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市育才中学
摘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行,学校教育积极倡导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教学实现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这一背景下,本文以高中历史教学作为主阵地,从课堂教学环境创设和基于史料教学的问题情境创设两个方面介绍批判性思维的融入策略,以期为批判性思维培养与高中历史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高中历史;教学
引言
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社会复杂多元、变动不居,拥有独立思考能力是立身处世之本。在这种情况下,批判性思维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批判性思维”包括对身边一切事物、现象、习见的质疑和反思,其本质是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历史课程能够对不同的事件,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角度来进行多维的审视,在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方面有着特有的优势。因此,基于历史课堂开展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是可行的,本文可以看作是对批判性思维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经验总结。
1 营造开放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
1.1 创设允许、鼓励、推动学生质疑的教学环境
学生拥有思考和发挥的实践和空间,享有对历史知识的解释权,历史教师应当突破传统课堂的约束,努力打造一个更加民主的课堂氛围,允许学生质疑。教师应该首先放弃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进行自我教育,加强自身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批判性精神。
教师还要注重启发和研究型教学,允许学生合理质疑,只要能阐明观点即可。同时教师还要给学生足够的表达各自立场并且能够及时修正的机会,这一环节可以用对话的形式进行,让学生在讨论中不断产生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逐步得到更加全面的观点,进而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比如,在“鸦片战争”一课中存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论述,学生们往往对这一论述模棱两可。教师可以选择从《南京条约》的内容入手,创设一个新颖的问题情境:“《南京条约》中说到中国被迫,被迫开放五处通商口岸,这对中国的经济会带来积极的影响吗?”就此进行讨论,师生共同提出“通商口岸可以起到连接中国和外部世界的作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观点,最后师生共同总结“鸦片战争的影响具有破坏性和建设性双重作用”。教师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学会多角度地看待历史问题,同时也懂得批判不等于否定一切,而是用正确的历史观通过''扬弃''解决问题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1.2 在教学设计中融入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目标
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的开端,批判性的课堂教学环境需要通过民主的教学方式和与之相契合的教学设计来营造的。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对所教授课程进行综合构思之后成果的表现,为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可以对课本进行深入的加工,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尽量对每个问题做到明确、简洁,比如“材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材料是否可信,有其他材料来证明吗?”等等;设计探究活动要考虑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思考,教师还要有意指导学生要思维严谨,有理有据,史论结合。
2 采用史料教学,创设问题情境
2.1 提供多元化史料教学,强化批判性思维
合适的史料将使历史学习过程不再枯燥。历史教师在选择史料进行批判性思维教学时,应该对史料有一个明确的分类。史料根据其呈现的形式不同还可以分为文字、图片、音频、实物等史料,史料的具体形态更是丰富多样,不管是档案、史籍、碑刻、传记等文字形式的史料还是照片、纪录片、历史遗迹等形式都是史料的组成部分。教师在进行历史批判性思维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多样的史料来辅助教学的进行,从而帮助学生深化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强化学生的历史批判性思维。
2.2 创设高效的问题情境,加强理性批判
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历史资料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几个问题:史料撰写的时间、背景是什么?史料的主要内容和核心观点是什么?通过连环设问的方式活跃学生的思维,有效指导学生对现有的史料观点提出质疑,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值得注意的是,创设问题情境不是简单的提出一般性的问题让学生回答,教师应该巧思诱导学生发挥批判性思维的问题,通过一个主要的问题,引导学生打开思维空间,逐步培养学生面对历史材料主动质疑的能力。比如,在学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这一课时的时候,现有教材大多是从政治改革、经济发展、社会矛盾、阶级力量、导火索等方面说明了十月革命发生的背景及其必要性。例如此处可以设问:十月革命后俄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最根本的原因应该是什么?帮助学生解放思想,提高思维的弹性,能够促进学生的智力开发。
2.3 以探究性教学带动批判性思维培养
探究性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现有的史料,自主理解、探究、分析,直到满足教学要求。学生独立地对史料进行分析和运用,从而了解和研究历史,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在进行历史探究性教学时,教师要注意以下三点问题:①教师和学生讨论提出的问题要有探究价值和有明确的主题,同时探究内容应该是学生感兴趣有探究欲望的,而且要在学生认知范围之内。②学生自主性。即学生自主形成对问题的假设,自主寻找支持自己假设的材料,并且对论据进行整理总结。整个过程之中教师起到的只是引导作用,教师可适当给学生提供思路和启发,有助于学生历史批判性思维的培养。③教师对学生成果展示的评价应该具有开放性。比如,在“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一课中,教师可以以“我家的老物件”为主题,让学生通过走访调查,收集身边的实物、图像、文字资料等,探寻近代中国物质与习俗变迁的历史以及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总结近代中国饮食、服饰、风俗、建筑变迁的具体表现和本质特征。通过一系列调查,让学生对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有更直观地认识。
3 总结
在历史教学中融入批判性思维的锻炼,可以帮助学生增强思维自信心,而且还可以让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意识得到显著提升。由于高中课程采用专题教学的方式,教学模式和课时相对固定,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展开深度的批判,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落实新的教学理念,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深思和探讨。
参考文献:
[1]朱继军.中学历史课程批判性思维培育路径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20(05):93-96.
[2]徐佳祺,杨向东.高中历史教师对批判性思维倾向的认知[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7(06):19-25.
[3]赵亚夫.批判性思维决定历史教学的质量[J].课程·教材·教法,2013,33(02):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