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8
/ 3

疫情下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

柳 茜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

本文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了765名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筛查出高风险个体19人,其中包括轻度症状16人,中度症状1人,重度症状2人。养老机构工作人员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较好,文化程度、工作职务、工作量以及工作时长等因素与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明确关系。


  1. 研究背景

2019年岁末,新冠肺炎突然来袭并在全国范围肆虐,对人民生命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为保障居养老机构在院老人生命安全,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要求养老机构在疫情防控期间实行封闭式管理。在疫情对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双重影响下,养老机构工作人员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因此,本文以四川省某市的多家养老机构为研究对象,了解员工心理健康状况并提出对策。

  1. 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自编量表,共计33个题目,分别由“基本情况”、“疫情期间工作概况”、“近期心理状态”三部分构成。其中,第一部分基本情况包括9个题目,主要了解工作人员的性别、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岗位经验等。第二部分疫情期间工作概包括3个题目,分别就员工疫情期间的工作量、工作时间以及对生活的影响做了简要了解。第三部分近期工作人员心理状态共计21个题目,主要从抑郁症状、焦虑症状、躯体症状、职业倦怠几个方面了解员工近期心理健康状况。

1.1 心理状态分量表

维度

指标

题目

抑郁症状

1.我时常觉得闷闷不乐,情绪低沉

2.我在早晨容易觉得心情沉重

3.我常常哭或者很想哭

5.我时常感觉头脑不清楚

6.我觉得经常做的事情变得困难

7.我对未来总是感到绝望

9.我对平常感兴趣的事情提不起兴趣

焦虑症状

8.我比平常容易生气激动

10.我觉得比平时容易紧张或着急

11.我会无缘无故地感到不安或害怕

12.我容易心里烦乱

13.我很难放松下来

躯体症状

4.我发觉我的体重在下降

14.我无缘无故地感到很累

15.我的睡眠情况不好

16.我因为头疼或头晕而苦恼

17.我觉得心跳比平时更快

18.我因为胃痛和消化不良而苦恼

职业倦怠

19.工作让我有快崩溃的感觉

20.我怀疑自己所做的工作的意义

21.我无法有效地解决我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1. 主要发现

  1. 员工结构

分别从工作人员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工作职务、工作性质、岗位经验、婚姻状况几个方面了解参与调查员工的基本情况。其中,男性233人,占比30.46%;女性532人,占比69.54%。25岁以下的有6人,占比0.78%;25-40岁之间的有151人,占比19.74%;40-50岁的336人,占比43.92%;50岁以上272人,占比35.56%。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496人,占比64.84%;中专及高中学历168人,占比21.96%;大专学历66人,占比8.63%;大专及本科以上学历35人,占比4.58%。普通员工582人,占比76.08%;基层管理者和中高层管理者人数分别148和35,占比19.35%及4.58%。其有700人报告工作中全部或多数时候与老人有直接接触,占比91.50%。从事养老服务工作一年以下的88人,占比11.5%;从事养老服务工作1-3年的173人,占比22.61%;从事养老服务工作3-5年的158人,占比20.65%;从事养老服务工作5年以上的346人,占比45.23%。

  1. 工作概况

封闭式管理模式下,养老机构的工作量势必会增加,此次调研从工作量、工作时长以及工作对生活的影响三个方面了解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概况。

  1. 工作量

参与调研的工作人员中,报告疫情期间工作量明显增多的有576人,占比75.29%;报告疫情期间工作量稍微多一些的有156人,占比20.39%;不到5%的人报告工作量差不多或是有减少。整体情况而言,超过95%的工作人员感受到工作量的增多。

  1. 工作时长

参与调研的工作人员中,报告疫情期间内日工作时长13小时以上的有284人,占比37.12%;报告疫情期间工作时长9-12小时的有294人,占比38.43%;报告疫情期间工作时长8小时的164人,占比21.44%;报告疫情期间工作时长不到8小时的有23人,占比3.01%。整体情况而言,超过75%的工作人员每天工作超过8小时。

  1. 生活影响

参与调研的工作人员中,报告疫情期间几乎每天能够回家的有221人,占比28.29%;报告疫情期间平均每周回家3-4次的有191人,占比24.97%;报告疫情期间平均每周回家1-2次的有220人,占比28.76%;报告疫情期间平均每周回家少于1次的有133人,占比17.39%。整体情况而言,有近50%的工作人员疫情期间平均每周回家次数少于2次。

  1. 心理健康状况

参与调研的工作人员心理健康状况总均分为24.552,问题单项均分为1.169分,整体心理状态较好,相当于绝大多数受访者无情绪症状及身体症状。当总分大于等于42分,即问题单项均分大于等于2时,认为呈阳性症状。其中42-49分为轻度症状,50-57分为中度症状,58分及以上为重度症状。

2.1 参与调查工作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基本情况(n=765

指标

平均分

单项平均分

最小值

最大值

抑郁症状

8.058

1.151

7.000

23.000

焦虑症状

5.881

1.176

5.000

18.000

躯体症状

7.192

1.199

6.000

17.000

职业倦怠

3.423

1.141

3.000

9.000

总量表

24.552

1.169

21.000

63.000


抑郁症状指标包含7个题目,总均分8.058,题目单项均分1.151,最高得分23分。焦虑症状指标包含5个题目,总均分5.881,题目单项均分1.176,最高得分18分。躯体症状指标包含6个题目,总均分7.192,题目单项均分1.199,最高得分17分。职业倦怠指标包含3个题目,总均分3.423,题目单项均分1.141,最高得分9分。在四个指标中,躯体症状单项均分最高,相对于情绪症状,工作人员的身体症状更加突出,存在躯体症状的员工更多。

  1. 员工高风险人群情况

从调研结果来看,共有19名工作人员的测量结果显示为高风险人群,其中轻度症状16人,中度症状1人,重度症状2人,高风险个体占参与调研总人数的2.48%,占比属于正常范围。从测量得分情况来看,大多数高风险个体为轻度症状,极少数为中度或重度症状。高风险人群总量表平均分为46.612,单项平均分2.221分。各个指标中,焦虑症状指标的平均分为12分,单项平均分最高,为2.4分。即表示,在高风险人群中,焦虑症状最为突出,其次为躯体症状,抑郁症状以及职业倦怠。

2.4 高风险人群心理健康状况基本情况(n=19

指标

平均分

单项平均分

抑郁症状

15.158

2.165

焦虑症状

12

2.4

躯体症状

13.316

2.219

职业倦怠

6.158

2.053

总量表

46.612

2.221


  1. 主要建议

  1. 员工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提升建议

2016年12月30日,22部委联合发文《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强调“心理健康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个体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引起了国家和政府的关注和重视。

养老机构在关爱员工时,应当在机构内部建立长效的心理健康关爱体系。利用各种活动形式丰富员工精神生活,通过发放宣传资料,上心理培训课等方式, 掌握员工心理状态的变化、发展, 科普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员工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掌握调节情绪、疏解压力、平衡工作与生活的方法。

  1. 高风险员工群体心理干预建议

1.再次评估

(1)主要内容

专业人员对初步筛选中高风险人员的心理状态进行再次评估。若各项情绪、躯体症状仍然显著,则确定为需要进一步干预人员;若前期问卷填写时的情绪、躯体症状已消失,且近期状态较好,可暂不进行特殊干预,保持关注。

(2)方法

问卷法: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填写心理状态评估量表。

访谈法:不便自行进行问卷填写的人员,可由专业人员通过交谈、提问的方式了解情况,进而评估心理健康状态,提问内容可以参考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内容。

(3)注意事项

建议二次评估尽量以访谈的方式进行。专业人员在访谈时,可以通过观察、提问等,有效了解被评估人员的真实状态。

61cad3700e196_html_802b256872cb26b1.gif

2.实施干预

(1)主要内容

轻度症状者:对于表现轻度症状的人员,可以通过心理培训、团体辅导、一对一咨询等方式对其进行干预。

中、重度症状者:对于表现中、重度症状的人员,首先需要确保其自身安全,避免发生伤害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然后可以通过团体辅导、一对一咨询等方式对其进行干预。

(2)方法

心理培训:开展心理健康培训,进行必备的心理健康保健知识普及。帮助在院老人提升心理资本、调适心态,帮助机构员工平衡工作与家庭、提升压力应对能力。

团体辅导:引进专业心理咨询师或社会工作者开展各类型的团体辅导。通过团体互动活动,促使员工认识自身躯体及情绪问题,共同寻找解决方案,调整身心状态,增强适应能力。

心理咨询:引进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高风险群体提供一对一心理咨询,定期评估员工身心状况,帮助调节心理状态,恢复正常社会功能。

建立情绪宣泄区:人们通过身体强烈运动的方式,可以将内心压抑的郁闷、烦躁、愤怒等不愉快的情绪情感进行宣泄,达到心理调适的目的。受保护的整体宣泄室,可以明显提升心理压力释放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有效性。从而为进一步的心理疏导创造良好氛围。条件运行的情况下,机构可以购置建立情绪宣泄区,帮助员工及老人纾解情绪。

(3)注意事项

对于有自伤或伤人倾向的高风险人员,必要情况下需要通知其亲属,并将各种风险告知亲属。养老机构遇到较为严重,无法自行解决的问题时,应当及时向专业机构或人员寻求帮助。

3.持续观测

(1)主要内容

持续关注高风险人员的心理状态,建议每三个月收集一次信息。可以以观察、问卷和访谈的形式进行。

(2)方法

建立心理健康保健机制,让心理健康关爱工作常态化。建立与完善职工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掌握员工的心理动态,及时关注工作方面引发员工心理问题的原因,为有需要的员工提供一对一心理咨询服务。

  1. 职业倦怠心理状态调整建议

养老机构工作人员由于从事的工作的特殊性,使之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而职业倦怠使人情绪烦躁、易怒,对工作丧失热情,甚至产生自我疑虑、紧张焦虑、自卑敏感等情绪问题和社交障碍、工作懈怠等行为偏差。并在生理上出现频繁的头痛、背痛、肌肉痛,经常感觉身体不适等。政府,社会与机构应该对养老护理员群体给予关注,针对其职业倦怠问题有以下介入建议。

1. 行业标准与机构制度等方面加以完善。

完善行业标准与机构制度,建立激励机制,拓宽晋升空间,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让新进入养老行业的年轻力量看到养老行业的发展前景,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同时也让本行业的资深从业者能够有更好的职业发展规划。

2. 提供培训机会与学习机会。

在高负荷、高要求的工作环境下,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容易产生自我效能弱化,工作成就感下降的主观感受,从而工作活力降低。因此,更多的学习机会,即可以帮助员工认识自我、表达自我、肯定自我,转变工作态度,进而提升组员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应对困难的勇气。另一方面,学习培训可以提升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应对困难的能力,从而强化自我效能感,促进工作成就感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