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颠覆了马克思的价值源泉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29
/ 2

人工智能颠覆了马克思的价值源泉吗?

杨臣

江北区委党校

摘要:人工智能带来了生产方式的变革,尤其是随着智能化无人生产现象的出现,一些人对马克思的价值源泉理论产生了质疑,认为劳动并不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文章对马克思的价值源泉理论、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及其并未颠覆马克思价值源泉理论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得出人工智能本质仍是对劳动资料的创新,其本身并不能创造价值,无人生产现象的价值仍是由人工智能背后抽象的一般人类劳动所决定。

关键词:人工智能 价值源泉 人类劳动

一、马克思的价值源泉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明确指出商品的价值源泉是抽象的人类劳动。并指出:“把商品的使用价值置若无睹时,商品体就只留下一种性质了,那就是,它们都是劳动生产物。”[1]“一个使用价值或财货所以有价值,完全是因为有抽象的人类劳动对象化或物质化于其中。”[2]从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来源于抽象的人类劳动,人类劳动才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并不是由其它生产要素所决定。进一步马克思对商品包含的价值量如何测量进行了阐释,指出:“社会必要的劳动量,或生产一个使用价值社会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使用价值的价值量。”[3]因此,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并不是由供求等因素决定。

二、人工智能对马克思价值源泉理论的挑战

(一)无人生产现象的出现。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对生产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出现了大量的“无人工厂”“无人超市”等新型生产方式,对马克思的价值源泉理论形成了重要挑战,一些不认为劳动是创造价值唯一源泉的人,提出质疑:既然马克思认为商品价值来源于抽象的人类劳动,在这种“无人工厂”“无人超市”内甚至见不到一个活动的人,那么这种“无人工厂”“无人超市”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自然就不存在人类劳动,按照马克思的价值源泉理论诸如这种新兴生产方式生产的产品和服务就应该没有价值。因此,这种无人生产现象引起了学界对商品价值来源的争论,并不乏质疑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科学性的声音。

(二)要素价值论再度兴起。要素价值论由来已久,并不断演变和发展。如亚当·斯密虽承认劳动对价值的决定作用,但他认为这只适用于前资本主义社会,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价值由劳动、土地、资本等要素共同决定;萨伊认为价值是由效用决定的,而效用是由土地、劳动与资本三要素所决定;后来的学者如罗宾逊、马歇尔、凯恩斯、萨缪尔森等均反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4],并不断强调资本、技术等多元化生产要素的重要性。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和运用,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那么这种要素价值论便再度兴起,认为价值来源于劳动、资本、技术、管理以及自然资源等多种要素,并试图否定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三、人工智能并未颠覆马克思的价值源泉理论

(一)人工智能的本质仍是对劳动资料的创新。生产力的“三要素”包含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其中劳动资料是指生产经营产品和提供各种服务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东西,包括实体性劳动手段和非实体性劳动手段两个方面。实体性劳动手段包括除劳动对象以外所必需的其它一切物质条件,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工具,人工智能带来的是对劳动工具的颠覆性创新;非实体性劳动手段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非物质劳动手段,如科学技术、知识产权、特许经营权等等,人工智能本质仍是一种科学技术,本身就含有非实体性劳动手段的属性。因此,人工智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及第三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劳动手段的改变本质上都是对劳动资料的创新,只是人工智能是更加智能的劳动资料,但这并没改变人工智能属于劳动资料范畴的本质。

(二)无人生产现象不能脱离人类劳动。一方面无人生产现象背后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离不开人类劳动[5],自然界没有现成的人工智能技术,需要人类劳动尤其是复杂的人类劳动才能研究出人工智能,只是这种人类劳动往往带有隐蔽性,不像汽车、衣服等实体产品的劳动过程,大家能看得见、摸得着,人工智能工程师背后默默的劳动容易被忽视;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工具发挥作用离不开人类劳动,就算“无人工厂”“无人超市”的全程智能化无人生产现象也离不开人类的管理、计划等劳动付出,因为“无人工厂”“无人超市”不会无缘无故出现,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劳动是决定性因素,否则人工智能只能作为一种技术理论存在而已,无法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

(三)人工智能无法完全替代人类劳动。人工智能的出现,取代了部分人类劳动,尤其是代替简单、重复、枯燥、危险、耗时以及人类劳动完成困难或低效率的事情,这本身是一件好事,解放了人类的部分劳动,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人工智能无法完全代替人类劳动,通常人工智能对“经验”的依赖性很强,机器需要反复学习解决某一问题的已有经验,从这类历史经验中学习解决问题的办法,以便今后处理类似的问题,并且经验数据越多,学习的效果越好。这一点虽类似于人类,是其优点,但同时也是其缺点,人类不仅能从经验中学习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具有主观情感,能融会贯通,创造性极强,比如人类的灵感人工智能就没办法具备,人工智能难以摆脱不依赖于经验的质变,很难想像人一样从一个概念直接转到另一个概念,人工智能无法具有同人脑一样的智能

[6]。因此像这种人类特有的创造性劳动,人工智能始终没办法替代人类。

(四)人工智能产出价值衡量仍由人类劳动决定。人工智能本质应归属于劳动资料范畴,虽然它能同时影响生产力的三要素[7],但它作为劳动资料本身并不产生价值[8],产生价值的仍是劳动者,主要是人工智能背后的劳动者。“无人工厂”“无人超市”实体内看似无人,实则背后包含了大量的看不见的劳动者:一是人工智能背后的研发劳动者,这些劳动者多为智能型劳动者,其劳动往往比较复杂,创造的价值也更多;二是人工智能背后的管理劳动者,这些劳动者同样素质较高,对人工智能从生产、运用到产出产品以及交换等流程实施规划和管理,让人工智能能真正转化为生产力。从这里可以看出,人工智能背后的智能劳动发挥了价值创造的集合效应[9],人工智能生产仍然具备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要素,仍然符合马克思界定的生产力要素范畴,其生产的产品价值同样由劳动者抽象的社会必要劳动所决定,其价值量同样由人工智能背后的劳动者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并随着人工智能工具转化到产品中去,其产品价值本质仍然来源于人类劳动,并遵循价值规律。

总之,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人工智能的出现并未改变马克思的价值源泉理论。人工智能虽对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本质上仍是一种劳动资料,其本身并不能创造价值,价值仍是由人工智能背后的劳动者的一般社会劳动所决定。


(作者简介:杨臣( 1987—) ,男,土家族,湖北恩施人,经济学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2][3]卡尔·马克思.资本论(上)[M].译林出版社,2014:4;5;6.

[4]吴声功.劳动价值论与生产要素论的难题解述[J].学海,2002(03):22-29.

[5]农浴,赵容艳.人工智能时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再思考[J].生产力研究,2021(03):1-5.

[6]孙会.人类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吗?——模仿、理解与智能[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03):140-150.

[7]贾淑品.人工智能背景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再审视[J].广西社会科学,2021(06):1-7.

[8]曾鹏.人工智能视域下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科学性的再思考[J].山东工会论坛,2020,26(02):57-65.

[9]白永秀,刘盼.人工智能背景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J].经济学家,2020(06):1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