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多品”视阈下高校体育竞赛发展困境与优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06
/ 3

“一校多品”视阈下高校体育竞赛发展困境与优化研究

薛洋

江西理工大学

江西省赣州市

341000

基金资助: 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项目:《“一校多品”建设背景下江西高校体育竞赛开展路径与成效影响研究》(编号:21QN025)

摘要:高校作为国家高等人才培育摇篮,在国家人才队伍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是年轻人体育锻炼和健康意识养成的关键阶段,体育竞赛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实践形式。基于新时代发展需求,各大高校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总结自身体育训练尤其是体育竞赛中存在的困境,在解决体育竞技的实际困境过程中,提出优化手段和措施,确保高校体育竞赛稳定和谐发展。

关键词:一校多品;高校体育竞赛发展困境;优化措施

引言:“一校多品”是对“一校一品”概念的延续和发展。为了能够透析当前形势下我国高校体育竞赛发展的困境,我们需要对他的概念进行简单解析。在概念的基础上,我们能够得知,“一校多品”对我国高校提高体育竞赛水平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将“一校多品”的理念和实践相结合,我们需要梳理我国高校体育竞赛发展的困境,在解决这些困境中,优化我国高校体育竞技,推动高校体育竞赛实力的进一步提高。

一、“一校多品”概念

“一校多品”是对“一校一品”的继承和发展,我国学者在一校多品的概念界定上有以下几方面。。(一)谭吟月主张,“一校一品”指的是学校根据本校校园文化、学生实际情况、校园环境等,选择一些门槛相对低、学生参与度比较不错、符合时下发展潮流的特色体育运动类型并开展一系列的文化活动。(二)武云飞主张,“一校一品”是一所高校根植于院校所在地域的传统文化特色,根植学校内涵,匹配学校各方面硬件和软件,构建学校具有鲜明特色的自我品牌。(三)郭东风主张,“一校多品”指的是硬件和软件比较完备的高校在一项主打标志体育项目之上,推行多元化体育项目教学实践,为本校学生创造更多项目备选,拓展发展空间,确保体育教学实践健康平衡发展。(四)朱勤华主张,“一校多品”以“一校一品”为基础,目标指向培养学生多方面体育才能,开发学生参与体育竞赛项目的热情和兴趣,推动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因此“一校一品”指的是从高校和学生共同成长的角度出发,以高校不同校内文化为指导,增强学生身心发育和学校内外部环境等因素,重点打造出的符合本校特色的体育项目;从而鼓励学校从树立一种体育项目品牌逐步过渡到树立多项体育项目品牌,给学生创设更多发展空间,提供更多体育项目选择,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均衡进步。

二、“一校多品”实施的必要性分析

从“一校一品”到“一校多品”,国家鼓励高校根据自身特点,创建多种优势体育项目品牌,说明国家对高校体育事业高度重视,推进改革的决心从未动摇。无论是“一校一品”还是“一校多品”,初衷都是为了提高高校青年体质,为学生掌握固定运动技能铺垫基础。经过多年践行,高校青年的健康状态呈现比较好的状态,没有完全契合预期的目标。但是“一校多品”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一)从高校运营角度来看,“一校多品”是符合时代形势,促进高校体育健康发展的关键性举措,也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实践模式的重要探索。“一校多品”的概念对学校运营团队有比较高的要求,要求学校运营团队实事求是,在实际的硬件和软件环境下,结合学生体育兴趣,在高校中构建自身特色的办学和教学格局。“一校多品”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一定的周期,在“一校多品”的视域中,高校运营团队需要综合评估本校以及周边可利用的体育资源,不断推进教育创新,积极开展丰富的体育运动项目。(二)从学生发展角度来看,“一校多品”打破学生课外活动的单一性,丰富体育项目类型,多元化选择和严谨组织纪律设计大大激发学生体育兴趣。在高校阶段帮助学生形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为终生体育意识的形成夯实意识和技术基础。在“一校多品”构建过程中,高校体育氛围逐步走向健康规范,在良好的体育氛围中,高校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参与度也能得到快速提升。“一校多品”的理念推动学校完善体育项目竞赛制度,在严谨规范的规则下,培养学生的体育竞赛精神。

三、“一校多品”视阈下高校体育竞赛发展困境与优化

(一)目标定位不清晰

在我国高校体育竞赛项目中践行“一校多品”,主要是推进高校最大限度地利用自身所拥有的天然和后天体育资源优势,在保障学生文化知识水平的前提下,大力拓展高校学生的体育水平,提高高校学生文化知识内涵的同时,为我国发掘更多高水平种子选手。当前我国高校竞赛体育实施的目标对标为两个层次的内容,首先是,高校学生选手可以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和国内外的重要体育竞赛项目。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实验院校的学生可以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中比较关键的体育竞赛项目,但是水平还没能达到国内外重要体育竞赛项目,整体水平稍微有些欠缺。其次是,高校运动选手在连续参加重大体育竞赛项目的过程中,能够为国家竞赛体育事业的稳定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局限于高校学生竞赛水平,比较少的试点院校可以完成第二层次目标。不过,尽管当下不少试点高校难以完成既定的目标与任务,但在各个高校内部,其竞赛体育水平的发展卓有成效,因为我们可以看到,有不少试点院校的学生积极参与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竞赛项目,在高校层面中具备比较大的影响力,借助这些积极示范,高校体育文化事业建设得到有效推进,从长远看来,是强有力的一步。当下,我国高校体育竞赛局面的形成过程中,优秀水平运动队的发展还处于比较基础的阶段,尽管在一些高校中,因为拥有具有一定优势的传统体育项目,所以其优秀水平运动成员具有比较优秀的竞赛水平,然而,还是有不少高校运动队成员的实际运动水准并不符合实际意义上的“高水平”,这主要是由高校远动员自身不同方面问题、运动队的不正风气、高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以及高校招生制度等一系列缘由造成的。因此,从宏观上看,我国高校运动队成员的实际水平依然与教育部的要求不符合。

从高校竞赛体育本身价值来看,不仅可以提高高校体育训练和竞赛水平,提升高校学生在体育竞赛项目的参与度,为高校争光,同时能够调动高校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和积极性,有利于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协调高校学生身心发展。“一校多品”指导下的高校竞赛体育目标也是能够培养更多可以参加高水准体育竞赛的高校学生,鼓励学生参加这些竞赛项目,发展自我的同时,扩大学校知名度。但是,不少高校着重促进本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将很多精力集中在高校内部,高校运动队伍本拘泥在高强度的体育训练和比赛日程中,大量参加体育竞赛,逐步和高校内部的体育教学活动疏远,更不能参加校内各项体育活动。短暂看来,这种疏离不会产生太消极的影响,但是从长远来看,这些高校学生和校园文化的渐行渐远,会导致这些学生看轻体育文化内涵的培养,最终影响高校体育项目参与学生的未来发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高校需要合理安排高校学生的校内生活和校外比赛时间,为高校学生参与校内文化课学习预留足够时间,也为备战校外各大体育赛事预留足够时间。高校需要理解“一校多品”的体育竞赛发展,不是让高校学生围绕体育竞赛展开大学生活,而是要在确保高校学生校内正常学习和生活的前提下,安排高校学生参与相应的体育赛事,平稳发展。

(二)体育竞赛项目设置失衡

从1987年开始,教育部着手在我国高校学生中招收和选拔体育竞赛水平优秀的大学生运动员,经过30多年的沉淀,已经取得丰硕成果。纵观我国高校竞赛体育项目设置,普遍存在设置失衡的问题。很多高校在校内体育竞赛项目设置上,依然偏向于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球类运动以及田径,武术等常规传统项目,这些常规传统项目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也偏向大众化。高校在校内设施和裁判资源等方面已经经历了很多年的积累,有比较好的实践条件,所以,不需要在已有的基础上,投入更多的资金。相对而言,针对有发展潜力的其他体育竞赛类项目,高校需要重新投入资金支持,导致这些优势项目迟迟得不到重视,更无法得到推进和落实。因此,全国各大高校之间,在体育竞赛项目设置上,普遍存在重复的问题,另外高校也存在盲目扩招的问题,导致高校运动员生源质量参差不齐,从根源上严重影响了高校竞赛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高校项目设置单一,规模偏小,对项目规则设置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针对这种情况,高校运营团队应该加大对国际体育竞赛项目的研究和探讨,本着教育改革的决心,在高校内部专门设置团队引进其他优势项目的教育设备和教育资源,为其他竞赛项目落地提供资金支持,推动这些优势项目走进高校体育竞赛的生态闭环中,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格局的高水平青年运动员。

(三)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当下国家高校体育竞赛人才培养模式呈现不健全即很单一的状况,大体分类为以下几种模式。(一)高校从自身情况出发,独立培养高校学生的体育竞赛技能。该模式导致高校在竞赛项目设置上,为了扬长避短而导致避重就轻,由于不愿意突破自身局限,依赖已有的教育资源开展人才培养,导致不少高校在竞赛体育项目设置上,高度重叠。在现有的教练水平和硬件设备环境下,很多高校培养出来的运动员水平远远低于预期水平,言过其实。(二)在役优秀水平的国家运动员挂靠高校模式。很多高校为了提高学校知名度,会招收一些在役的高水平运动员,但是由于这部分学生是挂名状态,并不在各大高校的实际管理体制之中,所以其实根本而言,各大高校的体育竞赛水平并没有得到切实提升。(三)高校和企业合作模式。企业和高校合作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学校引进优势项目提供必要的资金和设备支持,然而,目前企业对运动员水平有很高的要求,所以不少企业转向对专业运动团队或者是专业运动俱乐部投资。目前以上几种模式在高校中以独立形式存在,很少互相交融,为了培养更多体育合格的体育竞赛选手,高校运营团队可以融合几种人才培养模式,利用不同模式的优势,发挥不同模式的优势,让这些模式的优势为高校优秀体育竞赛的人才培养服务。

四、教练队伍水平亟待提高

在体育竞赛水平的培养过程中,教练队伍的水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位优秀的教练,具备识才,练才和助才的全面能力,无论是运动员选拔环节,还是运动员训练比赛环节,甚至是运动员职业生涯的规划,都和自己的教练息息相关。当下我国高校教练队伍成员主要来源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高校体育教师在课程教授之外,承担高校学生项目教练员;第二是高校采用外聘的方式,为高校学生配备项目专业教练队伍。相比较而言,前者居多。但是这两种来源搭建的教练队伍,各自有各自的缺点。(一)高校体育教师兼职的项目教练员,和专业训练脱离太久,也没有竞赛状态,缺乏实战经验,在日常高校教学之外,这些体育教师还需要承担项目训练的工作,对他们来说,工作量很容易超负荷,无论是教学经验还是专业训练,高校的体育教师和专业项目教练还是存在一定差距。(二)高校通过外聘方式为高校学生配备的项目教练,存在管理,学生责任划分和经费支持等延伸出来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高校运营团队在外聘之前做好安排,但是通常,这些矛盾时常伴随在高校体育竞赛体系搭建过程。针对这两种来源,高校在配备项目教练队伍的时候,可以在高校内部竞聘上岗,将高校体育教师提拔为专业教练员,同时鼓励高校体育教师参加实战,提高自身的运动水平,保持竞赛状态,另外也要给予高校体育教师一定的补贴,保障高校体育教师参与校外实战。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一校多品”理念下,教育部积极倡导各大高校发展自身优势体育项目,打造属于自身的运动“厂牌”,为国家贡献更多高素质的运动人才。但是在构建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目前高校体育竞赛本身存在诸多问题。高校需要从内部着手,树立正确的培养目标,不仅关注高校运动员体育技能,也要关注高校运动员文化水平,在正确目标导向下,积极采用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掘内在体育教师的人力资源优势,为高校体育竞赛水平的提高打造更加专业的教练队伍。

参考文献:

[1]康思思. 基于校级竞赛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20.

[2]樊红岩,齐卫平,王萌.高校大学生运动员参加体育竞赛风险分析及对策[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1,29(01):1+6.

[3]雷建辉,陈利利.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建设探析[J].职业,2020(36):97-98.

[4]陈秋寰.学校体育“一校一品”工程实现路径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8.

[5]邓洁恩.广州市初级中学校园篮球开展现状及优化研究[D].广州体育学院,2017.

[6]顾丹东.湖南中学篮球运动队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J]. 中国学校体育, 1990(2):34-36.

[7]郭乐静.基于特色学校建设的校本课程开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35):41-42.

[8]国家体育总局考察组.西班牙体育管理体制情况考察报告[J].体育文化导刊, 2003(12):15-18.

[9]郭宝科,陈宝,张涛.我国大学体育政策演变特征研究[J].体育科技,2018,39(04):154-155.

[10]郭斌.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修课程过程性评价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05):1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