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强度开发下滨水公共空间设计——以佛山禅西片区一河两岸城市设计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03
/ 2

高强度开发下滨水公共空间设计——以佛山禅西片区一河两岸城市设计为例

罗雯

同济大学 上海 200092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的飞速发展,城市发展强度在不断增加。高密度开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财政收入、土地利用以及城市化人口等问题,但也带来了诸多交通拥堵、文脉断裂、人性化尺度缺失、热岛效应等问题,那么需要解决高强度开发带来的弊端。本文基于佛山禅西片区一河两岸城市设计进行探索,强调对历史文脉、滨水系统等城市重要文化和生态景观资源的利用,是缓解高强度城市开发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滨水设计、公共空间、高强度开发、活力水岸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的飞速发展,城市发展强度在不断增加。然而,高密度开发在解决了增加财政收入、引导产业发展、集约土地利用、容纳城市化人口等议题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交通拥堵、文脉断裂、人性化尺度缺失、热岛效应等问题。如何充分利用现有自然生态要素引导开发建设,缓解高强度开发带来的弊病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佛山禅西片区一河两岸城市设计为例,对这一议题进行简单探索。

二、项目背景概况

项目位于佛山禅城区西侧,东至工贸大道、南至季华路、北至东平河与佛山水道交汇处,西达佛一环高速,总用地7.60平方公里。基地内景观资源十分丰富,湖涌纵横村落棋布,东平河、王借岗火山遗址公园、绿岛湖等城市级景观生态资源皆位于基地之内,基地现状主要为村镇用地、工业用地及绿地等。

近年来,佛山主推中心城区“一老三新”四板块,本项目基地属于其中的“一新”。在这一发展格局下,作为主要的跨东平河发展板块,基地的“融河”、“衔接”、“提升”作用日益凸显。本次设计在城市总规和控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即重要的城市综合服务职能,奠定后续的设计以及开发建设的方向。

三、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

项目基地在历史上较长时间内都是水网纵横、独具特色的岭南水乡,基地西侧的湖涌村至今都保留了岭南水乡特色的空间格局。基地东岸的王借岗火山遗址在改革开放前都是佛山的制高点与地标。然而,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与扩张,基地内的水网面积急剧缩减,取而代之的是填水造陆的城市工业用地和住宅用地。原有的水乡文脉消失不见,山水相成的王借岗也在城市建设的浪潮中逐渐失去其标志性地位。

目前,基地内已出让用地占了总建设用地的60%左右,已出让的住宅、村镇建设用地的容积率都3,商业用地容积率为4,整体开发密度较高。同时,为了支撑基地禅西片区综合服务中心的职能定位,上位控规对基地的开发强度设值较高,对开放空间及空间环境质量考虑不足。

四、基于水乡文脉的设计理念

61a9de561f484_html_2ac3892b5ac226f5.png 于项目背景及现状条件的分析梳理,综合《佛山市城市总体规划》与《禅西片区城市设计》中已经确定的结论。未来基地承载的主要职能为,城市主要的都市型产业中心及综合公共服务中心,岭南水乡城市风貌展示的重要节点,以企业总部、创新研发、商务办公、旅游休闲等功能为主题,打造具有岭南水乡和特色滨河风貌的禅西片区中心。

基于上述城市发展定位,以及面对重要的岭南水乡文脉与特色的延续和高密度城市化开发的矛盾时,设计提出文脉延续、以水为脉、活力新城的设计概念,试图以滨水空间要素和文脉为核心纽带,营造能够聚集人气的城市空间。

(1)水乡文脉的延续

湖涌村位于基地西侧,这类村庄沉淀了聚落和自然环境融洽关系,体现了浓郁岭南水乡特色风情。通过对湖涌村的分析研究其空间格局呈现出以下特点:纵横交错的水网形成大小不同的组团聚落;湖面与水网交汇的结合处形成了公共核心的村庄岛,是居民公共活动最为集中的地方;围绕中心湖面和水网展开岛状布局的聚落,其内部各组团由水陆交通网络紧密联系起来。

在当前发展中,随着城市路网和填湖造陆的推进,基地的湖涌特色和原有的“涌——岛”格局正在逐步消失,同时东平河由于河堤的遮挡,长期以来是作为基地东西连接的门槛和视觉景观的障碍物而存在。设计首先从现状资源出发,探究基地历史特色,理清文化脉络,提炼出发展过程中的独特要素,并赋予其新的涵义。“湖”作为开敞空间,承载很多公共活动,是重要的生态景观要素;“岗”作为整个区域的视觉焦点,有利于提升区域品质和特色;“岛”可以聚集大量人气,是城市各项功能运行的核心;“涌”则是各个功能组团相互联系并跨河发展的重要纽带。

(2)以水为脉的功能结构

从基地目前保留的水系入手,设计结合东平河一河两岸功能联系和绿岛湖周边功能联系的需要,提出了塑造“湖涌肌理带”,在功能、空间和景观上对东平河两岸、绿岛湖周边进行呼应。通过不同主题的滨水公共空间,将功能各异的空间组团串联。同时结合对文脉要素的提取和布局,营造一种有机生长的空间格局,统领四个岛状组团,衔接一河两岸,最终以一心、一带、三组团的“岛链未来城”结构作为设计目标。

“心”为基地中央的智慧岛组团,该组团是集成绿岛湖、东平河滨水空间特色,延续水乡文脉肌理塑造而成的中央智慧服务岛,作为统领整个禅西片区的形象标识,提升城市副中心产业能级的都心绿岛。“带”为一条完整的由岭南湖涌特殊肌理提炼出的空间序列组成的湖涌肌理带。这条生态纽带将基地划分为四个特色鲜明的城市组团,联系东平河两岸;同时湖涌肌理带通过轨交站点、水上巴士衔接区域和内部功能;最后作为开敞空间和公共活动的场所,有效缓解连续的高密度城市空间带来的诸多“城市病”,热岛效应、城市通风、雨水径流等问题都能通过湖涌肌理带得到有效解决,为东平河两岸高密度城市空间的健康有序发展奠定了基础。“三组团”根据上位规划和已出让功能生长而成,形成综合性的产业—生活组团即创意文化园组团、王借岗生态综合组团、季华路都市产业功能组团。同时,这些组团均运用了岭南水乡中岛的特色肌理,承载了主要的开发建设和经济产业活动。

(3)营造特色的活力水岸空间设计

设计提供多样化的滨水空间,意图让人们能够从不同角度体验岭南滨水风貌特色。同时,也为不同类型的滨水空间赋予了不同的功能内涵,使其能够更好的衔接周边组团功能。本次城市设计主要打造了东平河两岸结合不同用地功能塑造的滨水空间、湖涌肌理带的生态滨水空间、中央智慧岛的活力滨水空间。

东平河作为基地的主要滨水资源,因受河堤制约长期得不到有效的利用。为提高东平河的景观价值与活动空间,为周边的高密度城市开发提供充足的活动空间,我们提出活力西岸,生态东岸的主题。根据周边岛状组团的功能特征划分五个主题段:活力门户段、文化休闲段、湿地景观段、邻里生活段、自然生态段。活力门户段与中央智慧岛结合,提供漫步、休憩、交流、商业展示场所,与滨水建筑相互融合;文化休闲段运用主题文化雕塑将地方文化与景观相结合,寓情于景;湿地景观段结合王借岗古火山遗址因地制宜打造生态湿地休闲公园;邻里生活段依托社区相邻的滨水公园,提供轻松、休闲、舒适的景观感受;自然生态段以东平河串联多主体功能景观节点,形成有序互动的滨河开敞空间。每个主题段包括一般的活动空间和节点硬质空间,同时为了减少河堤对人们亲水活动的制约,设计从平面、断面等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论证与部门交流,提出结合各区的节点空间设置少量的跨堤通道,在不影响防洪的前提下促进滨河空间的利用。

61a9de561f484_html_bd359919f1f74130.png 涌肌理带兼具隔离高密度组团、雨水渗透疏导、生态湿地、开放空间和少量休闲服务功能。通过低密度的带状滨水公共空间,串联不同功能区,结合各个功能区的特质,塑造多段多主题的风貌景观,内部多样化的滨水空间和水体,为水上活动的展开和滨水活力的集聚提供了基础。整个湖涌肌理带分为两大部分,东河东岸的王借岗湿地公园和西岸的绿岛湖城市公园。

王借岗湿地公园部分以王借岗火山遗址为依托,在原有用地基础上,结合水系等自然条件,形成的生态湿地公园和东部入口门户。设计充分利用现状湖涌,形成大小串联的对径流水体进行处理的湿地净化系统。绿岛湖城市公园在可落实的基础上回归设计价值取向,延续湖涌肌理同时明确地块内各层次的交通联系方式,并且增加了东岸开场空间,能够有效提升土地价值与人气。为保证滨水的景观效果和环境质量,设计提出沿绿岛湖进行圈层式的高度限制方法:即在绿岛湖周边100m范围内形成中低强度滨水界面;在外围圈层设置中高强度控制区,保证整体开发量和景观生态的平衡。

五、结语

高强度城市开发带来的经济和成本效益有目共睹,但集约化开发带来的社会、环境问题同样不可忽略。我们认为滨水空间等城市重要景观生态资源的充分利用,是缓解高强度城市开发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对滨水空间的系统化设计,利用多种管控手段,可最大化实现社会、经济价值,以达到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延续地方文脉、凝聚城市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庄旭冠. 地域性设计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

  2. 张定青,党纤纤,张崇.基于水系生态廊道建构的城镇生态化发展策略——以西安都 市圈为例[J].城市规划,2013,37(04):32-36.

  3. 俞孔坚,刘向军,凌世红,边文光.城市设计彰显生态与人文精神——北京昌平新城商务中心区设计方案[J].城市规划,2010,34(07):87-91+96.

  4. 余建华、周翔,《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与特征》[J].重庆建筑,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