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南河镇小学
众所周知,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学习语文就是要形成与发展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讲明白一点,学习语文就是要“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是什么?何谓语文的本色,又何谓本色语文?
课改四年以来,成绩是有目共睹的,然而,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是值得人深思的。
第一, 虚。语言训练不落实、不到位,花花动作多,花拳绣腿多,花里胡哨多。内容庞杂,课件繁杂,这在公开课上更甚。教师不范读,不板书,淡化了教师的指导作用。虚,还表现在课堂上不抠词抠句,不纠正学生错误的语言,不辨析词意,不辨析字形。脱离文本的议论纷纷太多,自由诵读的琅琅书声太少。
第二,杂。由于语言文字训练不落实,语文活动没有很好地开展,因而另一种形式的“架空分析”有所抬头,即以牺牲工具性为代价的所谓张扬人文性,成了课堂上另一道风景。它所表现出来的现象是:语言文字太浅,思想内容太深。教师用大量时间去深究文本的思想内容,而削弱了对语言形式的把握。杂的表现之二是各种非语文现象、非语文活动占据了课堂。课堂上吹拉弹唱尽显其能,与语文本身没有多大的关系。
第三,偏。当前在某些地方出现了轻视“双基”的现象,尤其是轻视基础知识的传授。由于轻视知识,导致轻视讲解、讲授等这些基本的教学方法,把接受性学习和自主、合作、探究对立起来。偏,还反映在弱化教师职能,不敢严格要求学生,廉价表扬,普遍肯定。
面对这些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让我不得不追问自己:语文课究竟应该学些什么呢?我们究竟该怎样教学生呢?崔峦在全国第五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说:“要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教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简单就是以简驭繁,返朴归真,追求的是一种真、纯、实、活的教学境界.
在我看来,何为平淡” 平淡即平实淡雅,不加色彩,不加修饰,不刻意雕琢,不自作矫情,不故作姿态,不故弄玄虚,是原色、原汁、原味,是本色语文、本体语文、本真语文。平平淡淡教语文,方露语文本色。如司空图在《诗品》中所言“生气远出,妙造自然”。又如苏轼所言“无穷出清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可见平平淡淡教语文对教师的综合素养,尤其是对人文素养的要求更高了。在某种意义上说,平平淡淡更像一种心态、一种风格、一种修养、一种境界。
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先生这样认为:“学习语文无非八个字,‘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语文怎么学,我以为“简简单单”。听、说——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读、写——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世界,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再细化一下,即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应该体现“四得”:听得懂、说得清、读得透、写得好。
一、听得懂——乐于倾听,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 。
“听”主要是指学生的课堂倾听。一方面,既要倾听教师的课堂讲解,又要倾听同学的课堂发言;另一方面,既要听得到进,听清楚,听完整,又要听得懂,听出重点,听出实质。同样,乐于倾听,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这不仅是良好学习习惯的体现,更是语文学习的必须。课堂上,我们经常有这样的相同经历:老师台上讲,学生台下看,半听半不听;同学的发言刚刚开讲或者只是说了半截,边上的学生坐不住了,抢着举手,跃跃欲试;也有些学生既不打断别人的发言,却又听不进别人的发言;更多的听是听了,但不求甚解,只是过耳声响。
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适当安排听力的训练很有必要。如:生字词的听写,课文内容的听写,听记作文的训练等等。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的做法值得提倡,每每课始,薛老师总会读一两段与文章关联密切的语段,读完之后他必会提一到两个问题。不仅如此,薛老师的词语听写也“别具一格”,他坚持听写时只读一遍,且速度较快。这样学生的听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锻炼、提高。
二、说得清——敢于表达,表达有条理,注重语言美。
说是言语的表达,它不仅是语文实践运用能力的再现,而且借助说的实践可以熏陶情感,享受乐趣,形成价值观念。“敢于表达,表达有条有理”这既要求学生在言语交际的过程中大胆、自信、乐观,又要求学生在口头表达时做到认真、清楚、得当。
有人将“说”的训练归为这么几类,一曰朗读,要求以标准普通话、适当的语调、语速朗读诗文;二曰复述,复述一段文章或一个故事;三曰介绍,把所见的人、景、事、物清楚、流畅地说出来;四曰问答,可以是师问生答、生问师答,或学生彼此互相提问回答;五曰讨论,围绕一个话题或一个重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六曰演讲,在公开场合,面对听众,就某个问题或围绕一个中心发表意见、阐明道理、抒发情感;再有就是辩论了,对立的双方就一个有争议的问题针锋相对地发表意见,或论述或辨驳。
我非常赞成这样的提法。语文的学习不就是如此这般——把书读好,学会复述,尝试介绍,用心问答,积极讨论,生动演讲,敢于辩论。也正是在这样有意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想象力、概括力、鉴赏力等逐渐形成,并最终提升自我语文素养。
三、读得透——善于阅读,在阅读中体验情感,丰富积累。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手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时下,读,已经被越来越广泛地关注。这不仅仅因为读是学习语文的有益方法,更因为读是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四、写得好——勤于写作,倾述真情实感。
写是语文学习的根本落脚点与最终归宿。从本质上讲,它既是对听、说的积累内化,又是对阅读的吸收外化,它既有助于学生语言的丰富,活跃思维的发展,又有助于良好语感的形成,语文素养的提升。所以说语文学习中听、说、读基本的技能训练,最终要落实到“写”的层面。
写什么,怎么写,可以这样考虑。首先精选典型例文,详加分析,从标题、立意、结构、技巧等方面品其精妙,得其诀窍,模其形仿其神。然后能“动之以情”、“鼓之以劲”,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情感,激活学生思维,创设灵动活脱的课堂氛围,坚持写日记、周记或随笔,坚持写身边事,写父母,写亲朋,写好友,写对生活的感想,写对未来的憧憬。最后是“写之有趣”,写的内容应当有情趣,有理趣,写的方式方法应当有乐趣,有兴趣。
让我们的语文还原本色,返璞归真。让我们的孩子,快乐学习,幸福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