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中高年级学生计算出错原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1
/ 2

小学数学中高年级学生计算出错原因分析

周俊

四川省南充市大北街小学 637000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日益深入,当前的小学数学课程更加强调学生数理素质的训练。在现阶段的数理课程中,计算能力已经成为小学生必须的专业技能之一。通过对高年级学生的观察中可以发现,部门学生在计算上常常出现错误,出错的方式千奇百怪。因此,本文主要就当前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提升计算正确率提出相应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出错原因分析

对于小学生来讲,计算能力是其学习时期必备的技能之一。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尤其是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在开展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会发现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即同学们在看似简单的数学题的计算中,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错误。学生们并不是没有思路不会做,而是会但不对。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本文主要就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计算问题为研究对象,对其产生错误计算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

  1. 知识储备的原因

数学计算往往与现有数学知识相关联的,但学生对现有的数学知识点混淆不清或者记忆不准确的时候,往往计算就会出现一定的失误[1]。计算知识不仅包括概念上的知识,还包括计算程序知识。算法有问题会影响到顺序上的错误,进而导致计算的失误。当概念知识不牢固的时候,就会导致理解上的错误,对待一些数字符号操作上的机械化,进而也会导致计算出错。

数学知识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当对知识点的记忆不清楚、不熟练的时候,往往会出现甲计算上的错误。比如对“满十”、“相加”、“数位、个位”等数学概念没有吃透的时候,在开展笔算的过程中就会算错结果、落下数字等等。在以下的数学计算中,2500÷300=25÷3=8...1,的计算中,学生往往将,最初结果看似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学生却忘了这个概念“商不变定律中余数变化规律”。在这个计算中,当除数余数扩大或者缩小倍数时,余数要进行相应的变化。这个很容易出错,对于商的数值是不变的,却往往忽视余数的变化。又比如在如下练习题的计算中,“一个绳子长4/5米,当减去绳子的1/5时,绳子还剩下多长?”在该判作业过程中,吹出现的答案是五花八门,第一种答案是4/5*4/5=16/25(米),第二种解答方式:4/5-1/5=3/5(米)。第三种列示答案是4/5-4/5*1/5=16/25(米)。各种解题方式的不同代表着学生思考方向的不同。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区分混淆,将原题目改成“绳子减去1/5米”,对于计算错误的学生来说,当改变题目之后,就会发现自己之前思考方式存在问题。第一种题目中剪掉的长度和绳子的长度有关,而第二种题目中剪掉的就是固定的1/5米。通过对比分析方式让学生对于相应的计算规则有了更加灵活的掌握,同时也通过这种形式培养了该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心理方面的因素

有些学生并不是计算能力有缺陷,很多学生是心理上原因导致的。 这部分的原因是不容易忽视的,面对“粗心”、“马虎”的学生,教师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其次还有一些认知上的缺陷。特别是工作记忆上的缺陷,工作记忆的地下是造成计算错误的主要原因。计算中常见的错误有进位上的错误,遗漏上的错误以及借位上的错误这些都哟心理认知机制的缺陷息息相关。

数学的计算往往是由数字和字符组合而来的,面对五花八门的运算符号和数字,学生的感知并不一定能够达到全面和正确。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年龄因素的限制,比如当把56看作65的时候、当把加号看作乘号的时候、当把减号堪称除法的时候等等,这种必然会导致计算上的错误。其次就是数学运算中一些无效信息的干扰,在面对一道数学计算的时候,学生往往回去选择性的去感知题目,这种主动选择的方式往往会导致一些重要的信息被忽视或者屏蔽掉。比如在125×8÷125×8运算中,有部分学生第一眼感觉这是两个积之间的除法运算,将除号看成是减号的运算。最后心理方面的因素在于小学阶段注意力方面的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说,其注意力方面的稳定性和集中性尚不成熟,这就导致其在计算过程中往往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顾此失彼情况的产生会让一部分运算漏掉,或者有一部门数字并没有参与到实际的列示运算中。不论是题目的抄错、数字的遗漏,还是审题上的粗心等,都会导致严重的计算问题。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该给予其有效的敢于措施。首先是要培养学生审题的好习惯,在对题目进行分析的时候,要弄清楚题目所要求的正确的运算顺序是什么,计算的算理是什么?通过一些强制性的措施,让学生减少由于马虎产生的漏算、错算等问题。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认真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也是最重要基础的一步。

  1. 缺乏良好运算习惯

高正确率计算的获得来源于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通过平时教学观察不难发现,有一部分的学生并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运算习惯,比如没有养成验算意识,对于解题的算法不熟悉等等

[2]

没有按照数字的特点才有合适的运算方法,没有做后检验的意识,书写字迹的潦草,各种情况产生的原因只是由于平时练习中没有保持这种意识,即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打开解题的思路,比如采用逆算法或者估算法等验算方式让自己的结果更加可靠。当教师在课堂上出了一道题后,教师不要着急对学生计算出的答案进行对与错的评价,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强制性”的验算,验算的方式可以自己选择,只有能够确认结果即可。比如重新计算、将结果带入题目或者估值法等。只有掌握了正确的验算方法,并养成了验算的习惯,才能让自己的结果更加准确。同样地,对于那些普遍性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去建立错题档案,通过题型分类的形式,让学生在反复的练习中逐渐提升。长久以往,学生计算能力不断得到提升,相应的计算技能也会 得到进一步提高。一些题型需要学生拥有良好的估算能力和口算能力,在日常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这方面进行训练,为提高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数学计算中出现错误是一种很常见的问题,面对学生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不能对学生全面否认,而是要分析出错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去解决。只有在师生双方努力之下,学生的计算成功率才能进一步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才会提升。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保持一种正确的态度,通过教学分析帮助学生找到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 周星.小学中高年级数学计算错误的原因及对策探究[J].内蒙古教育,2020:47-48.

  2. 杨玉霞.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数学计算错误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