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低体温的护理干预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7
/ 3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护理干预研究进展

韦菊芬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广西 南宁 530021

【摘要】:手术中的低体温会导致人体细胞免疫力下降、术后感染概率增加、常有意识障碍、颈项强直、影响凝血功能,甚至增加心血管意外的发生率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此,本文总结了围手术期病人低体温的原因及低体温对机体的影响,对围手术期低体温采取针对性的综合保温措施的护理干预研究进展。

【关键词】:围手术;低体温;护理;进展

体温是生命的重要指征,体温的维持对人体各项机能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低体温是手术中的常见并发症,表现为患者体温低于36℃,据统计,这一并发症的发生率高达50%~70%,多发于儿童和老年群体,且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其发生率逐步上升。大量研究显示,低体温一定程度可以降低机体代谢率,减少机体耗氧量,增加组织器官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力,但是同样低体温的发生更可引起麻醉药物代谢减慢,麻醉苏醒延迟、术后寒战、躁动、凝血功能障碍、免疫功能抑制、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增加术后渗血和感染等多种并发症的发生[1-2]。现对围手术期发生低体温的原因、低体温对机体的影响及预防低体温的护理干预综述如下。

1 引起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原因

1.1 麻醉因素 全身麻醉时,麻醉剂以剂量依赖方式抑制温度调节,抑制血管收缩和寒战的程度是抑制出汗的3倍。研究表明,全麻的人体核心温度的变化可由原有的0.2℃增加至4℃,高达正常体温调节阈值区间的20倍[3-4]。另外,全身麻醉后气管直接与外界空气相通,丧失了上呼吸道对吸入气体的滤过、加温和湿化作用,使大量冷而干燥的空气直接进入肺部,通过呼吸带走体内大量热量,导致体温下降。

1.2 年龄因素 年龄是影响围手术期体温的一个重要因素,青春期正值发育旺盛期,体温控制不稳定;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新陈代谢功能逐渐衰退,而老年人群体温普遍较低,在多种应激源刺激下更易发生低体温;与成年人相比,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低体温发生风险亦处于较高水平;体质较差的患者体温调节功能较弱,对冷的耐受力差,这样的患者较正常体质的患者在术中出现低体温的概率要高得多。

1.3 环境因素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手术室环境温度可直接影响患者的体温。通常情况下,人体体温的稳定性是通过热调节反应来完成的,但在麻醉、创伤和手术情况下,患者机体丧失了正常的热调节反应功能,使得患者体温极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多项研究证实,当手术室室温低于 21 ℃时,大量患者出现体温过低的现象,而当室温调节到 26 ℃时,无论患者年龄大小,低体温的发生率几乎为零[5-6]。当室温低,体温与环境温度差值过大,辐射和对流散热的显著增加导致低体温发生时,患者会出现低体温现象。正常层流洁净手术室的温度会调节为22℃~25℃,但实际温度会比这个低,而有学者经研究发现,当手术室温度低于21℃,手术时间超过3h时,患者发生低体温的概率显著上升[7-8]

1.4 输液与输血 患者在手术过程中输入大量未加温或者与室温相同的液体或者血液,从而产生“冷稀释”作用。据研究,每输入1L环境温度液体,或者1单位4℃库存血,患者体温会下0.25℃左右,所以,输液量越大,体温下降越多[9-11]。这是由于低温液体和血液在机体内需要通过吸收热量,方可达到正常的体温,这一过程增加了体内额外的热量消耗,导致患者的术中体温降低。人体体温下降的趋势会随着输入液体的增多而变得更加明显 。

2 低体温对机体影响

2.1 影响凝血功能 体温降低使血小板功能减弱,凝血因子活性降低,温度下降3℃可使凝血酶原时间大约增加10%,从而导致出血时间延长。实验证明,围术期体温降低显著增加了失血量和对输血的需求,轻度低温可使血液丧失增加30%,并显著增加异体输血量。

2.2 增加切口感染率 首先低体温引起SSI的主要原因是血管收缩引起皮下组织灌注减少,从而氧供减少,使嗜中性粒细胞不能维持正常的氧化,降低杀菌能力,伤口皮下组织缺氧是SSI发生最直接的危险。其次低体温会降低全身免疫激活,直接抑制免疫功能,抑制包括巨噬细胞在内的关键细胞的运动能力。低体温还会使组织愈合受到抑制,而组织愈合可防止伤口裂开和再次污染。低体温还将增加氮的丢失,减少伤口愈合的重要物质一胶原生成而引发SSI。

2.3 苏醒延迟 低体温时,体内儿茶酚胺产生减少,使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应激反应减弱,从而相对延长清醒和拔管时间。有文献报道[12-13],机体在34℃时,记忆力减退、消失;体温在32℃时可使患儿嗜睡,且有麻醉作用。另外,低温使肝脏代谢率降低,肝功能受到抑制,使肌松药和静脉麻醉药的作用延迟,造成机体对麻醉药的需求量锐减,如调整用药不及时,可使苏醒期延长,低体温患者(34.8±0.6)℃的平均出手术室恢复室时间较正常体温患者(36.7±0.6)℃延长40min。

3 预防低体温的护理干预

3.1 预保温 皮肤保温分为被动保温和主动保温,由于温度梯度的存在,核心温度在麻醉诱导后迅速降低。机体再分布的热量很大,且通过加热皮肤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达到核心温度,因此,单纯应用主动保温系统进行术中加温,很难预防温度的再分布。文献报道[14-15],预保温是目前唯一被证明可以有效阻止手术患者麻醉后第1小时内围手术期低体温的措施。它是指在麻醉诱导前对机体外周组织或者皮肤表面进行加温,增加外周组织热量,降低核心与外周的温度梯度。

3.2 调节室温 保持手术室温度和湿度适宜,当手术室温度>24℃时,可预防患者低体温;但室温过高会令手术室工作人员感觉不适,且有增加感染的可能性。但是温度过低,会引起低体温,所以,最好将手术室温度调控在24℃左右,湿度调控在40%~60%,而且,在患者为婴幼儿或老龄群体时,应提前将手术室温度调控在26℃[16]。预保温是目前唯一被证明可有效阻止患者麻醉后第1个小时内围手术期低体温的措施。

3.3 加温液体、输血及术中使用物品的温度 术中静脉输入的液体用恒温箱加温至37℃ ,接近正常体温,可以避免“冷稀释作用”的发生减少热量的丢失,同时不会增加机体代谢,有利于保持体温的恒定[17-18]。静脉大量输注低温度液体,会引起寒颤、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等不良反应,所以,最好将输入液体加热至与人体温度相近的温度,比如说输血前,先将4℃的库存血水浴加热至35℃。对手术中使用的皮肤消毒液体腔灌注液加热,也可以降低低体温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低体温是围术期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积极有效的针对引起低体温的原因进行有针对性的综合保温措施能有效预防低体温的发生,降低围术期各类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围术期患者的安全和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曹芳,刘少星,谢科宇.无创体温监测系统在围手术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装备,2021,18(08):202-206.

[2]秦阿妮,雷欣蓉,杨勇莉.低体温对全子宫切除患者影响与处理研究新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35):28-29.

[3]张璐,曾莉.围手术期非计划性低体温风险评估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0(02):153-154-155-156-157.

[4]赵清侠,张妍,马蓓,文强,苟小慧,薛红.围手术期核心体温及其保护的相关研究进展[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4(29):194-196.

[5]周慧,唐国民,陈淑萍,孙建良.围手术期低体温对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J].浙江创伤外科,2019,24(04):826-828.

[6]黄培培,米元元,吴白女,姚惠萍,童彬,冯霞,史平,陈肖敏.围手术期非计划性低体温预防策略的研究进展[J].护理与康复,2019,18(08):33-35.

[7]牛稳.预防低体温在围手术期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20):59-60.

[8]刘婧,方茜.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患者围手术期低体温预防的研究进展[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9,41(01):47-51+54.

[9]李玉梅,张宏晨,陈晓东,王晓燕,王志平.围术期低体温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21,35(17):3107-3110.

[10]代子一,黄宇光.围术期低体温有效预防策略的研究进展[J].临床麻醉学杂志,2021,37(05):539-542.

[11]廖泽娟,陈宝彬.围术期低体温与手术部位感染关系的研究进展[J].当代护士(下旬刊),2021,28(03):7-10.

[12]姬书瑶,穆丽.围术期意外低体温的研究进展[J].当代护士(上旬刊),2021,28(02):18-21.

[13]秦阿妮,雷欣蓉,杨勇莉.低体温对全子宫切除患者影响与处理研究新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35):28-29.

[14]朱继泽,鲁卫华.腰麻剖宫产围术期低体温与寒战的防治进展[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20,41(22):2845-2848.

[15]徐秀群,张佳佳,朱琴,王春光,孙娟,徐希德,姜云.体温保护在围术期患者中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20,39(02):229-232.

[16]王蕊珍,郑军,薛娜.前列腺电切手术围术期低体温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9):131+133.

[17]蔡改革,何龙,张瑞珍,艾艳秋.围术期低体温及其防治进展[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8,24(02):159-162.

[18]徐慧民.围术期病人低体温的护理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8,16(01):49-5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