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学院,江西景德镇, 333000
摘要:本文立足课程宏观设计和规划,对工科类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进行梳理,并立足课程本身的特点,确保专业教学与德育教学相结合,总结出专业课内思政教育的具体方式和内容。引导工科类专业课教学与思政教育中的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和方法论相融合,让思政教育贯穿全课程教学,有效破解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脱节的现实难题。
1 在工科类专业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的意义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培养并不令人满意,专业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师、辅导员与班主任的事情,思想政治课程与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之间很难实现融会贯通,思想政治教育日益陷入“孤岛”困境。与人文社科类专业课程相比,理工科类专业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更不理想,甚至完全缺失。有些理工科专业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不强,有些教师想但又不知道如何在教学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单纯的说教模式效果收效甚微。因此,探索如何在理工科专业课程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必要。
专业课课程思政,以学生为主体是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基础,实现这一课程必须深刻挖掘课程体系内容,并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课程讲授中,并不说是将一些思政内容生硬地加入课堂中,而是要很好地融入专业课程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因此,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并且具有极大的意义。
2 工科类专业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理工科专业课程不同于人文社科类课程,其内容主要是以认识自然规律为本质的知识,反映自然运行和发展规律,以客观性为主。人文社科课程本身就是按照党和国家的思想主张、立场和观点来设置的,反映党和国家的意志与要求,具有鲜明的思想指导性,相比之下,理工科专业课程实现“课程思政”的难度要大很多。工科类专业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的过程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长期以来,专业教师育人观念陈旧,认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只是思想政治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工作,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只要把专业课知识讲好就行了。
第二,在工科课程的课堂教学上,普遍存在着重视实践,轻视人文精神、道德素质的现象,甚至有工科教师认为,“冷冰冰”的公式与机械,本身就缺乏思政教育的土壤。
第三,工科核心课的教学内容太多,没有时间开展课程思政。工科核心课往往都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硬课”,量大面广,教学内容较多,在大多数高校中教学班级的容量都较大。学生对这些课程的掌握程度,直接或间接决定了他们学习后续专业课程乃至开展论文工作的顺利程度。因此,核心课老师有时候会说:“我没工夫做课程思政。”
3 在工科类专业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的方法途径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名称前后的简单对调,预示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课程思政不是一门课程,也不是简单的在课程中添加思想政治元素,而是一种课程观,是指在课程教学整个环节中有机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现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达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将课程思政融入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几个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和每个教学环节中的重要因素,努力做到以点带面、全方位融入。具体途径可以概括如下:
3.1完成专业课程体系顶层设计
针对目前工科专业课程教学重“术”的掌握和运用,轻“道”的阐发与弘扬这一普遍问题,专业需要系统梳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使用现代工具等技术性毕业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将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项目管理、终身学习等非技术性能力要求明确写入培养方案,同时将非技术层面职业素养的达成落实到具体的专业课程中。将“祖国为上,人民为先,责任为重”的思想理念贯穿专业教学的始终,建设从专业概论、专业课到专业实践课的有机联系分工明确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进而在课程教学大纲中进行明确,固化于教学大纲中,从而推进思政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全覆盖。
3.2 充分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落实“课程思政”理念
课程思政的难点在于如何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挖掘“思政”元素,需要每一位任课教师深入挖掘专业知识中涉及的价值引领,在教学设计上进行改革,使各门课程有机衔接形成价值观同频共振。例如,以专业概论引导专业认同感,提出价值引领、能力本位纲领,基础课程融入哲学、辩证思维等方法论、专业课程贯穿工程伦理教育,激发科学创新精神,发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构建与思政课程和人文课程有机联系的协同育人体系。
3.3 提升专业化师资队伍和教学能力
教师是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决定性要素。专业教师要认识到科技技术虽然是改造社会、变革社会的强大武器,也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关键力量,但应将思政教育贯穿学生大学学习的整个过程。借力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思政课程”建设上的辐射带动作用,教学能力方面,针对专业课教师开展富有针对性、示范性的“课程思政”教学指导,形成常态化的集体备课制度、教学激励制度,从素质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视角,将育人要求和价值观教育内容融入专业教师的话语体系,强化专业课教师作为学生专业能力和价值观引领者的影响力。
3.4 完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
转变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体系,侧重教学的过程评估,要将评价体系的重心落在“立德树人”的总任务上。以学生成长和发展为标准,完善教师职称聘任的评价体系,要将文章数、项目量、人才衔等科研考核指标,转向以教学质量为重心,学生成长发展为标尺的评价指标体系,形成教书育人与实践育人相统一,让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制订专业课程育人教学规范和评价标准,编制课程教学指南,推广试点经验,努力彰显专业课程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慕文龙,王振锋,王恒,高献坤,王庆朋.工科课程思政教育探索与实践——以“汽车理论”为例[J].时代汽车,2021(19):65-66.
[2]罗冬梅.新工科视角下合成革方向课程思政研究[J/OL].中国皮革:1-5[2021-11-26].https://doi.org/10.13536/j.cnki.issn1001-6813.2021-010-030.
[3]黄泽文.“新工科”课程思政的时代蕴涵与发展路径[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7(03):162-168.DOI:10.13718/j.cnki.xdsk.2021.03.015.
[4]李晓娟,李璐璐.新工科背景下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合与教学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21,30(02):65-71.
[5]宋娟.新时代高校工科课程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选择[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0,40(11):166-167.
基金项目:2021年度景德镇学院思政教育与课程思政研究项目(编号:2021XJSZ-9);
2020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JXJG-20-21-2)
作者简介:郭瞻(1982-),江西景德镇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电子技术,自动化等。 通讯作者:郭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