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8
/ 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

邵柏惠

中共新昌县委员会党校

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到来时,完整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可以为社会治理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为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保驾护航。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由此可见,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可以借助其良好的运转模式,解决当前群众聚焦的心理问题,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自2018年11月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试点建设以来,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凸显出相应的问题,本文将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路径两方面对该问题进行论述。

一、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法规不健全

当前阶段,我国在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尚未形成有效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同时也缺乏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与运行做明确的规范和要求。现有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只提及“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伤亡人员、应急处置工作人员,以及紧急调集、征用有关单位及个人的物资,要按照规定给予抚恤、补助或补偿,并提供心理及司法援助”,即对个体的提供心理援助,并未涉及社会大众。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使得当前我国在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缺乏相应的保障,进一步降低了建设的动力,无法高效、高质的开展建设工作。

(二)管理体制不完善

自2018年11月我国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试点建设以来,虽凭借各方力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此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是工作分散,协作欠缺。试点在建设过程中,大部分是由当地的卫健、政法部门牵头,与其他部门的配合欠缺,在实际工作中,多采用独立形式进行,彼此之间尚未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使得工作开展较为分散。另一方面是体制不全,管理困难。社会心理服务有其特殊性,规范管理从业者是规范行业发展、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但当前仍然缺乏完整、系统的管理体制,难以对从业者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

(三)队伍建设不到位

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就是人,需要根据当前的社会需求和聚焦的热点心理问题,形成一支具有高专业度、高责任感的心理服务团队,来保障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的有序开展。社会心理服务的对象大体包括精神障碍患者、心理行为问题人群和普通人群这三大类,由此,社会心理服务队伍的建设也可根据服务对象相应配备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以及心理服务志愿者等。但由于心理服务的特殊性,对提供服务人员的专业度要求较高,而当前的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中,由于其专业背景、工作经验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其本身的专业度水平参差不齐,进而影响了社会心理服务队伍的整体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发展。

二、对策路径

(一)顶层设计指导

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强对社会心理服务的工作部署。2011年,《关于关心干部心理健康提高干部心理素质的意见》明确把心理健康作为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内容。2015年国务院发布了《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对心理健康工作进行了中央的战略部署,要求以“政策推动”“多方联动”“实践带动”三个“动”来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构进程提质增速。

2016年底,疾病预防控制局联合22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就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一个指导思想”“两个基本目标”“三类心理服务”“四条基本原则”“五大服务人群”“六项工作保障”,以及“八大体系和队伍建设”。《指导意见》给出了极为全面详尽的措施建议,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具体实施指明了方向。

(二)法律法规保障

诸多发达国家在应急管理的法律中,对心理援助和具体的心理举措均做了明确的规定,如日本在1961年出台的《灾害对策基本法》中,就明确指出,心理援助在灾后重建中的突出地位和实施举措。美国也于2011年在《总统政策第8号指令》中形成了以应急管理核心能力建设的指标,该指标中有多项与个体和社会层面的心理建设直接相关。由此可见,我国应积极学习西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立法经验,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出台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或者地方政策、管理办法,进一步提高社会心理服务的可操作性,将其有效的落实到位,切实为全社会民众服务。

(三)专业队伍建设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需要专业化的工作队伍,要通过提高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水平。一是要不断壮大心理健康服务人才队伍。一方面是输送新鲜人才。政府可出台优惠的人才政策,引进具有心理学、医学、教育学等背景的专业人才,加入到本地区的心理服务建设中。另一方面是引入社会力量。现代社会治理理念提倡社会治理需要从以政府为主导向多元主体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转变。因此,我们在建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过程中,要不断整合社会、医学和教育三种模式的力量,实现多元参与,协同共治。二是要着力提升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首先,制定标准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我们应当借鉴西方国家成熟的经验,结合我国的文化特色,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标准,规范化培养具有较高专业度心理服务人才。其次,明确严格的行业准入标准。其次,在相关职能部门的指导下,依托现有的高校院所或者研究机构,联合全国知名的心理学专业,对当前从事心理、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人才进行专业化的培养,提升他们的专业度。最后,实施常态化的人才培训计划。制定社会心理服务人员常态化的培养计划,对现有的社会心理服务人员开展职业素养、操作技能和实地观摩等方面的培训工作,不断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

(四)预警系统开发

在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过程中,还应积极的开发社会心理检测预警系统,从源头上预防极端心理问题的发生,保障社会群体的生命安全。社会心理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需依靠多部门的系统合作,一方面是信息的获取与整合,利用当前大数据的有利环境,在保障公民个人隐私的基础上,与学校、医院、公安局等单位通力合作,建立公民心理数据库,并对相应数据进行整合,借助大数据的力量来分析明确当前突出的社会心理问题以及需要给予心理治疗的群体,为社会心理监测预警系统的构筑提供充足的信息支持;另一方面,社会心理监测预警系统更离不开科技的支持,利用联网、云存储、平台搭建等技术以网格化的思维开发社会心理监测预警系统,通过这一系统实现社会心理数据查询、分析以及处理,实现社会心理监测、预警以及社会心理未来发展所需的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