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的生活,真实的习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13
/ 2


多彩的生活,真实的习作

乔玫

成都市新津区第一小学 四川省 成都市 610000

【摘要】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针对当前学生习作中的“假大空”现象,结合实际教学的经验,习作教学在选材、语言、情感表达、评价等方面要注意引导求真,贴近生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作表达习惯。

【关键词】 习作 选材 语言 情感表达 评价 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一节中明确指出:“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写作能力的培养举足轻重,意义不言自明。写作,是语文学习的综合,集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等综合能力之大成。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情况,课标中将“写作”定义为“习作”。让学生练习写作,降低了难度和教学要求,有利于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更加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乐于表达、学习表达、善于表达。

但笔者在教学中发现,现在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存在部分“假、大、空”的问题,特别是学生习作内容中的“假、大、空”更是让人如鲠在喉,欲吐为快。教学实践表明,鼓励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写作欲望;引导学生积累素材,掌握技巧;历练学生倾吐真话,表达真情的写作训练,都十分有利于学生释放个性,放飞心灵,提高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

现在的许多小学生或许是在老师引导下,或许是自己的认知所限,都存在追求罗列成语格言、搬弄辞藻、喜爱排比的倾向,表面上似乎整齐规范,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但因为内容贫乏空洞,没有对生活独到的观察和感受,“无病呻吟式”的文字变成了空话、套话。而有的老师在习作指导与评价时,特别欣赏这种尽情铺陈渲染的文字,对学生的影响日渐加深。老舍先生曾经说过,写文章要尽量不用成语,尽量少用形容词。萧统认为“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好文章总是朴素的。通俗的语言、质朴的言辞、纯朴清新的口语记录生活的点滴,亲切而简单,直缓而又有节奏,情真意切。

所以,笔者认为:小学习作的教学特别要引导学生在习作中说真话,写真事,让习作如实地反映学生多姿多彩的生活,突出一个“真”,如镜子一般,让小学习作成为投射在纸张上的“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将小学的写作分为写话(第一学段)和习作(第二、第三学段)。结合实际的教学来看,按三段式整体训练作文教学框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一年级起步成篇说句话,写句子;第二阶段,二年级积累框架说结构,写提纲;第三阶段,三年级以上综合指导讲故事,写篇章。在习作教学中,如何实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的习作愿景,让学生能够在习作中写出真情实感,围绕自己的生活,讲述真实的现实生活,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注意:

  1. 材料内容来源于生活

指导学生选取合适的材料是习作教学的关键。在起始阶段,学生说话写句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让他们的内容贴近生活,引导他们多说生活中的见闻,多写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喜怒哀乐。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三四年级习作教学阶段目标界定为“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小学生的生活经历少,所见所闻有限。老师在习作内容的选择上,不要过于一味地强调材料的典型、新颖,而应指导他们从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中,选择最熟悉的事物,避免从习作初期就形成说大话、说空话,甚至说假话。比如,有一个学生仿写《我的老师》。其中有一句是“我的老师怒发冲冠,仿佛有火苗要从头上烧出,质问我们为何没交作业。”看似优美的语句,但符合生活实际吗?和这个学生交流,询问当时的场景,他有点不好意思。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修改了――“老师拿着几本作业本,走进了教室。在讲台上,他没有说话,但大家都感觉老师有话说。老师把几本作业本晃了晃,声音洪亮地说道:‘全班的作业本就这几本吗?哪个孩子没有及时交作业本?’”看起来没有第一次的习作精彩,但这就是真实的生活,这也是老师对学生的工作责任和情感所在。仿写时用的“怒”,与真实的生活不同,不利于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选择材料。习作材料的新颖要求,很容易使学生认为平平常常的小事不能写,从而无法选材,以致造成习作兴趣的丧失。“平平淡淡才是真”,也许更适宜于小学习作教学吧。

  1. 情感发自于生活

感情是发自内心的,需要自然流露。如果忸怩式表达,做作式感叹,不仅不能感动读者,还反致令人生厌。《语文课程标准》在五六年级习作教学阶段目标中,指出“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小学生的有时会天马行空不切实际,想法幼稚、可笑,但只要情感是发自学生内心,喜怒哀乐都应值得肯定。老师切忌以自己的观点、喜好和阅历去否定和批评。如同阅读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一般,教师也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尽可能地尊重学生的原始表达。比如,有的学生动不动就“热泪盈眶”、“激动不已”。“妈妈在我生病时,抚摸着我的手,我感动得鼻子一酸,泪流满面。”这样的句子美,但实际生活中恐怕不会这么夸张。

  1. 语言表达归于生活

著名的唐朝大诗人白居易,他的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据说他每次写完都会读给平常百姓听,如果有老百姓表示听不懂,他就不断地修改完善,再读给老百姓听,如此循环,直到他们听懂为止。后来,他的诗作被广大老百姓广为传诵,他也因此成为了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个现实故事启迪我们,引导学生在习作的语言表达时,要回到生活,不要故弄玄虚,能够使用朴实的文字来完成习作,让同学、老师、父母甚至是爷爷奶奶们看得懂。

教师在指导学生说话写话,都应该“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鲁迅)。世间文字,过巧即伪,反而显得或心虚,或浅薄、或油滑。正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吕叔湘先生曾说过:“偶尔用好词修饰,就好比在衣服上绣花样,能使整件衣服更显华贵,但如果绣得多了,就成了戏装,穿不出去。”小学生习作用词造句恰到好处,朴素实在,符合生活实际,生活化,也许才能更加“接地气”。

  1. 习作评价贴近生活

传统作文教学要求“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注重套路。例如怎样遣词造句、谋篇布局、逻辑修辞等等。在这样的评价标准的反复刺激下,学生作文形成了条件反射,宁愿抑制自己海阔天空的思绪,也要符合老师的写作规则,进入老师传授的写作模板。因此,教师在评价习作时,修订评定标准,注重真实生活,对学生习作具有指导作用和航标意义。

总之,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老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让学生的“生活”,在纸张上烙下独特的印记。


参考文献:

1、《鼓励写真话表真情,追求学生习作真原色》,卢聪勇,百度学术。

2、《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第 3 页 共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