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黑河学院音乐学院
摘要: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文明发展过程中流传下来的一种形式,其内核是民族的文化精神。黑龙江高校在进行音乐教学时的教学目的非常明确,即为国家培养具备较高音乐素养的人才,而高校的音乐类“非遗”特色课程应该坚持以美育人。但是,我们也需要注意到高校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以美育人过程中也存在着明显的瓶颈问题,这使此项工作的推进遇到了诸多阻力。本文以黑龙江高校音乐类“非遗”特色课程“以美育人”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瓶颈问题与对策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黑龙江高校;以美育人;瓶颈问题;教学策略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必须 在高校的教学中把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植根其中。随着十九大的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全面育人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指示,落实立德树人成为教师工作的根本任务。 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立德树人常常与德育紧密联系,但常常与学科教学割裂。 殊不知,学科育人、教学育人、课程育人应当是立德树人的根本环节和常态表现。作为高等人才培养的基地,高等院校应肩负起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责任。这是因为高等院校是为专业领域输送人才的重要堡垒和阵地。尤其是音乐师范院校是音乐人才教育培养的重要高校,在保护音乐类非遗中占有比较大的优势。高等师范院校应加强对文化传承方面的校园建设,营造浓厚的音乐类非遗保护氛围,大力推进音乐类非遗加入音乐主要必修课程,努力完善音乐类非遗课程的考核体系。这一系列措施在音乐类非遗保护工作中起到推进和弘扬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作用。
一、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传承中遇到瓶颈的原因分析
(一)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师资力量不足
在高等院校进行音乐类非遗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力量的呈现是文化发展传承的核心,所以师资力量的缺乏是音乐类非遗出现传承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之一。当下,许多教师并没有形成保护音乐类非遗的强烈意识,甚至对音乐类非遗的相关知识还不是很了解。部分高校简单地认为民间音乐的非遗保护可以通过请相关艺术家到校授课来实现,这其实并不是治本之策。
(二)缺少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
很多高校的传承教学中,由于专业师资的缺乏,音乐类非遗的教育受到了很大的阻力。很多教师在教授音乐类非遗时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背诵和记忆,对相应的实践不是很重视,也较少开展音乐类非遗的比赛、编曲比赛等。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非遗音乐有很多都带着浓厚的方言,很多音乐教师和学生对其中的方言其实并不理解,所以,在教学中也不能很精准地把握其中的含义,这势必降低学生参加实践表演的积极性,无法保障非遗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最为关键的是音乐类非遗教学内容并不能仅依靠理论教学,其是需要依靠实践才能掌握的一门知识。在此背景下,许多高校会在此风气的影响下重视理论、轻视实践,这与音乐类非遗的教学特点背道而驰。
(三)音乐类非遗资源纳入主干课程难
高校在进行音乐类非遗教学时,需要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对课程内容的重视程度。高校学生能否顺利地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其中重要一环在于该内容是否属于专业主干课程,如果不属于,学生不会有太多的兴趣进行深入学习,这就会造成音乐类非遗资源的传承困难重重。高校的音乐专业承担了为国家输送音乐人才的重要任务,可以说先天资源较为丰富,理论上将音乐类非遗课程加入其主干课程水到渠成。
二、黑龙江高校音乐类“非遗”特色课程“以美育人”的对策
(一)加强对音乐美育理念的认识
姚思源先生在 1989 年就提出了音乐审美教育应是学校音乐教育的核心,“我们所说的音乐作为美育手段促进德智体的发展,和音乐作为自身的美育价值而存在,就是要牢牢抓住音乐艺术是以音响作为素材,而构成音乐形象,通过听觉,诉诸人的感情世界的特殊形式的教育。这就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提出了通过艺术的美可以唤起人们的美感,达到陶冶情操,以美“育人”的目的。将音乐审美的“育人”功能,作为了音乐教育的总目标,这引起了学界广泛热烈的探讨。
(二)教师在音乐美育中担当的角色
美育的重要途径是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最直接的工具之一就是音乐。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实施者和主导者,教师教学的过程就是“教书育人”的过程,音乐教育的过程就是实施“美育”的过程。传统音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审美体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培育学生的民族存在感和民族自豪感,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达到陶冶学生道德情操的目的。通过音乐美育,以中国传统音乐为手段,达到音乐美育“以美育人”的目标,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音乐美学探讨的是音乐“美”的科学,音乐美育是以遵循教育规律,运用音乐的“美”来培养人的教育。在音乐美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不可回避地要谈到审美趣味的培养和审美能力的提高。此二者构成了音乐审美教育功能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也有学者将审美趣味理解为审美价值取向,无论是审美趣味还是审美价值取向,都是审美过程中方向性的导引。“如果仅仅承认审美价值取向,而看不到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以及相应的教育活动中,在矛盾统一体中起主导作用的正是审美价值取向这一方面,显然是不足的。”教育本身就是带有目的性的、功利性的教育,其功利目标就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
结论
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没有任何捷径可走,音乐美育也是如此。对人的培养培育,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需要我们有耐心和信心去完成。如今音乐类非遗愈来愈受到高等学校的重视。在这样的形势下,高等学校需要提升相应的师资,加强课程建设,构建发展体系,可以从地域特点、师资建设和实践活动三方面出发,提升音乐类非遗传承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传播并弘扬传统音乐文化。
参考文献
[1]赵木希.以美育人,以文化人——高校音乐鉴赏通识课教学模式研究[J].艺术评鉴,2019(05):79-80.
[2]方艳.“以美育人”的音乐教学实践谈[J].情感读本,2019(05):3.
[3]韩宏丽.以情感人 以美育人——聚焦核心素养,增强音乐教学育人功能[J].教育家,2018(22):63.
课题来源:黑龙江省教育厅科研业务费项目
课题名称:新时代美育背景下黑龙江省高校音乐类“非遗”特色课程“以美育人”的创新路径研究
课题编号:2020-KYYWF-0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