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省成都市, 610000
摘要: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是继实践观之后又一个重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之一。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深入发展和广泛传播,我国的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也取得了重大的成果,本文根据近十年国内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研究成果,着重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概念、发展、剖析以及适应现代化的应用和发展方面对此成果进行梳理,以期获得清晰认识、发现问题、展望创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个非常基本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理论组成部分。同时,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它不仅坚持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从而同唯物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而且坚持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论。除此之外,马克思首先将唯物主义同辩证法结合起来,首创了唯物辩证法;将唯物主义与历史观结合,首创了唯物史观。总之,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作为认识社会的一个重要哲学理论,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一、对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研究
(一)对马克思物质观的解读
1.对马克思物质概念的研究
张瑞成,庄振华[1]通过研究马克思“博士论文” 中关于物质观思想的萌芽以及马克思在《l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运用物质观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指出青年马克思的物质观面临的问题:人在支配物的方式时是否以同样的方式处理人的关系。
申庚科[2]认为马克思的物质应包括三种形式:一是局限于宏观可见可触摸的和用肉眼看不见的不可触摸的物体;二是人类在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三是蕴藏在各种制度和交换关系之下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通过对物质认知的逐渐客观的把握,才能理清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发展,从而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王俊博[3]认为只有准确把握马克思的物质概念,才能体现历史唯物主义的革命性。马克思的物质观来自于对旧哲学的批判继承,马克思的哲学不是纯理论批判的哲学,而是实践的革命的,实现了理论和现实的统一哲学。马克思物质概念的革命性内涵表明,以往的哲学只负责解释世界,而不是改造世界,马克思的哲学与其他哲学相比,更能直面现实问题,才能为解放全人类提供更加科学可行的理论。
2.在对比分析中阐释马克思的物质观
曾丽[4],徐娜[5]和张晶[6]都从对比分析的角度解读马克思的物质观,不同的是前两者是将恩格斯和列宁的物质观与马克思的物质观作对比分析,张晶是和传统哲学教科书中的物质定义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研究做了对比分析。
曾丽[4]认为恩格斯的物质解释不够科学,他把物质解释为实物的总和;而列宁的物质观只在物质和意识对立的范围内才有意义。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物质概念,但他的物质观有着丰富的内涵,呈现出实践性、属人性、社会性等特点。
徐娜[5]认为马恩列在唯物主义一元论以及物质是客观实在上是认同的,不同的是列宁强调反映论,马克思更多的是看重劳动者在现实社会中的社会关系去观察人的感性活动,从而实现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张晶[6]认为马克思的物质观不仅超越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学者的唯心倾向,也超越了传统哲学教科书深受苏联教科书的教条化、抽象化的影响的特点。
(二)恩格斯对物质观的贡献
1.对恩格斯物质概念的研究
温俊达[7]认为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做出的物质概念阐释即认为,物资来自于对万事万物的抽象,并认为这个所谓的“抽象”:能把万事万物所具有的的共同属性囊括在内。“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一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但是,一、这一定义不科学,二、没有涉及到认识论的意义,三、从各种物质形态抽象出的共同本质并未指明。
王前[8]认为现今关于恩格斯物质定义的译法存在问题,对各个词的译法的纠正后,恩格斯物质定义的正确译文应该是:“物质无非是各种其体物质形态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作者指出,如果还包括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这段话的上下内容来理解恩格斯的物质概念,那么恩格斯的物质定义与现今被视为经典物质定义的列宁物质定义是没有区别的。
2.从《费尔巴哈论》看恩格斯对物质观的贡献
魏艳芳[9]认为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阐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和进化论的发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科学基础等,就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臆断以及证明了世界的统一性是物质的统一性的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做出了重大贡献。
李秋月[10]从《费尔巴哈论》中看哲学的基本问题,恩格斯梳理了黑格尔逻辑学体系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人本学的唯物主义,提出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二者是否有统一性。至此,恩格斯梳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唯物主义和可知论的地位。
郭格[11]认为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黑格尔哲学及费尔巴哈哲学的辩证关系,与这二者划清了界限,以物质和意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为出发点,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二、对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发展——列宁物质观的研究
(一)对列宁物质定义的研究
王林伟[12]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列宁的物质观。一是阐释列宁物质定义的产生背景、这一定义的理论支持以及如何形成和如何发展。二是关于列宁物质观的主要内容。列宁运用辩证逻辑的思考方式,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的对立关系中阐明物质观的内涵。三是揭示列宁物质观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列宁的物质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物质概念,划清了与旧唯物主义以及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的界限,是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得到永续发展,在以后也将不断发展,并给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实践提供科学的观点立场和方法。
李君亮[13]认为在自然科学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列宁给予了马恩物质观一个更加明确的定义,指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把存在和思维的关系更明确地转化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这样不仅有力地反驳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捍卫了辩证的唯物主义,而且还进一步地对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进行了发展和创新。
贺祥林[14]认为列宁以两种思维方式阐发物质观体现了这两种思维方式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对立统一,蕴含了认识的辩证过程,实质上就是基于实践先“解释世界” 形成科学系统的丰富理论,然后又回到实践来“改变世界”的思维方式中的两大思维路径。
这三者重点体现的是对列宁物质定义的解读以及意义地位的阐释,并没有进一步思考列宁物质定义可能需要完善的地方,下面的两个学者着重从完善列宁物质定义的角度去论述列宁的物质概念。
南文化[15]认为列宁的物质定义一直被经典教科书视为经典定义,但对列宁物质定义的理解存在认识模糊的缺陷。教学中,不变动其物质定义的字词句,只将这一定义的具体语句的先后顺序以及标点符号稍作修改,便可得到: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样就能得到清晰地理解,一定程度上消除疑惑与误解。
温俊达[7]认为列宁的物质定义虽然被视为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标准定义,但这并不表明它已穷尽了物质概念的全部内涵。列宁的“物质定义”是建立在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关系中才才具有绝对的意义。其缺陷在于:第一, 强调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忽视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的反作用。第二,仅从反映角度看待物质和意识,而没有从关系的角度来理解物质。近几年,有的学者也从实践的角度去理解物质的定义,重新阐发列宁的物质定义。这些新的物质概念不仅肯定了其定义中关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也引入了实践, 指出意识可以能动地反映物质这一实践前提。
理论总是要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这样才能根据时代的特点解决时代的问题。因此,对待经典表述,不仅要学习其思想其精华,也不断吸纳新事物做出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科学理论。
(二)从《唯批》中看列宁的物质观
章丽萍[16]认为列宁在《唯批》中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做出明确回答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物质的概念,并阐述了列宁科学物质概念的两方面内容:一是列宁强调了物质的“唯一特性”即“客观实在性”;二是揭示了物质的可知性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观点。
王宏波,曹睿[17]认为列宁在《唯批》中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到列宁主义阶段的标志性著作。指出物质观思想是贯穿《唯批》全书的重点和轴线;以批判性坚持和建构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解掌握列宁物质观及方法论有助于理解当代社会及生产技术的进步。
韩冰,周启杰[18]、唐雷庆[19]、刘晓玉[20]、金蕾蕾[21]、郝贵生[22]都只是点提到列宁批驳唯心主义及应对自然科学的挑战而提出列宁的物质定义并阐述其意义。
三、对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探究与解读
(一)从物质与实践的关系中阐发物质观
苗国厚,谢霄男[23]对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认为恩格斯,列宁虽然继承了马克思的实践观,但在物质定义上并未体现出来,有必要对物质定义重新阐释即:“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人的一切实践活动对象的抽象或概括,它不依赖于而决定人的意识”。认为此定义既囊括了物质定义中核心内容,也体现了实践的观点。
周永红,王宏波[24]认为离开物质的实践观和离开实践的物质观都无法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践物质观。这就坚持了物质第一的观点,也坚持了实践的观点。
(二)对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纵深解读
王幸平[25]认为对物质概念的传统理解遮蔽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革命性批判性的特质即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政治旨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其他哲学,其任务是改造世界而不是解释世界,而这一旨向能使马克思主义作为实现人类解放的理论特质得以展现。
杨周[26]相系统地整理了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产生、发展和提出,阐发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表明了它的唯物主义立场,体现了它的能动反映论和可知论立场,它的辩证法思想以及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凌应生,郑卫丽[27]和徐元政,任芳[28]都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肯定物质的先在性即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反对抽象的物质观。此外,前者还认为物质具有属人性。实践物质观是理解社会关系这一物质存在的关键;后者认为,物质的两大根本属性客观实在性与物质形态真正解决了“一”和“多”的关系问题。
李宇[29]、王幸平[30]、王督武[31]都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物质现在性的特性,引入了实践的观点,针对现实社会提出即具有社会意蕴的特性,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社会意蕴不仅体现在对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批判上,还表现在对共产主义的期望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就是为了提出建立在生产力充分发展和每个人实现全面自由的基础上的共产主义社会。不同的是,王幸平的物质现在性特性指的是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李宇和王督武的现在性指的是,一从人的视角来看,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志的转移而转移,它是现在的,客观的,二从意识的视角看,物质先于意识而存在,意识附属于物质并且由物质所决定的。
四、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当代价值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对物质观进行了新的思考。人们不仅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现实生活,更要求马克思主义及其物质观与时俱进,做出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变革。
(一)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对生态和社会建设的指导意义
1.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意义
刘希刚,隋灵灵[32]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物质变换理论所包含的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物质变换、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以及利用科学技术实现自然资源的优化利用,这些思想为当今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和方法论指导。
2.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指导意义
李宇[29]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立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制定方针政策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罗来文[33]、刘泳斯,张雪松[34]认为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论述的宗教思想具有现代意义,能为我们国家制定宗教政策,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提供思路和方法。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变革
1.提出变革的必要性
维之[35]认为历代哲人对传统物质观的批判与改造,生物进化论与心身问题困境的要求对传统物质观进行变革。
常诚[36]认为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马克思的自然资源物质观产生了理论与现实的矛盾,即一方面,“互联网+”引发的数据革命时代出现了非实物形态和能量形态的信息形态的资源,另一方面,当今时代,物质形态的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拓展到了信息形态。
2.提出变革的可能性
陈秋云,陈墀[37]成认为人类的物质变换能力因技术的进步而提高,却也产生了生态危机。受到生产力水平、实践水平以及科学认识的局限性,人类在传统工业技术下不免要加剧生态的恶化。当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这些都为人类实现科学绿色的物质变化提供了可能当,而越来越倾向于利用绿色科技营造绿水青山的社会环境则为人类走出困境提供了现实性。
五、思考和展望
首先,对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研究取得很大的进展。近十年来我国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进行了多角度深层次的研究,对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有了更全面的把握。如,申庚科[2]认为马克思的物质包括三种形式:宏观实物、生产之物,生产之物背后的无形之物。李宇[29],王幸平[30],王督武[31]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现在性,实践性和社会性。
其次,对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研究也存在不足。近年来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研究,多停留在物质概念以及理论上的研究,更多的学者倾向于对马克思和列宁的物质观的研究,对恩格斯研究的文章较少。此外,鲜有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进行研究。
最后,对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研究的展望。应拓展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研究结构的多元化。随着现代新兴科技的出现如“互联网+”的时代的到来,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受到了多方面的质疑和挑战,对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研究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单一的物质概念及理论研究,而是需要学者将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进行现代化的创新,吸收时代精神海纳百川,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张瑞臣,庄振华.青年马克思的物质观——以“博士论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例[J].学术研究,2012(08):14-19+159.
申庚科.马克思“物质”概念的三重内涵[J].法制与社会,2012(33):158-159.
王俊博.马克思的物质概念研究[J].唯实,2012(Z1):30-34.
曾丽.浅析马克思的物质观[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11):5-6.
徐娜.马克思的“物质观”概念辨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6,37(29):124-125.
张晶.从《马克思的自然概念》浅析施密特的物质概念[J].法制博览,2016(26):217-218.
温俊达.物质概念新析[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0(04):17-18.
王前.关于恩格斯物质定义的翻译和理解[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02):16-17.
魏艳芳.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批判及其启示——《费尔巴哈论》导读[J].求知,2018(03):55-57.
李秋月.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基础——从《费尔巴哈论》看哲学的基本问题[J].世纪桥,2019(06):65-67+80.
郭格.评恩格斯《费尔巴哈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的价值[J].新西部,2019(15):1+168.
王林伟. 列宁的物质观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7.
李君亮.论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发展[J].学理论,2011(06):16-17.
贺祥林.列宁以两种思维方式阐发物质观的缘由之反思[J].江汉论坛,2010(10):55-60.
南文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中物质范畴的一种阐释方式——关于列宁物质范畴的困惑及其解决方法探讨[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1,25(04):34-37.
章丽萍. 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思维与存在同一性问题研究[D].燕山大学,2012.
王宏波,曹睿.批判“经验批判主义”捍卫和阐发物质观思想——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精神实质及其当代意义[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9(04):16-30.
韩冰,周启杰.试析列宁《唯批》的现实性与理论性相结合及其意义[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05):3-4.
唐雷庆.论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的自然科学观[J].理论界,2011(02):17-19.
刘晓玉.列宁《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的哲学内涵及当代启示——基于两种对立认识论路线批判的视角[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19,28(01):1-4+20.
金蕾蕾.“一整块钢铸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要点简析[J].前线,2016(02):53-56.
郝贵生.《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的唯物主义思想及其理论现实意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04):91-98.
苗国厚,谢霄男.马克思主义物质定义的梳理与重释[J].社科纵横,2015,30(04):116-118.
王宏波,周永红.简论实践物质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05):63-70.
王幸平.论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政治旨向[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4,28(03):78-81.
杨周相.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4,30(07):137-139.
凌应生,郑卫丽.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纵深解读[J].学理论,2009(25):5-6.
许元政,任芳.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新探[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01):12-14.
李宇.论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1):43-46.
王幸平.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社会意蕴[J].实事求是,2014(02):5-8.
王督武.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探析[J].农家参谋,2019(01):227.
刘希刚,隋灵灵.马克思恩格斯物质变换理论及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理论学刊,2014(03):13-18.
罗来文.恩格斯《费尔巴哈论》的宗教观及其现代价值[J].理论月刊,2016(12):64-69.
刘泳斯,张雪松.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哲学基础——从恩格斯《费尔巴哈论》谈起[J].党政干部学刊,2011(05):16-19.
维之.论传统物质观的变革[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30(05):20-27.
常诚. 互联网+背景下马克思自然资源物质观和实践观的发展[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7.
陈秋云,陈墀成.论绿色发展中顺应自然的科技路径——马克思恩格斯物质变换的视角[J].生态经济,2016,32(06):214-218.
[作者简介]
姓名:杜梦伟,1996.07,女,民族:汉,籍贯:河南驻马店,学历: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单位: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