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课堂活力 关注生命成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23
/ 2

激发课堂活力 关注生命成长

朱琳

哈尔滨市阿城区第一中学 150300

语文,一门充满灵性的人文学科,最容易触及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情感心志,最能激发起学生对文化的理解与认知。课堂教学作为几十人共同参与的师生双边活动,是一潭汩汩作响的活水。如何让这潭活水焕发出潜力与生命活力,从而将它打造成师生生命的“诗意栖居地”,让我们的教学效果更出色呢,我做了如下尝试 :

(一)精心导入,激发学生探询的热情。

教材文本中每一篇篇优美的诗文都值得用心灵去解读,去品味,去体悟。教师领悟了,才能以此引导、启发学生,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深味人类文化的经典,夯实学生文化素养的大厦根基,使语文学习不只是懂得知识,更能进入一个充满诗意的、散发着文化馨香的意境。这样,我们就在具体的课堂上,创设容易引领学生感知的情境,让他们更好地感知文字以及文化的魅力。 比如在讲授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我这样导入:

有这样一个诗人,他向往宁静祥和的世外桃源;

有这样一位隐者,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躬耕;

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爱菊、种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

千年已过,我们依然可以品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灵魂的高洁。他就是-----陶渊明。

这样,以学生的认知为突破口,将陶渊明诗人、隐者、耕者的形象以排比的方式导入,使学生容易领会,乐于探求,进而引领学生在对诗歌文字的斟酌与品味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中文人的田园情结与仕宦情结的矛盾和统一,感受陶渊明为我们树立的君子固穷隐田园,豪华落尽见真淳的人格丰碑,从而让学生在他开拓的精神沃土中,学会继承与反思,懂得传承与担当。

再比如,蔡元培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这篇课文,离现在有些久远,文字有些半文半白,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文章的文化内涵以及作者的人格魅力呢?我思忖再三,决定引用宋人张载的话导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中国文人的普遍心声,更是中国知识分子难以割舍的家国情怀,那么,北大校长蔡元培是如何以自己的言行来体现这一切的呢? 请读课文《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学习犹如吃饭,没有食欲,再好的美食也难以下咽。为此,我们每次呈现文字盛宴之前,都精心设计导入,以充满生命活力的生命主体去温暖、激活、滋润学生,力争让每个学生都有品尝的热情,在我们的课堂上都有舒展的心灵,思考的大脑,然后,让感情融会感情,思想碰撞思想,进而让他们懂得欣赏崇高,学会感受美好, 从而在对文化的理解与承递中拥有更为丰美的人生。

(二)搭建平台,营造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

为了提高学生们的核心素养,引导他们更好地理解传承文化,着眼于学生的生命成长与终生发展,我们举办辩论会,研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我们拓展课前演讲的题材范围,让学生讲他们最喜欢的人、最喜欢的歌词等;我们鼓励他们在周记中抒发自己真实的感受,哪怕不崇高,不伟大,甚至有点不合主流。在各种活动中浸润、濡养、促进学生,让他们不再目空一切,妄自菲薄,自私狭隘,而不断地趋于温良宽厚,精神丰美。这个过程,我这个教育者一直在他们身边,不指责,不讽刺,不打击,而是作为他们成长的关怀者与引领者,唤醒,激励,提升。不是说成功的教育就是引领我们的学生逐渐发现自我并不断走向自我实现吗,这一次,我真的体会到了。

课前演讲,越来越为学生们所喜爱的一个课堂环节。我们要求学生自己选材组稿,自己筛选写稿,自己脱稿演讲。讲完后,同桌从表情、表达、内容等方面展开评价,力求客观、理性、中肯。最后,老师总结。第一轮,我们讲,我最喜欢的一个人。结果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大家充满热情。语文课,就这样与精彩不期而遇。

如学生讲张居正,讲他的改革,讲他的创新,也讲他的独断专行,刚愎自用,还讲他的表里不一,生活奢侈。引发大家思考:在生存的压力与生命的尊严之间,我们会作何选择。然后强调说:“只有当你们知道,张居正是个正常人,有正常的欲望,有自己的小算盘,有过犹豫与挣扎,有过贪婪和污点,你们才能知道,那个不顾一切、坚持改革、不忘初心的张居正,有多么伟大。”进而说自己读懂了张居正,读懂了他的情绪,他的选择:“他用他的人生告诉我们,理想和良知永远不会消失,不会因富贵儿逝去,不会因权力而凋亡。”这样的演讲如一粒石子投入湖中,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共鸣。余音袅袅,多日不绝。

演讲,使得大家对语文课多了一份期待,都盼望着属于自己的这一份别样的精彩。就这样,在我们搭建的这个平台中,我们学生的生命就有了不同寻常的意味,学生们在自我教育中,在与同伴互相激发中不断地走向了成长与成熟。

这样的教学环节,使学生们学会了与人类崇高的精神对话,学会了展示高尚与美好;这样的演讲,吸引了年轻纯净的心灵,他们引领着自己与同伴奔向更光明的前程;这样课堂,学生评价“让看似枯燥的高中语文鲜亮得如刚摘下的柠檬,晶莹的汁水让人清醒也滋润着心灵。”就这样,孩子们慢慢地爱上了语文;就这样,我们引领着他们逐步成为一个个精神明亮的人。

(三)讲评交流,在师生、生生碰撞中不断提升素养。

梁晓声说:“我们教的中文,是主张从良好情怀的心里发芽的中文”。 为此,我们在教学中更关注学生的生命本身,引领他们在更好地继承与弘扬我们优秀的文化的过程中,关注每一个个体的成长。在学完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人的诗词后,我设计了《XXX,我想对你说》这样一个环节。学生们在周记中畅所欲言,我手写我心,由对诗词的鉴赏领悟,渐渐走入了对诗人情怀以及人格的欣赏仰慕。在周记交流会上,学生们登台朗读自己的文字。

例如:黄州、惠州、儋州,因你由贫瘠蜕变成华美。你成全了那些那些蛮荒之地,也成全了戚殇的赤壁。一贬再贬,你始终是你,拣尽寒枝不肯栖的你,多情却被无情恼的你。你把谗言撕碎,你把炎凉蚀毁,你倚着零落的山河,用墨迹渲染着内心的徘徊,徘徊后的冲破,冲破后的洒脱,洒脱后的完美。

这样的交流讲评,让学生们非常兴奋。他们体会到自我被认同的幸福快乐,也激发了其他同伴的好胜心。这样的课堂,不再是老师一人的独角戏,反而每个学生都是主角,把主场还给了学生们,反而得以渗透给他们更深刻的道理。讲台即是舞台,他们以自己的方式驾驭了无数个深藏的波澜壮阔,舞出了一方明媚的净土。

不是说教育就是培育人的精神长相吗,那么教师的使命就是让学生逐步对自己的精神长相负责任吧。在与学生交流的每一个瞬间,我们及时拨亮学生们心中小小的火种,去掉那些可能沾染的各种污秽,我们努力培育着学生们身上的精神“种子”,让他们可以呼吸高山空气,可以感受大海气息,从而可以永远在人前扬眉吐气。

就这样,我们立足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注重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在品味语言的纯美滋味的过程中,逐渐让学生领略了语文的真正魅力。学生们学会了咬文嚼字,学会了审美鉴赏,学会了多角度思考,学会了对文化的反思与继承。我们的语文课就这样成为了师生共建的展示自我的舞台!我们的课堂就这样成为了师生精神交流的天堂!

萧伯纳曾说:“你问我前进的方向,我指向我们共同的远方”。语文就是这样一个清新明朗的指向,她指向了我们共同的更有意味的远方!她让我们关注教育过程,守望学生的成长,让他们都能有尊严、有个性,努力打造他们中国灵魂、世界眼光。她让我们以成长的意识给予学生生命发展的服务与帮助,给予他们走出校园后依然保留在生命中流淌在血液里的好习惯好性格,让他们在岁月的流变中一直拥有扬在脸上的自信,长在心底的善良,融进血液里的骨气,刻进生命里的坚强!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