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土壤污染及实施土壤修复工程的措施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9
/ 2

治理土壤污染及实施土壤修复工程的措施分析

曾张福 1 林创发 2

  1. 惠州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石化区环境监控中心 ; 516081

  2. 2.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环境保护监测站 524000


摘要: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引发了工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矛盾表现之一是土壤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土壤作为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对人类生存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当前国家也加大了土壤污染防治力度,而土壤污染治理必须做好土壤修复,防治结合。本文主要就土壤污染治理及土壤修复问题进行专题探讨,明确土壤污染现状、成因及危害,探明土壤修复的有效举措。

关键词:土壤污染;土壤修复;措施

我国幅员辽阔,土地面积广,土壤环境也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但在长期的粗放管理之后,全国各地普遍面临土壤污染问题,在土壤污染防治修复中也必须做到区域差异的关注,真正为生态安全提供土壤保障,关注污染防治的新技术,了解土壤污染的特性,根据区域实际,选择有效的防治修复策略才能真正解决土壤污染问题。

一、土壤污染现状及污染源

土壤与工农业生产密切相关,是工农业发展的基础。同时,土壤对人类生存又有直接影响。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受传统粗放管理模式的影响,引发了严重的土壤问题。土壤污染成因较复杂,主要污染因素为重金属、有机物、放射性物质等。重金属污染在土壤污染中占比最高,属于典型的土壤无机污染,当污染物进入土壤,与土壤中的养分融合[1],形成不利于植物吸收的物质,进一步压缩植物生长空间,威胁植物生长。一般重金属含量多的土地所生产的作物也会含有超标的重金属,当被人们摄取后则威胁人们身体健康。分析土壤污染物的特性发现,土壤污染物有无机污染、有机污染之分,重金属污染是无机污染形式之一。放射性元素、酸碱化学品也属于典型的无机污染,而有机污染主要是因石油、化肥、有机磷农药等引发的土壤污染,无机污染物来源较广,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农业种植施加过量化肥农药,加剧土壤无机污染危害程度,且难防控、难治理。

二、土壤污染危害

(一)影响耕地和农业生产

我国是典型的农业大国,耕地面积广,以耕地带来农业种植以满足群众生活需要。但土壤污染导致耕地受污染,引发优质耕地资源的骤减,大量的耕地因污染物超标被迫闲置,影响农业生产,影响人类生活。

(二)影响人类身体健康

土壤环境也是自然环境的构成部分。土壤环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一旦土壤受到污染会破坏生态平衡,导致生态环境中污染物富集[2],当污染物通过环境介质或食物链被人体所吸收,则会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且土壤污染引发的人类威胁是长期性、隐藏性的。

(三)影响生态环境

土壤污染治理非常棘手,特别是重度污染区域治理效果不佳。土地污染问题长期得不到治理,给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态带来深远影响。土壤中的污染物会随着水流影响水质,并引发整个生态环境平衡的破坏,导致大气环境更加恶劣,形成污染循环,给人民生活造成巨大影响。

三、土壤修复有效举措

(一)重视土壤污染,加大修复关注

国家已经明确了土壤污染治理的关键在于确定、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并加强土壤污染行为的打击,这是土壤污染防治的基础工作,也是关键性工作。在土壤污染预防过程中要关注污染物数量的增长和速度的增长,加以控制[3],以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不断实现土壤中污染物的降解。单纯依靠政府显然不够,也应激发民众的土壤污染防治意识,端正态度,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土壤修复、土壤污染防治体系。政府与相关机构应做好土壤污染与保护的宣传工作,借助网络媒体、传统媒介进行宣传,特别是对于农村个体农业工作者加以引导,使其树立环保观念,避免农药的过量使用,减少土壤中农药残留,积极尝试绿色种植,并掌握生物防治与物理防治方法,既满足种植需要,又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降低土壤中的有机农药污染,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也应健全法律法规,制定工业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对于无视污染问题而肆意排放污水的企业严厉处理[4],以各主体的共同努力实现污染物的零排放。

(二)建立反馈机制,做好数据采集

因土壤污染具有难修复、隐蔽性等特点,在土壤污染及修复中应关注数据反馈,建立完善的数据反馈机制,认真监测土壤污染情况,政府可以开辟试验田获取土壤污染样本,并汇总数据进行土壤污染变化情况的动态分析,明确污染扩散速度、区位分布特点,实现区域土壤污染差异性的把握,真正制定适合区域土壤污染实际的污染防治修复举措,以针对性、全面性、科学性的土壤治理及修复带来土壤污染防治的有效成果。政府应号召个体经营户参与土壤污染数据采集评估工作,及时通过反馈机制反馈关键数据,引导种植户根据土地生产情况灵活调整种植模式、管理方式,也指导政府出台相应的污染防治举措,给予农户土壤修复建议和支持。

(三)关注技术创新,加强土壤修复

具体来说,微生物修复技术应用原理是借助微生物对土壤中有机物的降解作用,达到生物防治污染的目的。土壤中有着丰富的微生物群落,多样的细菌种能实现土壤中有机废物的分解,减少有机磷等物质对土壤的污染,提高土壤自我修复能力。应深入现场勘查,分析研究出适合当地土壤的微生物群,以微生物培养的方式实现土壤的修复。再如植物转基因培育修复方法,主要发挥植物的土壤修复优势。基于植物转基因实现植物抗性基因的利用,虽不能短期改变土壤污染问题,但在污染土地的情况下将农业生产者的损失降到最小。很多植物对重金属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通过植物根系新陈代谢解除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并与湿地工程建设结合,调节土壤生态,使土壤环境生态系统再生能力明显提升。再如动物修复技术,这是近几年认可度比较高的土壤修复技术,利用某些土壤动物的自身特质降解土壤中的有机废料,提升土壤自我修复能力,且提升土壤养分含量,疏松土壤,为植物微生物生长创造有利环境,于土壤内形成和谐共生的关系。例如利用蚯蚓发挥其降解能力,通过吸食分解土壤中过剩的有机物增强土壤肥力,提升土壤通透性,方便农作物生长繁殖,也使得土壤生态修复能力明显提升。蚯蚓容易饲养,成熟周期短,对多变的生长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在培养中成本较低,因此使用蚯蚓进行土壤修复综合收益明显。

(四)关注生态循环,加强综合治理

在我国,农田土壤污染、土壤酸化问题十分突出,农产品污染超标问题也引发社会的关注。而部分地区这些问题已经到了迫切需要解决的程度,应针对这些地区进行区域土壤分类,进行综合整治。通过区域全方面的勘察了解土壤实际,制定有效的土壤污染防治方案。在进行土壤治理时应基于实验区土壤污染防治的理念,建立科学合理的土壤修复体系,并准备好配套修复材料,选择高效的技术、先进的设备进行污染防治应对。土壤污染防治应关注土壤质量检测,严格检测土壤污染物进入生态系统的具体渠道,实现无害化处理。政府应建立土壤污染无害化处理体系,让土壤污染恢复与保养更有序。要建立农业废弃物在处理机制、生态循环利用机制,实现变废为宝,带来农业废弃物的高效利用,以循环经济打造高效绿色农业发展模。

结束语:当前,我国土壤污染问题不断加剧,做好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工作是当前生态环境保护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也是人类生存发展面临的较大挑战。在土壤污染防治应对中应科学计划、细致勘察,选择合适的方式,多措并举,多管齐下,这样才能让土壤污染防治应对、土壤修复工作有序展开,取得理想的污染防治应对效果。

参考文献:

[1]马秋红. 抓紧治理土壤污染实施土壤修复工程[J]. 化工管理,2020(08):176-177.

[2]徐家栋,陈方圆. 治理土壤污染实施土壤修复工程[J]. 资源节约与环保,2019(06):83.

[3]徐铭. 浅谈治理土壤污染及实施土壤修复工程的措施[J].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1,2(01):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