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西卫生职业学院附属医院(六安市第二人民医院) 安微省六安市 237000
【摘要】目的:对心肺复苏术在心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治疗中的应用方式和效果进行详细探究。方法:选择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期间64例心脏骤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患者院前急救治疗中,对患者应用心肺复苏术,对患者抢救治疗效果以及现场不同因素对心肺复苏术生存率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在对64例患者应用心肺复苏术进行院前急救治疗后,患者成功率为(10/64)15.6%,生存率为(6/64)9.4%,有效率为(22/64)34.4%,无效率为(26/64)40.6%;心肺复苏术生存率主要包括基础疾病类型、心肺复苏时间、初期电除颤和人工气道插管的应用情况。结论:在对心脏骤停患者实施院前急救治疗时,及早对患者应用高质量心肺复苏术进行治疗,并采用规范化操作方式,能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
【关键词】心脏骤停;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术
心脏骤停是指患者在突发因素下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停止,大动脉搏动与心音消失,重要器官(如脑)严重缺血、缺氧,导致生命终止。心脏骤停病情发展危急,患者病死率比较高,是院前急救中的常见疾病。对于心脏骤停患者,需及时进行早期识别,并立即启动急救措施,通过对患者实施心肺复苏,可显著提升患者救治成功率。对此,在本次研究中,选择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期间64例心脏骤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心肺复苏术在心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治疗中的应用方式和效果进行详细探究。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期间64例心脏骤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21例,患者年龄在6岁至82岁之间。
1.2方法
(1)组织成立专业急救治疗队伍。在心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治疗中,必须组织成立院前急救小组,保证抢救治疗的规范性。在院前急救治疗中,所有医务人员及驾驶员均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并配备功能完善的救护车。其中,急救设备包括心电监护仪、气管导管、除颤仪、氧气筒、各类急救药品、通讯工具等等。
(2)及时对患者实施院前急救。在没有到达急救现场前,医护人员可通过电话与患者以及周边目击者进行沟通交流,并指导其为患者实施胸外按压。在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即可实施规范性急救治疗方案,对患者病情、救治环境等进行评估,及时对心脏骤停患者启动急救系统,包括对患者持续实施胸外按压,开放气道,必要时应用电除颤、气管插管等,同时还可对患者应用肾上腺素、纳洛酮等药物,促进患者复苏。
(3)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一体化。在对心脏骤停患者实施院前急救治疗时,需坚持患者生命至上的原则,在移动救护车中,对患者实施救治,在院前抢救治疗后,将患者转院至院内进行急救治疗,即可对患者实施脑复苏治疗以及复苏后综合治疗,从而进一步提高预后效果[1]。
(4)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术宣传教育。为做好突发卫生事件的预防工作,必须提升急诊急救的宣传力度,对此,可组织开展院前急诊急救健康教育讲座活动。详细讲解心肺复苏等相关知识及技能,同时强调院前急救要求在救援对象送达医院急诊室之前所必须采取的一系列急救措施,对于突发疾病患者、遭遇意外创伤患者而言至关重要。另外,还可采用情境模拟方式演练心肺复苏术,详细讲解各个动作以及注意事项。
1.3观察指标
对患者抢救治疗效果以及现场不同因素对心肺复苏术生存率的影响进行分析。在对患者抢救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时,如果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均恢复,并且大动脉明显搏动,则为生存;如果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并且大动脉有波动,则为成功;如果患者自主心律恢复,则为有效;如果患者经抢救30分钟后依然无法恢复自主呼吸和心律,则为无效。
2 结果
2.1患者临床疗效分析分析
在对64例患者应用心肺复苏术进行院前急救治疗后,患者生存率为(6/64)9.4%,成功率为(10/64)15.6%,有效率为(22/64)34.4%,无效率为(26/64)40.6%。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患者临床疗效分析(n=64)
疗效评价 | 例数 | 占比(%) |
生存 | 6 | 9.4 |
成功 | 10 | 15.6 |
有效 | 22 | 34.4 |
无效 | 26 | 40.6 |
2.2现场不同因素对心肺复苏术生存率的影响
在对64例患者应用心肺复苏术进行院前急救治疗时,心肺复苏术生存率主要包括基础疾病类型、心肺复苏时间、初期电除颤和人工气道插管的应用情况。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表2 现场不同因素对心肺复苏术生存率的影响(n=64)
观察指标 | 项目 | n | 生存例数 | 生存率(%) |
疾病 | 心血管疾病 | 26 | 2 | 7.7 |
非心血管疾病 | 38 | 4 | 10.5 | |
心肺复苏 时间 | <5min | 23 | 5 | 21.7 |
5-10min | 30 | 1 | 3.3 | |
>10min | 11 | 0 | 0 | |
初期电除 颤 | 实施 | 47 | 6 | 12.8 |
未实施 | 17 | 0 | 0 | |
人工气道 | 插管 | 38 | 5 | 13.2 |
未插管 | 26 | 1 | 3.8 |
3 讨论
心脏骤停患者病情发展迅速,病死率比较高,通过对患者实施高质量心肺复苏,能够对患者生命提供支持,因此,必须保证治疗过程规范性。在对成年患者应用心肺复苏术时,对于按压频率,应控制在100次~120次/分钟,按压深度需控制在5cm~6cm之间,按压与回复时间1:1,使得患者胸骨能够完全回弹,同时开发气道,保持有效通气[2]。在按压过程中,应注意尽量保持持续性,避免发生中断,避免造成过度通气。在心肺复苏术的实际应用中,需规范化流程包括胸外按压、开放通道、人工通气以及电除颤,同时,可根据患者病情实际情况对抢救治疗流程进行优化调整[3]。
在对心脏骤停患者应用心肺复苏术时,要求医护人员徒手对患者进行胸外按压,要求医护人员能够保持足够的压力度以及幅度,但是1/3患者会发生肋骨骨折,进而造成心排血量降低,对血液循环效果造成不良影响,进而降低救治成功率。对此,可对老年患者应用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法进行治疗,提升腹主动脉阻力,可同时促进冠状动脉灌注压和血氧的增加,保证人工循环稳定性,同时还可对患者胸腔压力进行调整,使得空气能够进入患者肺部,促进肺中气体的排出。
根据调查研究发现,在心跳骤停的1分钟之内,启动心肺复苏,抢救的成功率可以高达90%左右,4分钟内的复苏成功率,依然可以高达50%;超过4分钟的话,成功率会降至10%左右;而超过6分钟,仅4%能复苏成功;如果超过10分钟,几乎没有存活的可能。在对心脏骤停患者进行抢救治疗时,如果患者心肺复苏时间在5分钟以内,则患者生存率显著提升。另外,根据相关研究发现,如果救护车不能及时到达现场,则医护人员可通过电话指导现场人员对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有利于抢救患者,同时还可为后续急救治疗提供条件。心室颤动是心脏骤停的危险因素,对此,应当及时对患者应用电除颤,并采用人工气道插管治疗措施。
综上所述,在院前急救中,对心脏骤停患者及早行高质量心肺复苏治疗,可以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及生存率。
参考文献:
[1]任贝贝,张聪聪,王雪春,等.插入式腹部按压心肺复苏术抢救心脏骤停70min成功1例[J].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54(05):604-604.
[2]杨祎飞.体外心肺复苏术联合急诊PCI抢救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骤停的效果[J].健康大视野,2018,000(024):23-24.
[3]李丽.急诊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术的影响因素分析[J].青岛医药卫生,2018,050(002):13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