间格局布置,再利用景观生态学等进行微观设计。
2、优化土地规划工作
对于土地规划要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第一是要强化项目资金的规划工作,对专项资金的支出进行更加细致的管理和规划,并对项目的实际支出进行综合分析。第二要作出相应的预警机制,对可能出现的大概率风险进行评估,确保这些风险出现之后,能够有相应的对策应对;最后认真做好相关项目的记录,确保在土地整治项目管理过程当中的信息完整的保留下来,便于今后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3、将土地生态规划加入到土地整治专项规划
应当将土地的生态规划全部归入至土地的整治专项规划之中,由于土地的增值专项规划具有控制性,其主要通过把土地整治进行逐一分区和管理,从而更好的引导土地开发工作,实现最终对土地资源进行全面开发调控的作用。土地整治的专项规划对于土地整治工作而言,是一类具有指导性的指令文件,其编写是否具有合理性直接关系到土地整治工作进行的生态、社会以及经济效益,所以,对专项规划进行编写需要充分考虑土地的生态规划,按照生态学方面的相关理念加以综合设计与规划,通过融入生态学的理论知识,了解和确定土地的利用情况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状况,从而明确土地整治的具体方向。
4、加强多规衔接,实施“耕地生态占补平衡”
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利用谁补偿”和“开发利用和保护增值并重”的方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保护优先原则,积极开展跨部门协作,充分考虑土地整治规划与城镇发展规划、农林牧业发展规划、生态园区规划、风景旅游规划的衔接,及时对因土地用途改变而导致的生态环境变化进行监测分析,加强耕地占用的土地用途管制,有计划地实施“耕地生态占补平衡”,加强耕地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防止不合理的开发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污染等生态问题;建立规划公告、公示制度,接受群众监督、社会监督,做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此外,还应高度重视土地整治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实施后的利益相关者的反馈意见,不断修正规划设计方案,构建多利益相关者参与项目实施的制度,把管护任务尽可能落实到最直接的利益相关者。
5、推进土地整治工作规范化管理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等规范化文件是实施土地整治项目管理以及推进土地整治事业健康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因此,要大力推进“以制度管理项目”,一方面加大对现有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力度,熟络解决当前土地整治工作中出现的建设规划、目标任务、工程程序等问题的法律性处理办法;另一方面结合当地实际,积极研究制定出台符合地方发展的规范化文件,实现项目申报、规划设计、实施管理、资金使用、竣工验收等全流程各个环节的有序规范化推进,确保项目顺利建设。
6、做好农用地整合
首先,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和种植传统等因素,发展特色产业。其次,综合考虑当地的劳动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科技文化水平等生产因素,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后,把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作为导向,对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划和完善,例如:农田水利工程和田间道路工程等。将传统的生产方式向高效集中、科学合理的生产方式转变,为农民增加收入。
7、推进土地置换,维持增减平衡
对低效工业、商业等经营性用地改造,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及国家产业发展政策的基础上,通过收回、收购、置换、整合等方式调整原工业、商业等经营性用地,盘活存量用地,增加单位土地产出,进一步提升土地生产率。
8、注重信息共享平台的构建
随着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测绘行业也要重视信息共享平台的构建,提高信息的共享水平。具体来说,应建立并完善基础地理信息管理机制,通过将计算机通信技术、GPS系统、测绘行业管理与MIS系统等有效结合起来,把各地的数据相通,为实地测绘提供实时的信息资源,这样才能给土地整治中的地形图测绘工作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四、结语
综上,实施土地整治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践过程中要完善乡村土地多重利用、立体规划的顶层设计,从开发未利用地补充耕地面积转变为采用适宜的整理方法提高耕地质量、补充耕地,综合整治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实现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保护,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保障生态环境安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参考文献:
【1】严金明,夏方舟,马梅.中国土地整治转型发展战略导向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6,30(2):3-10.
【2】喻超.浅述土地整治实践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房地产导刊,20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