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大学,哈尔滨, 150080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交流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变得越来越重要。很多高校的英语课程也越来越关注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本文结合模因论,阐述模因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如何应用在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中,探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新模式。
关键词:模因; 模因论;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研究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指出:“大学英语课程重要任务之一是进行跨文化教育。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学生学习和掌握英语这一交流工具除了学习、交流先进的科学技术或专业信息外,还要了解国外的社会与文化,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大学英语课程有助于培养和储备一大批具有世界眼光、国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人才。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因此,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缩短文化距离、正确认识中西方文化价值观是新时代外语教学的重要任务。那么,如何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呢?模因论给了我们当代大学外语教师很多启发和借鉴。
一、模因论的产生、定义和发展
模因论这一学说最早是在1976年由牛津大学动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The Self Gene)中提出,它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其核心概念是模因。在这本书中,道金斯根据gene(基因)创造了meme(模因)这个新词。Meme和gene 不同:基因是有遗传性的,而模因则是没有遗传性的,它是通过模仿而传播,有如病毒一样,是文化遗传和文化模仿的单位,是储存于大脑中的复制因子和信息单位。牛津英语大词典也收录了这个词,并定义为:An element of a culture that may be considered to be passed on by non-genetic means, esp. imitation. 此后,一门新的理论Memetics(模因论)出现了。该理论试图对文化的起源、文化的进化以及文化的传播进行新的视角阐释。它认为人具备模仿的能力,大量模因通过模仿这种方式进行传播,并且带有竞争性。在传播过程中,强势模因(强势的本族文化)因其具备的模因优势打败弱势模因(弱势的异族文化),从而逐渐促成整个人类社会的文化结构与心理框架。
从我国的现实来看,从文革的种种现象一直到现在社会上的广告和炒作无不说明模因(meme)的存在和影响。模因虽不是遗传的,但可以横向和纵向传播,其作用不容忽视。在道金斯提出模因概念后不久,当代著名的哲学家Daniel Dennet 也接受了这个思想,并反映在他的两本著作中:Consciousness Explained 和Darwin’s Dangerous Idea。Susan Blackmore 在她的The Meme Machine 里指出:模因(meme)改变了选择基因的环境;模因选择的结果决定了变化的方向。Richard Brodie、Aaron Lynch 也积极撰文阐明模因的含义和规律,并尝试建立文化进化的模因理论。我国语言届的学者也逐渐展开有关模因论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将模因论与翻译、语用、交际、教学等方面结合来进行分析。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途径
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和非本族语的人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走到一起分享感情、思想和信息时发生的交际。它包括国与国之间的、不同文化之间的、不同民族之间的以及不同社会团体之间的交往。跨文化交际意识是指学习者对与本族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异族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社会礼仪等有充分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以宽容的态度接受和适应,充分融入到所处的异族文化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一门语言不仅仅是学习语音、词汇、语法,而是学会一种交流沟通的方式,掌握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技巧与能力。
跨文化交际过程是一个传递、接收、接受或拒绝模因的过程。由于文化的差异,交际双方的思维方式、价值观、以及认知方式都不尽相同,因此常会出现认知偏差,无法实现双方传递的信息与理解力对等,最终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造成这种跨文化障碍出现的主要因素则是在使用者的认知系统中处于弱势的异族文化(弱势模因)与处于强势的本族文化(强势模因)之间不对等抗衡的结果。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人们往往习惯于或不自觉地用强势的本族文化去衡量、要求,甚至是批判相对弱势的异族文化,导致后者处于不利地位,从而影响了认知者对异族文化的正确认识和理解。模因论的提出让人们认识到语言习得的过程就是模因复制、传播的过程,学习者如果想成功地模仿和复制模因,首先就要了解模仿、复制的对象。Francis Heylighen把模因的成功复制生命周期分为四个阶段: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也应经历如下四个阶段:
(一)、同化阶段
同化是模因复制的前提,成功的模因必须能够感染宿主,以便进入宿主的记忆中。在跨文化交际的初始阶段,教师可以利用学习者对异族文化的兴趣唤起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此阶段应帮助学习者掌握目的语常用词汇、固定句式与表达方式并有效进行同化,从而引发学习者对不同文化的关注和思考。教师可以用“微课”、“视频”、“课件”等展示英文中一些常用的谚语、习语,比如a lucky dog, rain cats and dogs,as wise as an owl等让学生明白西方人和中国人对待猫、狗、猫头鹰这些动物截然不同的态度。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越来越多的国人饲养宠物,“狗”在汉语中渐渐从贬义词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单身狗”,“撒狗粮”等词汇已经成为日常用语并且不带任何贬义了。
(二)、记忆阶段
模因在学习者的大脑里停留时间越长,被表达和传播的可能性就越大。记忆保留时间的长短主要依赖模因的强弱程度,模因越强势,重复的频率越高,被保留的时间就越长。记忆背诵相关语言文化模因,把它们应用到日常对话或写作中不但可以提高语言的应用能力还可以加深跨文化能力的知识层面。
除了背诵,短文仿写也是一种很好掌握更多语言模因的方法。例如教师在课前给学生一篇以美国文化为背景的求职简历,以微课的形式讲解其中常用的词汇和句式结构等并上传到“学习通”自主学习平台,要求学生在课前熟读和背诵。在课堂上再要求学生改写成以本民族文化为背景的另一篇求职简历,通过比较原文和改过的文章了解中美两国在写作模式、思维方式上的文化差异。短文背景可以涉及饮食习惯、家庭生活、节假日活动、风俗传统、生活方式等。通过仿写练习可以强化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进而提高跨文化知识技能。
(三)、表达阶段
模因生命周期中的表达指的是在与他人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原宿主将模因从记忆模式中输出,使其成为被他人感知的语言形态的过程,体现了同化与记忆的结果,是学习者自身能力的展现。强势模因有三个特性——保真度、多产性与生命力。此阶段是提高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至关重要阶段。
课堂上,教师可以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汲取出来化为行为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非言语交际一章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非言语交际包括哪些内容,然后设置真实的生活场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仿或者对话,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非言语交际过程应采取的恰当的行为和态度,进而提高其非言语交际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对外国电影进行配音,让其体会原声电影和配音电影的差别在于原版电影中人物使用的语言与其身体动作是一致的而配音电影却做不到。
(四)、传播阶段
传播指模因借助一定的有形载体进行传播,这些所需的有形载体通常要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广泛的传播性才能防止信息的流失和变质。作为模因成功复制传播的最后阶段,既要推动模因生命周期上一个环节的完成,又要促使下一循环的重新开始,真正实现文化模因的循环和普及性。
学校可以组织开展多样的课外活动,例如邀请外籍专家、文化学者、历史学家等开设文化讲座;组织学生观看外文电影、撰写观影报告;举行外语竞赛;开展专题性外语实践、实习活动等。通过文化教学活动,使学生不仅获得了外国语言知识和技能,还能够提升自身的跨文化意识,学会运用外语知识进行跨文化交际,向世界讲好我们的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三、结语
世界是多元的,文化是多样的。每一种文化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模因复合体,其中包含了许多与其他文化模因相似或相异的模因因子。作为外语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模因论的四个阶段,通过大学生易于接受的文化模因因子感染大学生,让他们成为众多语言模因的新宿主,从而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的合格大学生,促进世界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教学与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2]严明 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
[3]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4]陈军军 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J].商业文化,2021(1):44-45
[5]毕重钰 新时期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科教导刊,2020(35): 164-165
[6]杨宝盈 模因论视角下跨文化交流与传播途径创新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6):50-54
[7]李春光 模因论视角下的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探析[J].教育探索,2014(1):68-69
[8]徐婧华 张晓光 王尚法 模因论视角下的跨文化交际研究[J].名作欣赏,2014(5):145-146
[9]何自然 李冬梅 模因论的一个评议性重估——Distin 《自私的模因》读后[J].外文研究,2013(3):7-12
[10]孙淼 语言模因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J].科技信息,2012(4):39-40
[11]邵萍 仲红实 模因论视角下的跨文化意识培养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2(6):160-162
[12]谭占海 模因视角下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新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0(5):136-137
[13]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
[14]Susan Blackmore The Meme Machin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15]Richard Dawkins The selfish Gen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6
基金项目
黑龙江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人文社会科学)“模因论视角下的跨文化交际研究” (QW201522)
黑龙江大学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新工科’专业国际交流能力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研究”(2019C10)
黑龙江大学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线上线下'混合式英语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2020C70)
作者简介
李娜(1976—)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大学应用外语学院讲师,现从事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大学英语教学等研究。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