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 上海市 200092)
摘要:水产品质量安全是政府和消费者关切的问题,本文从信息化角度,分析研究如何应用信息技术对养殖水产品生产、物流、仓储、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监管。
关键词:水产品质量 信息化 监管
水产品从池塘到餐桌,经历养殖、加工、仓储、物流、销售、配送等环节。水产品的质量安全与供应链节点上的养殖企业、加工企业、物流公司、政府部门、销售企业、消费者等有着密切关系。如何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可控,是各位共同关切的问题。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水产品全供应链质量监管提供了解决方案,通过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AI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最终实现水产品生产加工信息、仓储物流信息可视化、透明化、可追溯、可交互,供应链各节点信息共享、无缝对接,增加协同性,保障水产品质量及广大消费者利益。
一、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一)养殖端生产过程不够透明
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水产品养殖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但水产品质量一直为市场诟病,不仅由于养殖密度、投喂饲料、水质等因素,导致养殖水产品品质不高,同时由于防治鱼病而过量使用的鱼药,如公众较为关注的“三鱼两药”。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养殖全过程不透明的问题,需要从产前、产中、产后水产养殖生产全过程入手,针对投入品、生产过程、检测准出等关键环节进行全程监管。
(二)物流端缺少全程监测
水产品流通也是容易影响水产品质量的一个环节,水产品容易腐败,运输时间、仓储条件都会影响水产品质量,虽然近几年国家大力发展冷链物流,但并没有对物流全过程进行状态监控,物流过程中的水产品品质难以保障。
(三)消费端数据利用不足
充分利用消费端数据可以有效对接供需两端,推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前消费端的数据主要采集的是价格数据,主要用于市场价格监管,对消费者偏好,销售量波动情况等数据并未加以采集,更没有进行大数据挖掘分析,进而对消费者行为进行分析,从而指导生产。
二、全供应链质量监管的技术可行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物联网、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AI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得到深入应用,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水产养殖全供应链质量监管成为可能。养殖端可以先从农业农村部认定的全国5500个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和1000个现代水产苗种生产场进行试点,一方面具有规模效应,设施化程度较高,另一方面管理和生产人员具有一定素质,适合开展信息化改革。通过水质传感器、气象仪等物联网采集终端,对养殖环境、养殖尾水进行实时监测,将养殖日志变为线上数字化填报。物流端采用传感器对运输车辆和仓储环境进行监测,利用北斗终端对记录车辆位置情况,利用移动互联上传数据。消费端主要是大数据采集、汇聚、挖掘分析等,利用数据指导生产。因此对养殖全供应链进行安全质量监管从技术上具有可行性。
三、基于信息化的水产养殖全供应链质量安全监管系统构建
构建水产养殖全供应链质量安全监管系统,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参与,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企业作为数据的提供方和最终的受益者,应积极提高养殖及冷链物流设施化水平,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及时准确上报养殖和流通数据。政府要建立大数据中心,融合一二三产业数据,通过数据分析,一方面支持政府决策,一方面服务企业生产。
(一)养殖端系统构建
政府围绕推进绿色养殖需求,提升渔情数据信息的获取能力、分析能力和服务能力,从而推动渔业渔政治理能力提升。通过对接全国智能渔技服务管理平台,整合各地各级养殖相关信息系统,制定统一的设计规范和建设标准,建设国家级绿色养殖监管信息平台,主要包括养殖基础信息管理,通过信息报送,获取生产经营主体基本信息、渔业用地流转、渔业生产规模、养殖品种、养殖产量、从业人员等方面的数据信息;养殖尾水监测,通过物联网对养殖尾水进行实时监测并上报数据;生产技术信息服务,为养殖企业、养殖户提供基础知识查询推送、远程技术指导、涉渔综合信息等方面的服务,推动养殖生产标准化水平提高和技术能力增强,保障质量安全水平、提升产量;生产经营信息服务,以组织化、规模户、集约化的生产管理为目标,开展区域品牌化生产管理模式创建。
可选取农业农村部认定的全国5500个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和1000个现代水产苗种生产场开展智慧渔业信息系统集成示范应用。围绕提高生产效率,保障水产品质量为目标,通过推广水体环境实时监控、饵料自动精准投喂、增氧智能化控制、大水面无人船投喂、循环水装备控制、智能疫苗注射、智能计数吸鱼泵、智能分鱼装置、水产类(养殖)病害监测预警、质量安全追溯等智能化渔机设备,全面提升企业养殖智能化生产,降低人工成本,提升产品质量。建设国家级绿色养殖监管信息平台企业终端,主要包括产地环境监测,
建设养殖物联网生产管控系统,实现养殖产地环境远程视频监控,养殖水质在线监测智能增氧,基于养殖模型的智能化饲喂控制,养殖尾水自动监测(总磷,总氮,cod等)、数据上传、趋势分析和智能预警,自动化设施设备数据信息采集汇聚等功能。重点建设水质在线监测、养殖设备智能控制、环境视频监控、养殖尾水治理与监测、物联网数据采集、物联网设备控制等应用系统;生产过程管控,从产前、产中、产后水产养殖生产全过程入手,结合已建全省种业服务平台和生产基地物联网系统等基础资源,针对投入品、生产过程、检测准出等关键环节,建立信息化监管服务平台系统,实现投入品管理和服务、生产过程关键环节管控、产品检测及产地合格证出证信息管理等的自动化、信息化。
(二)流通端系统构建
政府围绕实现水产品从生产、加工、流通到市场的全程质量保障。通过对接“智能渔技”平台、绿色养殖监管网以及渔船渔港监管网,全面接入平台供给端相关生产数据信息;对接各地各级批发市场和电商平台,重点采集需求端品种、销量、价格等方面的信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卫星定位、射频识别技术、机器视觉等技术,构建加工流通监测网,全面提升水产品物流效率,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主要包括水产品质量安全与溯源信息管理,对接水产品冷链运输监测系统和水产品智慧物流平台,集成储运过程实时环境信息数据和物流信息,建立基于大数据和深度学习技术的时间-环境-品质耦合模型,运用RFID、区块链、移动计算和云服务等技术,搭建水产品储运过程质量安全控制与溯源系统,构建服务于生产商、经销商、物流商、零售商以及消费者的水产品品质溯源系统;水产品冷链运输监测信息管理,结合我国现有的冷链物流技术,建立水产品冷链运输监测系统,完善水产品品质保障体系,在冷藏车和冷库等储运环节,配备实时感知设备,实时获取温度、相对湿度、氧气浓度等参数,并通过无线传输。系统对冷链运储环境数据实时监测,一旦发生问题,将通过预警系统直接反馈操作人员,有条件的还可以配备可视化监控设备,提供水产品运储影像;水产品智慧物流信息管理,建立水产品智慧物流平台。对接绿色养殖监控信息平台、主要冷链物流企业、批发市场、电商平台,及时获取水产品供求以及价格信息。实时获取水产品运储环节的定位信息。通过大数据分析运算,给出运输销售建议及物流最优路径。
水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围绕保障水产品质量,打造名品优品的目标,推广保活储运设施、RFID或EPC追溯、冷链物流动态监测设备、冷链环境感知设备等智能化储运装备应用,不水产品原则上采取“一品一码”、“一塘一码”,在储运的任一环节都进行扫码,使整个储运环境有迹可循,冷藏车和冷库进行全面动态监控,追踪运输以及库存水产品,保证冷链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提高管理运营效率,实现供应链的一体化。建立第三方产品推介平台,提供各地优质水产品的推介,对接养殖、运储、销售相关系统数据,给需求方提供全程信息溯源。提供产品点评评价功能,充分对接产销两端。
(三)消费端系统构建
政府围绕促进消费升级、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目标,加强部门间合作,对抽检质量不合格的水产品,及时追溯来源,分析不合格原因,找出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及时召回下架同批次产品。同时汇聚消费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形成消费者消费行为模型,对水产品消费偏好和趋势做出研判,并指导企业生产辅助决策。
企业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开发相应的水产品可溯APP,提供产品从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的数据,树立品牌形象,同时以消费端数据,决策生产行为。
四、结语
后疫情时代,“万物上云”将成为发展趋势,新基建也为提升信息化基础设施带来契机,这些都将转变政府治理模式,对于渔业主管部门,“互联网+监管”将助力后疫情时代的产业治理,通过信息技术转变传统的水产品质量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率。
参考文献:
[1]新形势下广西水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 秦小辉,田会星. 中国市场. 2016(49)
[2]大连市水产品经销渠道问题研究[J]. 孙博,黄斯毓. 商场现代化. 2017(07)
[3]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总体形势及工作重点[J]. 王雪光.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7(04)
[4]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及应对措施[J]. 王莹,王英. 食品安全导刊. 2021(15)
[5]加工收储补贴有力度 水产品压塘滞销纾解显成效[J]. 科学养鱼. 2020(04)
[6]农业农村部部署2018年全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J]. 本刊讯. 中国水产. 2018(05)
[7]从供求角度谈大连市水产品冷链物流[J]. 王俊卓. 劳动保障世界. 2016(32)
[8]“无线”云购 让湖北水产品“无限购”[J]. 渔业致富指南. 2020(08)
[9]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问题及策略[J]. 泮红文.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20)
[10]浙江水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制约及其对策[J]. 李蔚薇,马尚平.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