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眩晕文献的选穴规律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09
/ 2

针灸治疗眩晕文献的选穴规律研究进展

贾雪君 郑雪娜 孙冰 许淑清

广东三九脑科医院 510000

摘要:分析针灸治疗眩晕主要机制为针灸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查阅近5年内针灸治疗眩晕症的文献,选穴方法主要以循经选穴、阿是穴取穴等选穴规律研究,除此之外,通过筋针针刺,针灸治疗,刺络拔罐手治疗,以科学的施针手法以及正确的穴位选择,进一步减少眩症状,提升疾病治疗效果,为中医治疗眩晕奠定科学基础。

关键词:针灸眩晕选穴规律;研究

眩晕是因机体对空间定位障碍而产生的一种动性或位置性错觉,它涉及多个学科。而且就相关数据统计,眩晕在内科门诊患者数量的5%,在耳鼻喉科门诊患者数量的15%。导致疾病出现的原因有很多,患者疾病出现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头晕。尽管西药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眩晕症状进行缓解,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中医作为祖国医学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针灸治疗眩晕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在针灸过程中,通过穴位选择规律掌握,继而使用不同的针刺方法,可进一步体现针灸优势,为眩晕疾病治疗提供技术支持,具体内容综述如下。

1机制分析

眩晕症通常临床表现为周围性眩晕以及中枢性眩晕,导致疾病出现的原因,多为患者颈部疾病,疾病出现后造成患者神经运动控制异常,进而造成肌力疲劳,产生一定应激性心理因素,导致眩晕出现;除此之外,如果患者椎动脉受到压迫或者存在病变情况,对于椎动脉以及其他相关神经同样会造成影响,致眩晕症发生。而中医中将眩晕颈性眩晕归于“眩晕”、“痹症”等范畴,多因气血亏虚导致颈部经脉受损,进而出现脑部缺氧,导致眩晕出现[1]。针灸治疗中对穴位选择针刺可以进一步疏通穴位,起到精髓补益效果,除此之外,可以实现通络活血,升举阳气,而且通过艾灸还可以引血上行,进而减少患者椎基底动脉供血障碍。

  1. 选穴方法

2.1循经取穴

相关学者发现[2]针灸治疗眩晕在穴位选择上较多,涉及十二正经、督脉、任脉、经外奇穴。使用频次前3位的腧穴依次是风池、颈夹脊、百会;穴位频次前3位的经脉依次是胆经、督脉、经外奇穴。对照组给与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给予针灸治疗,穴位选择为百会、风池、率谷为主穴,辨证加减,为患者进行针灸治疗,治疗的同时给予百会、风池、完骨、肩井、天宗点穴治疗。在进行针刺过程中针刺手法以平补平泻法为主,针刺完成后留针半小时;点穴过程中使患者点穴位置出现酸、麻、胀感觉后停止点穴。比较两组患者的眩晕症状以及功能量表评分发现研究组患者评分更加理想,而且治疗效果较好。通过循经取穴对患者眩晕病情有显著改善。

2.2阿是穴取穴

当患者出现软组织损伤或者病毒感染后,均会造成肌肉出现疼痛情况,而肌肉疼痛后伴随过敏灶出现,这种情况与穴位之间存在一定关联性,因而在治疗眩晕症选择穴位过程中以阿是穴针刺,可以对眩晕症状起到一定缓解。李标,蒋花,周伟松[3]在报道中选择70例椎基动脉型患者,同时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对照组选择阿是穴普通针刺,观察组选择双侧风池穴针刺双侧阿是穴针刺,完成针刺后位患者使用电磁波治疗仪照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以及颈椎功能障碍和眩晕程度,发现治疗前两组患者评分比较没有意义,但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更加理想,眩晕症状改善较好,缓解了眩晕,颈肩痛,头痛等症状。这一情况主要是由于通过针刺穴位可以进一步实现颈部经脉活络,同时实现颈部组织痉挛减少,而且阿是穴被称为天应穴,对缓解肌肉紧张以及肌肉疼痛造成的眩晕具有重要意义。

3针刺方法

3.1筋针针刺

颈性眩晕是现阶段临床医学中较为常见的颈部疾病,疾病发生后常见的症状主要有眩晕,头痛,恶心。筋针主要利用特殊针体,选出"以痛为输"之筋穴,而后浅浅进针,以此起到激发卫气,舒筋散津的效果。在针刺过程中指导患者仰卧位姿势,并且使用拇指按压目标针刺穴位,选取一寸的毫针进行疼痛点针刺,分次完成后用胶带进行固定,同时叮嘱患者持续运动半小时,而后将针取出后用棉签进行按压。通过该种治疗方法治疗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的生理机能、躯体疼痛进行改善,进一步缓解患者眩晕症状[4]。筋针主要是将舒筋针法进行实践,可以保证舒筋活络,同时起到宣导卫气等效果,加快新陈代谢,减少患者眩晕,疼痛感。

3.2针灸治疗

西医在治疗眩晕过程中多以镇静剂以及激素类药物使用,尽管可以减少疾病发生频率,缓解疾病症状,但是无法实现疾病彻底治愈,而且还会造成疾病反复发作。针对眩晕治疗中通过一定的康复训练,例如注视稳定训练,视觉跟踪训练,姿势稳定训练等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疾病症状[5]。在为患者进行针灸过程中需要进行穴位的选择,穴位选择中主要以颈部夹脊穴为主,辩证取穴以百会穴,双太冲穴,太溪穴等为主,使用补发进行针灸,如果患者气血亏虚导致眩晕可针灸足三里,肾俞,心俞,三阴交等穴位,通过针灸选穴,可以进一步改善患者眩晕症状。

3.3刺络拔罐

刺络拔罐同样对患者眩晕症状起到重要改善,在针刺过程中选择三重穴,通过放血治疗,进一步实现活血通络,保证供血正常。在放学过程中,以新鲜血液渗出为主,然后再率患者实施拔罐。该种治疗方法不良反应较小,更加具有安全性,有效性特点。

总结

眩晕是目前临床医学中较为常见的疾病,疾病发生原因主要是由于耳源性眩晕,颈性眩晕等导致,大部分眩晕发生均由于供血障碍导致。目前针对西医治疗中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但疗效欠佳。随着中医逐渐深入发展,针刺治疗被广泛应用。在针刺治疗过程中,通过科学的穴位选择,进一步帮助患者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补充气血,对改善患者眩晕症状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耿俊聪.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临床疗效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03):178+183.

  2. 张德勇,贾进辉,费德文.针刺配合点穴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疗效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0,33(21):3549-3550.

  3. 李标, 蒋花, 周伟松,等. 风池穴傍针刺联合阿是穴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CASCS评分,NDI评分及眩晕程度的影响[J]. 海南医学, 2020, 031(007):845-848.

  4. 沈艳萍,孙惠霞,徐滢,吴亚铭.筋针针刺扳机点下本体感觉反射疗法对颈性眩晕患者的治疗作用探讨[J].中外医疗,2020,39(01):165-167+198.

  5. [1]叶武汉, 曾伟权. 针灸联合前庭康复训练在治疗眩晕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研究[J]. 中国实用医药, 2019, 014(030):196-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