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钳工实训 教学的几点建议
单野
江苏省宿豫中等专业学校
[摘要] 针对现在中职学校钳工实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实训内容、教师思想、改革措施、校企合作等各方面加以分析,指出钳工实训教学现存的一些问题,并提出改革建议,提高钳工实训的时代适应性。
[关键词] 钳工实训 基本操作 改革方法 校企合作
[正文]
在好多人眼中,钳工就是从事"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体力劳动的工种。很多职业学校的钳工实训内容就是划线、锯割、锉削、錾削、钻孔、扩孔、铰孔、攻丝等基本技能操作。而且好多钳工的实训时间仅仅1个月左右,就要求相关职能部门来组织技能鉴定,而且基本上钳工中级工的鉴定操作题都是两件锉配,虽说都是从题库中抽的题目,但是通过率都是惊人的高。本人在职业学校从教20年了,20年过去了,我发现好多学校的钳工实训教学依旧还是锯削、锉削、钻削的基本操作(好多学校现基本见不着錾削、研磨等操作)。纵观这么多年我们钳工实训教学,我发现我们的钳工教学改革依然没有太大的改观。
一、实训内容陈旧
我曾经在不同的学校担任过钳工教学任务,时间跨度也很大,但我发现不变的是钳工的实训场地、实训内容和技能考核的要求。十年前的钳工实训是以练习“凹凸T形配”、“方孔配”等配合件为主,十年后的钳工实训依旧还把这些当做实训的重点。教学的方式可能变化了,但内容变化不大。
如果我们深入到每个钳工实训场地,我们会发现大多数学生汗流浃背地在进行七八十年代的钳工实训操作——锯削、锉削。如果我们的学生问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很多实训教师都会说“‘锯削、锉削’是我们钳工最重要的一项基础操作技能,一个不会锯锉的钳工不是一个合格的钳工。”是的,锯削、锉削是基础,但是你不能大全部的时间都用来锯削、锉削吧?现代都什么年代了?21世纪了!机械化程度那么高,我们辛辛苦苦锉配了一天,结果质量远远没有铣床、线切割几分钟做出的质量好;我们辛辛苦苦刃磨了半天钻头,结果没有钻头刃磨机刃磨几分钟效果好。所以我们的钳工实训内容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二、教师的思想滞后
很多关于钳工改革的文章都说,“为了提高实训效果,要带学生参观校实训工场和专业机械厂”。我不知道,走马观花的参观究竟能让学生看到什么?如果再加上组织不好,学生个人约束性不高,可能起到的就是相反的作用。
此外,还有好多学校都在发动专业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的编制,并在实训过程中进行项目教学法。确实我们看见一批优秀的案例,但大多数的教师仅仅就是把钳工的实训分成:基础知识项目、锯削基础技能项目、锉削基础技能项目、凸凹配项目、方孔配项目等子项目,或者经过钳工实训最终完成一整套配合件。再深入了解,基本没有几名教师能最终按照要求去做。我们的教师的教学思想严重滞后于我们的课程改革步伐。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教学改革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钳工实训质量的提高,不能仅依靠于个别先进的范例,而要依靠于我们全体实训教师的共同努力。
三、学校的重视不足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职业学校要求越来越高,以前“酒香不怕巷子深”已不适应学校的快速发展了。一个学校没有名气,没有好的教学设施,没有好的师资队伍,那她的发展就岌岌可危了。所以,很多学校都努力扩大学校的名气,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四星级”学校的验收、省重点技师学院的验收、省示范专业的验收等等都要努力地争取。无论什么验收,都要求学校的实训设备一定要满足学生的实训要求,于是每个学校都在大量添置各种实训、实训设备,特别在数控机床、电子设备、汽修设备等方面不遗余力地增加。而在钳工设备方面,我们每个学校究竟投入多少?对钳工的发展重视多少?我们都看在眼里。
只要学校的台虎钳够用、量具够用、钻床够用那就行了;只要我们的学生有能完成锉配的设备就可以了。我们的钳工永远需要的只是一把锉、一把锯和一个台虎钳吗?不!这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钳工的设备,我们需要的远远不止这么多。
四、职能部门重视不足
以前的钳工技能大赛操作题基本上都是锉配。我们教学中常常举例“某某学校的参数选手在钳工技能大赛中,动作都是整齐划一的,连什么时候放锯拿锉都是同一时间,这样怎能不取得好的成绩。”于是我们要求学生学生动作到位、速度统一,这样加工效果也好,领导看了也高兴。
上级职能部门视察检查的时候,看见学生动作标准、服装统一,就说明这个学校的钳工教学质量很好,值得表扬。但现在的钳工竞赛早已增加装配钳工、维修钳工的比赛。很多学校也在这方面加以了重视,但也仅仅是选拔一部分选手去参加训练、比赛,大多数的学生的实训内容并没有得到变化。
五、课程改革力度不足
现在好多的钳工实训教学的改革都是把以前划线、锯割、锉削、錾削、钻孔、扩孔、铰孔、攻丝等内容融合在几个工件的加工中,列出几个项目,分组完成。学校加大资金的投入,教师再编写几本校本教材,所谓的课改就完成了。但我认为这些远远不够,课改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能针对企业需求,改进课程教学模式,培养出适应现代企业的技术人才。所以,课改的一个有效措施就是校企合作共同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