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性补液治疗急诊创伤性休克的临床价值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03
/ 2

限制性补液治疗急诊创伤性休克的临床价值研究

吴丽华

福建省南安市医院, 362300




【摘要】目的:探讨限制性补液治疗急诊创伤性休克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今本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创伤性休克患者共120例,按照补液方式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研究组6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补液方式,研究组予以限制性补液。对照组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20~57岁,平均年龄(35.62±6.14)岁;研究组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龄20~60岁,平均年龄(36.12±5.74)岁。对比两组患者补液前后静脉血氧饱和度、血乳酸、血小板、红细胞比容;比较两组患者创伤性休克纠正时间、生命体征恢复平稳时间及输液量;统计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结果经统计学分析处理,研究组各项结果均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限制性补液治疗急诊创伤性休克,改善临床指标显著,大大的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关键词】急诊创伤性休克、限制性补液、并发症、临床价值

急性创伤性休克是由重大创伤引起的,是急诊科室的常见症状,引发创伤性休克常见原因有交通事故、高处坠落、机械性损伤等,受到创伤后患者失血过多,可导致多脏器供血不足,意识模糊、呼吸急促等,进而出现休克。如治疗不及时,会导致患者多个脏器功能衰竭,严重威胁到患者生命安全。对休克患者采取补液治疗,增加有效循环血容量,保证重要器官的灌注,为进一步治疗提供基础,传统的补液方式,虽可挽救患者生命,但容易出现肺水肿等并发症,多数患者会死于晚期并发症。因此为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限制性补液概念近些年来被越来越认可[1-2]。本研究将限制性补液治疗方式运用到急诊创伤性休克中,来分析探讨其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6月至今本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创伤性休克患者共120例,按照补液方式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研究组6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补液方式,研究组予以限制性补液。对照组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20~57岁,平均年龄(35.62±6.14)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23例,高空坠落18例,打架斗殴10例,机械性损伤9例;研究组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龄20~60岁,平均年龄(36.12±5.74)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21例,高空坠落15例,打架斗殴13例,机械性损伤11例。两组患者符合创伤性休克的诊断标准,经沟通家属均知情并同意本次研究;排除合并原发性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及全身性疾病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1. 方法

1.2.1对照组予以常规补液方法,通过大量补液来维持患者血压、促进容量复苏。采取先快后慢、先晶体后胶体、见尿补钾的原则。

1.2.2研究组予以限制性补液的方法,首先选择距离创伤部位较远的静脉建立静脉通道,如下肢静脉针针对身体上半部分受伤的患者,上肢静脉针对身体下半部分受伤的患者。对于轻度、中度休克患者,建立2条静脉通道,1条通路用来补充平衡盐,液体体积控制在500~1000mL,另外1条通路补充高渗盐水。先晶体后胶体。如患者休克症状缓解,则将补液速度减慢并限制补液量;如症状没有缓解,患者持续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应做好输血的准备。对于重度休克患者,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路,适当增加补液量,平衡盐补充量1000~1500mL,晶体液和胶体液的补液量要大于1000mL,同时全血输入。


  1. 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补液前后静脉血氧饱和度、血乳酸、血小板、红细胞比容;比较两组患者创伤性休克纠正时间、生命体征恢复平稳时间及输液量;统计并发症发生率,包括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26.0统计软件对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数据以均数±标准差(61a9cab388427_html_c472903f4c1d5218.png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当P<0.05时,则各组之间有显著性的差异存在,具有可比性;而如果P>0.05,则说明各组间的差异不明显,不具有可比性。


4、结果

4.1对照组与研究组治疗后补液前后静脉血氧饱和度、血乳酸、血小板、红细胞比容对比,补液前对照组与研究组无明显差异(P>0.05);补液后,组内对比均有显著改善,组间对比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补液前见表1,补液后见表2。

表1 对照组与研究组补液前静脉血氧饱和度、血乳酸、血小板、红细胞比容比较(61a9cab388427_html_c472903f4c1d5218.png ±s)

组别

例数

静脉血氧饱和度%

血乳酸mmol/L

血小板*109/L

红细胞比容%

对照组

60

53.22±4.23

2.17±0.15

90.06±4.22

25.48±2.41

研究组

60

53.31±5.01

2.15±0.37

90.31±4.23

25.67±2.13

注:补液前两组比较,P>0.05。

表2 对照组与研究组补液后静脉血氧饱和度、血乳酸、血小板、红细胞比容比较(61a9cab388427_html_c472903f4c1d5218.png ±s)

组别

例数

静脉血氧饱和度%

血乳酸mmol/L

血小板*109/L

红细胞比容%

对照组

60

56.37±7.06

1.71±0.37

79.23±2.39

30.28±2.67

研究组

60

59.99±8.11

1.25±0.14

78.01±1.94

35.39±3.11

注:补液后两组间对比,P<0.05。

4.2对照组与研究组创伤性休克纠正时间、生命体征恢复平稳时间及输液量比较,研究组明显好于对照组,见表3。

表3 对照组与研究组补液后创伤性休克纠正时间、生命体征恢复平稳时间及输液量比较(61a9cab388427_html_c472903f4c1d5218.png ±s)

组别

例数

创伤性休克纠

正时间(d)

生命体征恢复平稳时间(d)

输液量(mL)

对照组

60

2.26±0.31

3.32±1.03

2789.57±310.08

研究组

60

1.21±0.49

2.03±1.14

1741.57±267.11

注:补液后两组对比,P<0.05。

4.3对照组与研究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情况比较,计算并发症总发生率,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见表4。

表4 对照组与研究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组别

例数

ARDS(例)

MODS(例)

总发生率(%)

对照组

60

4

6

16.67(10/60)

研究组

60

2

1

5.00(3/60)

注: P<0.05


5、讨论

创伤性休克由于患者失血过多,细胞损伤较重,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死亡率较高。常规补液方法,主要原则是快速大量的补充液体,改善心功能,降低颅内压,从而平稳患者生命体征,且补液量一般会超过失血量的一半[2],但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而限制性补液可以稳定机体内环境,减缓输液速度保证血液正常灌流。本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通过限制性补液,其静脉血氧饱和度、血乳酸、血小板、创伤性休克纠正时间及输液量等各项检测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统计ARDS、MODS的发生情况,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限制性补液治疗急诊创伤性休克,改善临床指标显著,大大的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在临床应用中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杨艳文.限制性补液在急诊创伤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医药论丛,2017,12(10):269- 269.

[2] 邓飞鹏,魏海标.急诊创伤性休克治疗中限制补液的应用 [J].吉林医学,2019,11(6):426-427.

[3] 陈嘉希.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 [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31(31): 114,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