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中心医院 621000
摘要:目的探讨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0名对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治疗,分别给予一般恢复治疗和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训练恢复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训练治疗有效率为95.0%,显著优于常规单纯药物治疗有效率65.0%。结论使用TDFT-RIP-B2上臂式缺血预适应训练仪,对于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缺血性脑梗死;上臂式缺血预适应训练仪;神经功能
前言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重,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成为了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因素。目前临床上尚未出现明确的方法治疗脑血管疾病。根据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远程缺血预适应作为一项新的干预措施可以有效的缩小脑梗死的体积,对脑组织进行保护。但该方法在国内的使用情况不多见[1]。近年来,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在我国发病率呈现持续升高的趋势,对患者危害较大,甚至可导致死亡,因此其诊治需求持续升高。研究表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脑氧代谢及血供状态表现异常,因此改善患者脑氧代谢及血供状态是治疗的重点。本研究旨在探讨缺血预适应训练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神经功能和临床症状影响,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40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人。其中观察组患者年龄集中于48~65岁,平均年龄(55±2.34)岁,病程1~3年。对照组患者年龄集中于44~68岁,平均年龄(56±3.28)岁,病程2~4年。所有患者均出现脑血管高度狭窄或者闭塞,此外,所有患者均排除脑梗死急性期者,认知功能正常,无经精神疾病。经对比,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1.2.1常规治疗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主要为抗凝、改善循环及其他对症治疗,采用华法林、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钙等药物治疗[2]。
所有患者进行认知教育。避免患者出现情绪起伏较大的情况,缓解心理压力,抑制病情发作,进行缺血性脑梗死健康宣传教育。
所有患者给予生活方式教育。患者每天需要达到一定饮水量,饮食方面保持清淡,多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瓜果蔬菜,关注血脂、血压情况。
1.2.2TDFT-RIP-B2型号上臂式缺血预适应训练仪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在主治医师的指导下,应用TDFT-RIP-B2型号上臂式缺血预适应训练仪,使用血压计袖带为单侧的上肢上段进行加压,压强200mmHg,5min/次,每次间隔时间为5min,一组训练为5次,每天需要进行2组训练。训练以6个月为一个疗程,6个月后观察患者恢复情况[3]。
1.3评价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以及临床症状变化,以此做疗效对比。神经功能评分以神经功能卒中量表(NIHSS)为依据,治疗效果共分为三个等级,无效、有效和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为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为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为无效。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进行t检验,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疗效显著6例,有效13例治疗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患者疗效显著2例,有效11例,总有效率为6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评价[n(%)]
组别 | 例数 | 无效 | 有效 | 显著 | 总有效率 |
观察组 | 20 | 1(5.0) | 13(65.0) | 6(30.0) | 19(95.0) |
对照组 | 20 | 7(35.0) | 11(55.0) | 2(10.0) | 13(65.0) |
t | - | 2.452 | 1.032 | 2.589 | 3.726 |
P | - | 0.001 | 0.023 | 0.034 | 0.021 |
观察组治疗前NIHSS评分为(17.11±3.25)分,治疗后NIHSS评分为(11.29±2.98)分;对照组组治疗前NIHSS评分为(16.97±3.18)分,治疗后NIHSS评分为(14.78±2.14)分,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缺血预适应指的是通过对脑、心短暂的亚致死量缺血,增强脑或心脏对缺血性的耐受力。由于缺血预适应的作用点在靶器官,所以对于心脏和脑不适应。远程缺血预适应是指对一个器官的重复缺血或缺氧,提高局部组织器官对缺血或缺氧的耐受力,同时对其他远隔的靶器官或组织的缺血或血氧的耐受力也有所提高。远程缺血预适应作用点通常在非重要器官上进行,可以避免在适应过程中引起缺血的风险。随着人们对远程缺血预适应研究的深入,肢体远程缺血预适应的机制不断出现,使其在临床应用中展露头角[4]。目前治疗脑血管高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主要方法为通过外科手术进行血管重建,给予颅内外血管内介入以及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等。虽然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都存在着缺陷以及制约的因素,影响着治疗的效果。如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容易受到患者年龄、身体素质、手术耐受以及血管狭窄或者闭塞的部位等因素的制约;颅内外血管内介入制约的因素较少但是也存在着围手术期卒中以及术后再狭窄等缺陷。所以,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患者肢体缺血预适应训练[5]。这是一项无创、安全、简便的训练,主要是指在短时间内,通过血压计袖带进行反复压迫肢体,造成肢体反复短暂缺血。经过大量的试验以及实践证实,通过适量的肢体缺血预适应训练,可以使得肢体产生内源性的保护机制,提高远隔组织的缺血耐受性,避免重要器官出现严重的缺血性损伤。
综上所述,肢体缺血预适应训练对脑血管高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的短期效果十分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如娟,曹金强,杨金波,李思颉,周冀英.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脑保护作用[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2,9(07):337-341.
[2]鲁慧,王彬成,崔宁宁,张艳春,吕建平.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对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6,28(05):59-61+65.
[3]鲁慧.远程缺血预适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的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36):87+92.
[4]陈杰英.远端缺血后适应对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6,54(09):72-75.
[5]项洁.兔骨骼肌缺血预适应通过HIF-1α/SDF-1α/CXCR4途径保护心肌I/R[D].南京医科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