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温度的教育 办有内涵的学校
刘晓敏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一重三小
前段时间,我有幸赴北京师范大学培训,12天的时间里,我们一行60位一线教师,马不停蹄地奔走于师大校园和北京多所小学校。通过听讲座、看管理、进课堂、品人文、换角色等多种方式体验、参与学习过程,不仅领略了首都的教育方向,更引发了我对教育的思考。
一、做有温度的教育,让人文真正发芽
教育就像一杯热茶,应该是暖暖的。因为我们指向的是一个个独一无二的,鲜活的生命体,教育过程中要经历心与心的碰撞和交流。这就容不得我们人心冷漠,情感荒芜,容不下我们急躁,极端,尖锐。话说“温情可以融化一切蒙昧、冰冷与戾气,让真善美的种子萌芽,破土,开花。”因此,倡导尊重才使教育变得有温度。
1、尊重让工作充满了温情。
此次北京之行,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尊重”二字。这里无论是领导和老师,还是老师和学生、和家长之间的相处总是暖暖的。
我记得我们参观的其中一所小学是北京昌平城关小学。他们的校长是一个年纪不小,微微发胖的女校长——柏校长,她一直倡导“减负”,不仅仅给学生“减负”,更要给老师减。他们学校的老师,不用查岗,不用签到,但是大家都在自觉遵守学校的每一条规定。因为柏校长说,规矩是死的,但人是活的,是有情的,谁家都会有个大事小情,父母生病住院,去,把课上完就去陪护;孩子头疼脑热,去,把活干完就去照顾;谁家的暖气漏水,去,把暖气修完课回来再补……如此下来,老师们感受到了领导的人文关怀,哪个还好意思把工作干得乱七八糟?他们的老师说,校长从来不会要求他们加班,但是他们却从未少加过一天班。你看,尊重让工作充满了温情。
2、尊重让工作充满了情趣
工作中,不是所有情感都能被人明白或是理解,面对年纪较小的孩子,思想意识达不到同步的时候,似乎尊重起不到预想的效果,但是,却会在她幼小的心灵,播下闪亮的种子。
那天,我们在樱花园小学听了一节一年级的语文课。在上课时,一个小女孩举手告诉老师,她的橡皮找不到了。老师说:“好的宝贝,老师知道了,一会儿就帮你找。”孩子答应了。老师接着上课。过了一会儿,孩子看老师没下文了,又把小手举得高高的,老师悄悄地走了过去,“宝贝,你又怎么了?”“我的橡皮找不到了。”老师说:“我知道了,你现在着急用吗?咱们现在不用写字,老师下课再帮你找好吗?”小女孩无奈地点点头。没多一会儿,她再次举手“老师,我的橡皮找不到了。”多么执着哈。这要是在咱的课堂,那老师不是狠狠瞪她一眼,就是头微微上扬,下颌微微上翘,面部平得像一张白纸,上眼皮和下眼皮之间还得留出一条缝隙,用来盯着那孩子,用目光杀死这不识趣的小家伙,是不?可那位语文老师,非常淡定从容,再次走过去,“宝贝,还是找不到橡皮吗?”“嗯……嗯……,我还是找不到橡皮。”“对不起,宝贝,老师先帮你借一块,下课再帮你找,好吗?”然后,老师回头问身后的小朋友“你可以把橡皮借给XX用一下吗?下课她就还给你”。这一次,这个小女孩没有再次举手,但是,她却幸福地对着老师和借给她橡皮的小女孩微笑起来。
当时在场的所有听课老师,都为这个能够尊重孩子年龄特点,心理需要的老师点赞。其实教育就是这样,教育不是要怎样和不要怎样的简单说教,教育就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老师把尊重给了学生,关注每个孩子,用行为点亮他们心中正能量的种子,让其落地,生根,发芽,学生就像照镜子一样,把尊重传递出去。
3、尊重让工作充满了希望
北京有一所中学,一个年轻的毕业生刚刚当班主任,正好班级有一个男生,脚特别臭,不管是空气清新剂啊,还是通风换气啊,都不管用,教室里每天都弥漫着臭烘烘的味道。
一天,这个班主任在校园门口正好碰上了孩子的爸爸,随口就说了一句:“回家让孩子把脚好好洗洗,太熏人了!”当时有很多人在场,这个家长似乎寻找不到更好的办法挽回颜面,就暴怒,他冲过去用手指着老师破口大骂,甚至有动手打人的冲动。其实这就是这个家长的尊严受到了挑战,他认为自己没有得到尊重,他不知道该如何自处了。
这时,学校其他有经验老师看到了,赶紧解围,把家长安抚到办公室。然后一个老师就说,“您别生气,我们家孩子的脚也特别臭,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打水洗脚,要不那屋臭的都没法呆!” 家长一听这老师情况跟他们家差不多,似乎气儿消了不少。然后这老师就接着说“我儿子的脚特别爱出汗,我每天都给让他换一双干净袜子,换一副鞋垫,再多准备两双鞋子,今天穿过的晾两天,晾干了再穿,第二天换一另外一双干爽的鞋子,就会好多了。”这家长一听,便拉开了话匣子 “真事儿,老师,您说我们孩子也是脚总出汗,随我,我也脚臭!”老师一看他没那么激动了,就接着说,“我们X班主任没别的意思,就是和您反映一下情况,让您帮忙想想办法,要不他那么大的孩子了,天天在教室他自己也不好意思……”这个气愤至极的家长就这样在与其他老师的谈话中,感受到了尊重,这个年轻的老师,也在同事的帮助下,人文意识被唤醒,更看到了以后工作的方向。从此,那个家长再也不一冲动就找老师麻烦了,还经常帮助学校和老师做这做那,这个年轻的小老师,更是一改往日的急躁,无论对谁,都多了些许尊重。
说到这,我突然想起了我们班级的一个孩子,他就是熙熙,一个赫赫有名的“混世小魔王”。他刚上小学的第一天,幼儿园的老师看到了他在我们班,一脸心疼地对我说:“哎呀,这个大魔头有你受的了。”果不其然,第一节上课他就随便离开座位,满地乱跑,视我不见。我表扬他,他不在乎,我批评他,他骂我滚!我吓唬他,他跟我挥拳头,我要把他送去德育处,他一双小胖手死死拽着门框不出去,我用尽全身的力气都没拉动他,好不容易推了出去,他又跑了进来,还说:“我就不出去,就不出去!”......班级有了他,经常是乱成了一锅粥。后来,我几次给他做心理辅导,了解到他是一个离异家庭的孩子,不会与人相处,不会表达自己,了解到根源就好办了......
他穿了一件小貂皮,我要求孩子们早晨进教室先拿抹布把桌子擦一遍,他爱干净,一定会做这个动作,今天穿了新衣服更是如此。于是我就轻轻地拉着他的手,跟他说:“你真讲卫生!”他一下子被我轻柔的动作温暖了,可能从未有人这样对他讲话!于是我经常拉着他的小胖手和他聊天,虽然他也是天天闯祸,一会儿把这个推倒了,一会儿又骂那个同学,一会儿又把头跌了个大包......同学们也是天天告状。我就对孩子们说:“其实熙熙也是想和大家玩,只是不会表达而已,咱们是一家人,要一起帮助他,包容他。”他一听,心里暖暖的。所以每一次他调皮了,我都会提醒他:“要想和同学玩,就要学会尊重他人,用正确的方式,做正当游戏,不能总是打人家,骂人家,否则谁还敢跟你玩啊?”我问他是不是这样,他说:“不知道!”这个不知道就相当于不好意思说出来的“是”。就这样,我总是了解他的心里,说出了他不好意思承认的话,我懂他,同学们包容他,他很开心,慢慢地开始转变了。我又趁热打铁,在众多班级干部中给他安排了一个体育小班长的职务,请他帮老师分担“家庭事务”。
转眼三年级了,他对这种平等与尊重异常依赖,所以每天晚上放学后,都不愿意离开教室,即便是走了出去,也总是找各种理由往返几次,然后趴在教室的门窗上,注视着我,跟我再见。这一天亦是如此,看着孩子那双依恋的眼神,即便不会表达,我也完全读懂了孩子的心思。每天如此告别的背后是什么?是对老师那份无声的爱啊!
每个特殊的孩子,对于老师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我们要以一颗尊重的心深入到孩子的内心深处。分析孩子的症结所在,读懂孩子的内心需求,做到以爱动其情,以严导其行,以诚换其心,方能立志树其人。
当前的教育是要培养出真正有思想的人,会思考的人,有思维能力的人。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把人当人,让教育有温度,在人文的前提之下,学生才会回归天性,家长才会寻找本位,老师才会看到希望,领导才会引领前行。
二、办有内涵的学校,让文化遍地开花
著名校长叶翠微的想象中一直有这样一所学校:它依山傍水,富含中国美学的山水和人文意蕴,一砖一瓦都可以讲话,一楼一阁都充满生命力。它暖洋洋地迎接着每一个孩子的到来,不唯分数,只唯英才,关注生而为人的完整、幸福和未来。
1、教师自带文化气儿
多数人看到这个内容,第一感受就是校园环境,其实不然,老师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文化气儿——一言一行的书卷气,为人处世的儒雅气,品行端庄的君子气等等,都可以成为孩子的榜样。
古人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一名教师对学生内涵修养的指导与影响尤为重要。“很多事情,你不教给孩子,他们真的不知道。”如排队,既体现守规矩懂礼貌,又能够影响他人讲秩序。但这是一个立体交叉的过程,要充分利用时空,要全体参与,要言传身教。我经常思考,我的学生会变成什么样?会成为一个有内在修养的人吗?话说:什么样的老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我们天天喊让孩子读书,咱读了吗?我们日日讲让学生感恩,咱做到了吗?我们通常会自嘲东北大嗓门儿,因为随时随地都可见穿着大拖鞋,光着膀子,拿着大绿棒子,呼呼哈哈的人群,要不那饭局上总得有几个声音超大,笑声超响的人烘托气氛,这样才能凸显饭局的热闹。这种风气已经深入骨髓。我们老师偶尔也这样,我们说这是一种地方特色文化,可是这样的习惯自然而然地影响了孩子,他们出去了也会这样,一代又一代,祖祖辈辈,因此,才有那么多人用鄙夷的目光看我们东北人,说我们粗鲁。
作为教育人,当务之急,从现在开始,我们必须立刻改变——“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陶行知尚且如此,我们又当如何?
2、环境承载文化气儿
不单单是老师,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更是时时刻刻向孩子传递知识。这就是我们刚才提到过的校园环境,这是最为明显的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浸润过程。
这次北京学习,我们就见到了一所校园环境凸显文化底蕴尤为明显的学校——北京市樱花园实验学校。他们以”樱花”为名,走进学校,你就能感受到一种自然、优雅的气息。
学校为老师和孩子们提供了这样优美,有深意的校园环境,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如何做好教育的衔接呢?于是,我就联想到了我们三小。三小的大厅华美,梦幻,宛若童话世界一般,孩子们每天穿梭行走间,都忍不住驻足欣赏。但却不明其中内涵,这学期开学回来的第一件事,我就组织孩子们参观校园,但要求他们充分预习,查阅颜色背后的传统文化。当看到整个一楼大厅墙壁采用黄色为底时,我就告诉孩子们,黄色是我们炎黄子孙人体肌肤的颜色,寓意着我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然后,我问他们,你们知道那这两棵苍翠的大树又代表什么呢?孩子们众说纷纭,但其中,一个孩子说,绿色代表大地的生机勃勃;还有一个孩子马上补充,我知道蓝色的棚顶代表无限的天空......你看,将色彩与文化有机融合,在不知不觉中就将孩子们带入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天地间
。这一别开生面的参观课,给孩子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校园文化想呈现什么?我们的能力又能引导孩子看到什么?这是我思考的关键点。一个老师,真的要利用一切可以用资源,带领孩子去发现,去思考,去探寻。
一所学校,一位老师,若能时时处处体现教育智慧,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文化教育追求。试想,在这样环境下的孩子,每一天,在琅琅的读书声中迎接清晨的第一缕朝阳,在悠扬的歌声中乐享午间灿烂的骄阳,在律动的舞乐中挥别红晕的夕阳将是怎样一种幸福啊!这才是真正的环境中的文化。
3、活动延续文化气儿
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固然是必不可少的载体。既要保证活动丰富多彩,使之适合学生的审美诉求,又要注重活动的延展性。活动结束,任务完成不等于大功告成,还要有跟进的后续活动进一步巩固活动内容,提升活动意义。当然,还要注重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组织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一线教师要准确把握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使之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而不要让传统文化进校园成为昙花一现的浮光掠影。
我们班级在探寻传统文化上,就开展了一系列的具体实践活动,比如:“小手拉大手”之畅游家乡版画院、社会活动之萌宝探春元宵灯谜会、中国传统文化初探之端午、萌宝四班初探春节之萌宝送福……当然针对当前教育中发现的问题,如孩子自私,不懂得孝顺父母,我们还开展了萌宝社会调查之我也爱爸爸、感恩教育之母亲节等活动,针对于学生不能吃苦耐劳,我们又进行了“爱劳动的好习惯从小培养”和家长进课堂之“狼牙特训”……一次次层层推进的社会实践活动,让我的学生完全融入学习中,生活中和社会中,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会思考的小生命,而并非大人的小玩偶。
作为一线教育人,我们要积极寻找其与学校教育的结合点,组织开展形形色色的特色活动,发挥学校主渠道作用,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教师言行中,渗透于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于日常生活中,渗透于社会活动中,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对文化的认知和传承,才能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办有内涵的学校,让文化遍地开花是多么的重要!
三、育有能量的才子,让实力托举中华
北京之行让我最受震撼,印象最深的就是国防大学教授讲的这最后一课。这一节课不让录像,不让拍照,不用记录,但却让所有的老师,都倒吸一口冷气,心情尤为沉重,都意识到自己肩上那沉甸甸的担子。准备讲稿的时候,也犹豫过:这部分内容会不会太大?老师们会不会觉得国家形式跟我们有什么关系,说这干嘛?但是,考虑到这是关乎教师使命的话题,也是很少有人提及过的内容,觉得有必要让大家了解一点,所以我就简单说一说。
这位教授为我们分析了当前中国的处境。国际问题我这里不方便多谈,至于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教授也不会多讲,可是这样的内容放到了教师培训学习中,目的是什么?当然是让我们教师了解自己肩负的使命,思考为国家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才是当务之急?
教育要具有时代性,一成不变的教育方式已然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面对中国的发展需要,我忽然意识到,我们似乎已经偏离了自己的教育轨道:只关注孩子的分数,考高分,上好大学,找好工作,赚多多的钱,买好车,住好房......似乎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这个,只关心小“我”。可话说回来,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哪有我?所以,学习回来后,我真的把爱国教育放到了工作的首位,把怎么样做才能培养出更多国家需要的人才当做课题。北京各个层面的老师都从课堂上有所行动了。他们的课堂,更加侧重于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更注重情境当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更关注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比如,数学课,他们多是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然后学生尝试多种方法解,解决过程中,特别重视将抽象概念具体化这一环节,如果练习中发现错题,老师们不会视而不见,(以往我们认为的好课,一定是顺顺溜溜的,老师一问,学生一答,不管问啥都会,然后把教学设计按预设演完就OK。)人那老师不这样,他们会把错例拿出来,让学生互相帮助尝试解决,你看这不就是产生矛盾,给孩子自寻解决办法的机会吗?不单单中小学老师的课堂如此进行,就连给我们上课的教授也是如此,那天,一位老师让我们帮忙设计语文课《北京的春节》,问我们会如何设计课后习题。当问到我时,我说我会设计一个情境,让孩子们向外国友人介绍北京的春节,这不仅考察孩子们对课文内容的了解,提升口语表达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等等,当时,那位教授立即提议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我,说这就是语文课上的高阶思维。北京各个层面的老师都把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放到了首位。大家看,在国家当前的政治形势下,我们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教育使命,需要思考工作中怎样践行自己的使命,这就是我讲最后一个话题的原因。
为期近半个月的学习悄然结束了,当最后一天晚课后,我们漫步在师大校园内,有一种从未有过的不舍与留恋,我们留恋师大校园那宁静的学习氛围,我们不舍老师们那谆谆教诲,我们更期待下一次的自我提升,当我们踏上回家的列车,似乎又多了一份凝重,国泰民安之时,不能单单让孩子感受微风轻拂,幽香袅袅,更要让当代学子懂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者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责任使命。学习之后,集成创新这一环节很重要,如何在前人肩上做升华是我们要进一步思考的重要课题。
四月将远,五月来临,小桃灼灼柳鬖鬖,春色满江南。山泼黛,水挼蓝,翠相搀。教育春色,美景何止万千。相信富区教育,在领导大力推动下,在教师不懈努力下,早日实现伟大愿景,早日实现中国梦,实现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