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优质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高压氧舱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03
/ 1

综合优质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高压氧舱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吕爱萍

山东国欣颐养集团新汶中心医院 , 山东 泰安, 271000


摘要:目的 分析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高压氧舱治疗中综合优质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取76例经高压氧舱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分为传统组(37例,传统护理)、观察组(39例,传统组+综合优质护理)。对比干预前后两组意识状态,并发症。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格拉斯昏迷评分量表(GCS)评分显著高于传统组(P<0.05),并发症出现率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结论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高压氧舱治疗中综合优质护理可改善患者意识状态,减少并发症。

关键词: 综合优质护理 重症颅脑损伤 高压氧舱

重症颅脑损伤为临床常见危重急症,患者长时间处于昏迷状态,面临着很高的认知功能障碍以及瘫痪风险 [1] 。当前临床处理中高压氧舱应用较广,即为将患者置于高气压环境中,并提供与环境等压的纯氧,改善脑组织缺氧,达到疾病治疗的目的。有效的护理配合是保证治疗顺利进行的关键。本研究将分析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高压氧舱治疗中综合优质护理的效果。现作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120年1月~2021年1月我院经高压氧舱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中抽取76例分为传统组、观察组。传统组37例,男女比例23:14,年龄19~63岁,平均(40.8±5.7)岁;观察组39例,男女比例24:15,年龄20~62岁,平均(40.6±6.0)岁。两组基线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

1.2 方法

传统组予用传统护理,按照医嘱与高压氧舱护理需要提供护理服务,加强心电监护以及气管插管护理。

观察组另予用综合优质护理。

进舱前护理。核对患者信息,指导病人如何调节耳压动作,针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心理疏导,解除恐惧心理;检查患者穿戴是否与要求相符;将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清除干净,使用吸痰器吸除口腔、气管中痰液,维持呼吸道畅通。

舱中护理。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呼吸等情况,若有不适,及时解决,对个别病人吸氧后出现面色苍白等不适,立即停止吸氧。嘱病人如有耳痛,不要紧张,适当减压,直到耳痛消失后,方可加压,减压时,嘱病人保暖,严谨屏气,防止肺气压伤。


1.3 研究指标

1.3.1 干预前后两组意识状态。

1.3.2 并发症。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用SPSS 25.0分析,计量资料用


61a9caf0a30ec_html_eac93b9179d65218.jpg 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用x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两组意识状态

干预前两组GCS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干预后均提高(P<0.05),观察组显著高于传统组(P<0.05)。见表1。

表1 对比干预前后两组意识状态



61a9caf0a30ec_html_dbedf652b2ef4f4b.jpg

2.2 并发症

观察组并发症出现率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并发症出现率[n(%)]


61a9caf0a30ec_html_b482eabd4e9f56e1.jpg


3 讨论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存在严重的原发损伤,基础代谢率上升,消耗能量增加,脑组织对氧气的需求量也随着增多,导致脑缺氧与脑水肿 [3] 。高压氧舱治疗可提高血氧含量,使氧的有效弥散距离扩大,改善脑组织供氧。改善微循环,促侧枝循环建立,改善局部缺血,供血供氧。能使血氧含量增加,促进神经水肿消退,保护神经细胞,快速纠正组织缺氧,但是其为封闭治疗,对操作规范性要求较高,且容易出现并发症,仅使用传统护理很难满足其护理需要。

本研究中,干预后观察组GCS评分高于传统组,表明综合优质护理可促进患者意识状态的改善;观察组并发症出现率低于传统组,提示该护理可减少并发症。在进舱前严格检查设备情况,妥善固定多种导管,舱中增加生命体征记录频率,保证治疗顺利进行;并发症预防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注重事前预防而非事后处理,减少并发症给患者造成的痛。与仅使用传统护理相比,增加综合优质护理可增强护理人员责任意识,丰富护理内容,促进护理质量的显著改善,与现代护理理念相契合。

综上,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高压氧舱治疗中综合优质护理可改善患者意识状态,减少并发症。

参考文献

[1]邵俊卿,陈小飞,李艺,等.高压氧治疗对颅脑损伤患者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7,25(09):136-137.

[2]江基尧,朱诚.现代颅脑损伤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4:76-78.

[3]王晓雪,史忠岚,陈明香,等.高压氧舱内特殊治疗患者的护理[J].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2018,25(1):4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