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中医医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膝骨性关节炎是以膝关节软骨的退行性改变为主要病理特征,在这个基础上出现继发性的骨质增生,临床表现为疼痛、肿胀、功能障碍,最终导致关节畸形甚至功能丧失的一种疾病。在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约有一半人患有膝骨性关节炎,发病率明显增高,中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已经成为我国日益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那么什么是软骨呢?很多人不清楚,举个例子,我们在吃猪的骨头的时候,发现猪骨的表面有一层发亮的呈浅蓝色的东西就叫做软骨。人们在活动的时候,软骨的表面会进行摩擦,如果这层软骨出现了退化以后,软骨下面的骨质会暴露在外,人们在行走或活动的时候就会因为暴露的骨质摩擦而出现疼痛。如果关节周围的滑膜分泌的液体少了,则关节磨损加重,局部可产生炎症因子导致积液积聚在关节腔内,则可出现关节肿胀。如果不加以及时的干预和治疗,关节就会逐渐变形,出现明显的行动障碍。在临床检查中我们会发现有些病人的关节周围出现很多骨刺,这是一种代偿,当关节的稳定性下降,就会长出骨刺,让关节的接触面增加而使关节变得更稳定,但与此同时也加重了患者关节的疼痛。
虽然现在医学认为膝骨性关节炎的致病原因并不清晰,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是肥胖的人,这类人群是最容易出现膝骨性关节炎的,特别是更年期以后的女性,若体重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关节负担会加重,而形成膝骨性关节炎。第二种是进行剧烈运动较多,比如爬山、爬楼梯等,且不注意关节防护的人群,会导致膝关节有个长时间强度较大的磨损。这两类人群使关节出现退变的几率变大,而更容易出现膝骨性关节炎。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要注意关节的保暖,因为关节受凉以后,会导致关节周围的循环不畅,造成组织缺血,加重退变的发生,从而导致膝骨性关节炎的形成。
在《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膝痹病》中指出,针灸作为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非药物治疗中最常用的中医保守治疗方式,能够有效的缓解病人疼痛的症状, 显著改善病人的关节功能。针灸疗法众多, 具有易操作简便、成本低廉、安全有效等优点,现对目前针灸疗法防治膝骨性关节炎进行分析与探讨, 具体如下:
1 针刺法
1.1 单纯针刺的手法
单纯针刺方法是以局部和循经取穴相结合,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对该病的早中期治疗效果显著。取膝眼、血海、阳陵泉、梁丘、阴陵泉、足三里、鹤顶等腧穴以及局部阿是穴,或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规律,对足阳明、足少阳、足太阳经、足太阴循经取穴,疗效确切,可选取足太阴脾经郄穴血海穴,有生血聚血活血化瘀的作用,或选取足阳明胃经郄穴梁丘穴,有改善疼痛舒经络的作用,或取经外奇穴膝眼穴,有促进膝关节炎症因子代谢、延缓膝关节病变的作用,再结合关节周围的屈伸肌群的锻炼,从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1.2 特殊针刺手法
中医学讲究,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但治疗方法各有不同。主要以调理气血、疏经通络,而治疗气滞血瘀等所致的疼痛,特殊的针刺方法可以行气养血,起到止痛的功效。以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为主穴, 并辨证配穴, 来缓解病人膝关节疼痛。并针刺关节局部的筋膜使患肢筋膜得到松解,以改善患肢的僵硬。采用平衡针法取膝痛穴,来增强关节稳定性, 改善患者的症状。同时调理脏腑、增强气血流动,可取梁丘、阳陵泉、膝阳关、血海等关节局部穴位进行针刺,待针下得气后,即通过三刺一举的手法, 将毫针沿穴位四周缓缓探入,然后逐渐反复地向不同的方向深入,可减轻因经络瘀阻导致的疼痛,可保护关节软骨。
1.3 电针
电针是结合传统针灸和电刺激,通过针灸针将电流传导到腧穴上,而改善病人的功能性障碍及疼痛症状。治疗效果优于药物治疗且具有一定的抗炎效果。
1.4 火针
火针治疗属于中医针灸疗法的一种,是针刺与灸热共同刺激腧穴的一种方法。通过火针传导的热量迅速沿腧穴周围扩散,具有消除瘀血、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疼痛组织钙化的优点。可取患侧犊鼻、内膝眼、足三里等穴位,具有通经、活络、止痛的作用,从而快速减轻病人关节局部水肿的症状。
2 灸法
灸法有悬灸、隔物灸、温针灸、热敏灸。其中悬灸由于操作简单,是病人最易于接受的灸法。灸法可激发人体的阳气,在治疗阳虚寒凝导致的膝骨性关节炎时优势明显,灸法在临床上使用广泛,但严格要求医生及病人把握好艾灸时间和灸距,理想的艾灸时间为45分钟为宜,其温补肾阳、散寒止痛、舒筋通络的疗效显著,可明显缓解病人关节的疼痛及肿胀,从而改善病人关节的活动范围,提高生活质量。
3 讨论
膝骨性关节炎在中医理论中属于“膝痹病”的范畴,症状是以疼痛为主,中老年人多见。该病主要是由于病人风寒湿邪、肝肾不足所导致, 治疗也以缓解病人关节疼痛, 恢复功能为主。针灸疗法能够扶正祛邪、补益肝肾、益气养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在缓解疼痛方面能够得到非常满意的疗效。对于针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还应进行长远的跟踪研究,以获得更多的数据支持,从而对探究一套科学有效的针灸治疗标准提供与时俱进的有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