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意识视角下的沂蒙精神形成及其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启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01
/ 2

群体意识视角下的沂蒙精神形成及其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启示

宋佳栋

中共临沂市委党校


一、沂蒙精神形成的背景

一是地理和历史因素造成沂蒙山区饱受战争之苦、人员构成复杂。二是文化的多元造就沂蒙山区个性鲜明、抱团发展的性格。三是农民的局限性在集体无意识的状态下使得沂蒙地区陷入内卷化。基于以上三种因素,贫苦的沂蒙人民不仅要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地主阶级剥削,还要面对土匪和自然灾害的袭扰,生活苦不堪言。在这个时期,谁能救人民于水火,谁能让人民吃饱饭,谁能为人民带来安定生活,谁就能够赢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二、从群体意识的角度看沂蒙精神形成

群体意识是指群体成员共同具有的信仰、价值观念和规范准则等,是共同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群体意识是群体实践的结果,是对群体共同的社会生活的反映。

(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是沂蒙精神的产生的源泉,唤醒了沂蒙人民的保卫自己利益的意识。沂蒙山区是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较早地区之一,作为党的一大代表的王尽美就出生在沂蒙山区,之后大批有志青年,如刘晓浦、刘一梦等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上世纪30年代初,在党的领导下中共地方党组织领导发动了沂水、苍山、龙须崮等几次较大的武装暴动,在群众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沂蒙精神产生的关键,党的领导坚定了沂蒙人民捍卫自己利益的决心。一是坚强的党组织是保卫人民利益的核心。1938年中共山东省委和大批干部进驻沂蒙山区。12月,扩建为中共山东分局。到1943年,在沂蒙山区,先后建立起鲁南、鲁中、滨海三个区党委和沂蒙、沂山、沂河、尼山、台枣、滨北、滨中、滨南等10余个地委,建立了沂水、蒙阴、费县、赣榆、日照等32个县委,以及300多个分区委和遍布基层的党支部,自上而下形成了坚强、严密的党组织网络。党员也从抗战初期的1300多人发展到6万余人,汇聚成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党的组织放手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行“三三制”,实行“精兵简政”,开展“减租减息”,组织“大生产运动”以及整党整风、学习运动等,有力地调动了根据地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大批具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干部通过宣传马列主义、宣传抗日让沂蒙山区老百姓具有抗击日寇保家卫国的政治觉悟,也就是群体意识的第二条否定或者抗拒另一群体的利益的思想和组织保证。二是党领导下人民军队是沂蒙精神产生的重要保证。首先,人民军队保卫人民的切身利益。随着115师的进驻,共产党领导组建和领导的兰陵国民抗敌义勇军、十字路抗日游击大队、沂水抗日游击第一中队等十几支人民抗日武装,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消灭、分化了伪军和土匪势力范围,保卫了人民利益,巩固了人民政权。其次,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表率作用。军队进驻的村,战士主动帮助群众挑水、扫地、干农活,办夜校、识字班学等。沂蒙人民把八路军当做共产党人的化身,对党有更感性的认识。共产党、八路军成为老百姓学习的榜样。参军拥前成为一种社会风气,间接的促进了群体意识的产生。

(三)优秀文化传统与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结合是沂蒙精神产生的基础,让沂蒙人民形成了坚定的革命信仰。沂蒙山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发祥地。24孝中有7孝是在临沂。璀璨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造就了沂蒙人民忠孝节义、自强不息的性格。荀子两次出任兰陵县令,荀子的思想吸收了古代无神论成果,批判了唯心主义天命论,是以唯物主义哲学观为基础的,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培育下,沂蒙人民与山东党政军一起战天斗地,坚定革命信仰,共同创造了的伟大沂蒙精神。

三、沂蒙精神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启示

(一)党的领导是乡村振兴的主心骨

中国共产党领导临沂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的伟大实践,成为临沂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今天各级党组织要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党心换民心,以党心聚民心。一是建章立制抓党建,凝聚谋发展的主心骨。二是抓住化解遗留问题还旧账,增强群众发展的信心。三是围绕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提升党组织的组织力。把社区党委下沉到社区里,增进党群关系。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带领群众致富。把党小组设在居民楼里,及时收集社情民意。

(二)建立党同群众的利益联结机制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

一切为了人民是党的性质和宗旨,也是沂蒙精神的逻辑起点。革命战争年代,“为人民”更多是生死相依;现在“为人民”更多的却是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时代在变,群众的需求也再变,但我们为人民的初心没有变,这既是对人民是真正英雄的政治认知,也有救民众于苦难的现实担当。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对如何加强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凝聚发展的合力,对党委政府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一是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二是为民便民,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三是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群众发展产业。

(三)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是激发乡村振兴内在动力的关键

革命战争年代,在根据地举办冬学识字班庄户学,既让群众学习文化,有让群众明白抗战的道理,在根据地形成较好抗战舆论氛围,所以,我们要加强教育阵地建设才能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一要加强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建设。二要抓村庄的文化建设。三要形成教学资源合力。

(四)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20世纪初,王尽美、刘晓浦、刘一梦等一批沂蒙山区的有志青年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走出大山,成为我们党的早期党员,学有所成返回家乡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储备了一批骨干人才。党的各级组织和武装深入群众,发展党员,发展出一批党员和群团组织,为打赢抗战奠定了人才基础。新时代我们要把培养人才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一要选出好的带头人,二要吸收更多优秀的年轻人加入党组织,三要留住基层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