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儿科 陕西省 710038
摘要:目的:讨论消化不良儿童的临床护理方法和实际护理效果。方法:选择了2019年7月起直到2020年7月本院治疗的58名消化不良儿童为观察人员。将不同的护理方法护理下的患儿进行分组,一组对照组(29名患儿),一组观察组(29名患儿),两组均接受常规护理,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额外进行综合护理,比较两组儿童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 结果:观察组症状评估分数改善明显大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内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消化不良儿童患者接受综合护理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可有效改善儿童患者的临床表现,可以积极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消化不良;护理措施;护理效果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nursing methods and actual nursing effects of children with dyspepsia. Methods: 58 children with dyspepsia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19 to July 2020 were selected as observers. Children with different nursing methods were pided into control group, control group (29 children) and observation group (29 children). Both groups received routine care, but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based on routine care. Compare the clinical nursing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of children. Results: The symptom evaluation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0.05). The nursing service satisfaction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0.05). Conclusion: Comprehensive care for children with dyspepsia has a good clinical effect,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linical performance of children, and can be actively applied and promoted.
Keywords: dyspepsia; nursing measures; nursing effect
消化不良是儿科急诊最常见的一种疾病,临床症状包括腹胀、胃气胀、恶心和呕吐,该疾病的发生率仅次于呼吸道感染,将会对儿童的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对患者有效的护理,对患儿的病情进行控制十分重要。本研究选取在我院治疗的58例患儿,探讨消化不良患儿的临床护理措施及护理效果,以下为该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了2019年7月起直到2020年7月本院治疗的58名消化不良儿童为观察人员。将不同的护理方法护理下的患儿进行分组,一组对照组(29名患儿),男女比例为15比14,年纪范围在2岁到11岁之间,平均(7.4±2.1)岁,接受常规护理。一组观察组(29名患儿),男女比例为16比13,年纪范围在3岁到12岁之间,平均(7.2±1.9)岁,接受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额外进行综合护理,本次选入全部患儿皆诊断为消化不良,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比较差异不明显,可进行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如日常护理和用药指导护理。 观察组对儿童进行了护理干预,以下为具体内容:
1.2.1生活护理干预
护理人员为患儿创造一个舒适、安静的住院生活环境,保证病房的卫生和清洁,并定期进行消毒;确保患儿的衣服和身体皮肤干净,同时提供保暖措施以防止患儿感冒或加重病情;确保儿童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同时进行适当运动以提升患儿免疫力。
1.2.2饮食护理干预
护理人员应给患儿提供容易消化和温和的食物,如牛奶、粥和豆浆,以减少胃肠蠕动,促进胃功能的消化,并且并可以食用油腻和辛辣的食物。如果患儿呕吐严重,应禁食6小时,并同时喂食少量半流质食物,例如少量母乳或稀饭,伴随患儿状况的变化,还可以让患儿吃苹果,吃稀饭和其他促进消化的食物。
1.2.3心理护理
在进行治疗过程中,患儿通常会出现消极情绪,这将影响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护理人员需要与患儿及其家属进行更多的交流。消除患儿对疾病和其他心理问题的恐惧和焦虑,保证患儿能够积极地接受治疗,保持乐观积极的精神,并帮助患儿在治疗和护理工作方面能很好地合作,以提升治疗效果。
1.2.4出院前指导
在患儿出院之前,护理人员将指导孩子和家人出院,告知患儿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并饮食合理,且不暴饮暴食。母乳喂养的婴儿指示其家人更多地母乳喂养,当气候变化时,需要注意保暖措施,防止儿童感冒,同时需要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以提升患儿免疫力。
1.3疗效标准
观察和评估两组儿童在治疗前后的消化不良症状,并进行评分,调查患儿及其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消化不良的症状使用消化不良表评分为12分,分数越高,消化不良的症状越明显。满意度:自制问卷可以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 患者可以直接输入选项,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4.0统计数据软件进行分析,测量数据以均值±标准差()表示,测量数据的比较通过t检验完成,计数数据的比较通过chi-t检验进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护理前后消化不良症状评分对比
对照组护理前症状评估得分为10.91±1.12,护理后症状评估得分为5.25±0.95,观察组护理前症状评估得分为10.87±1.08,护理后症状评估得分为2.15±0.45,明显观察组内患儿接受护理后的症状分数改善明显,且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消化不良症状评分对比
组别 | 例数 | 护理前 | 护理后 |
对照组 | 29 | 10.91±1.12 | 5.25±0.95 |
观察组 | 29 | 10.87±1.08 | 2.15±0.45 |
t | | 0.1384 | 15.8811 |
p | | 0.8904 | 0.0000 |
2.2 两组患儿护理后护理满意度对比
对照组护理后护理满意度为百分之七十九点三一,观察组护理后护理满意度为百分之九十六点五五,明显观察组内患儿接受护理后的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患儿护理后护理满意度对比
组别 | 例数 | 非常满意 | 满意 | 不满意 | 总满意度 |
对照组 | 29 | 15 | 8 | 6 | 79.31% |
观察组 | 29 | 19 | 9 | 1 | 96.55% |
X2 | | | | | 14.0023 |
p | | | | | 0.0001 |
3讨论
消化不良是儿科急诊最常见的一种疾病,临床症状包括腹胀、胃气胀、恶心和呕吐,该疾病的发生率仅次于呼吸道感染,将会对儿童的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对患者有效的护理,对患儿的病情进行控制十分重要。
小儿消化不良更是消化功能障碍的综合性疾病,临床症状主要是腹泻,临床发病与病毒、细菌、饮食、气候等因素有关,会对儿童的生长发育有产生严重影响,进行临床治疗过程中需要护理措施配合,以提升儿童临床治疗的有效性。
综合护理干预是以科学理论为基础的一系列护理活动,以护理诊断为基础,根据预定的干预方法进行指导,综合护理干预是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综合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包括生活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和出院前指导护理,干预可以帮助患儿实现其计划目标,并促进,维持或恢复其身体和心理机能。通过此次研究得出,对照组护理前症状评估得分为10.91±1.12,护理后症状评估得分为5.25±0.95,观察组护理前症状评估得分为10.87±1.08,护理后症状评估得分为2.15±0.45,明显观察组内患儿接受护理后的症状分数改善明显,且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护理后护理满意度为百分之七十九点三一,观察组护理后护理满意度为百分之九十六点五五,明显观察组内患儿接受护理后的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消化不良儿童患者接受综合护理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可有效改善儿童患者的临床表现,可以积极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朱月平.小儿消化不良的临床护理探析[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5,58(7):273-274.
[2]谌顺丽,朱新娇,卓智等.小儿消化不良整体护理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3,24(18):49,51.
[3]王丽梅.小儿消化不良的整体护理体会[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36(11):212-213.
[4]任碧英.护理干预对小儿消化不良的影响研究[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5,24(6):446.
[5]邓小冬.整体护理在小儿消化不良中的应用现状[J].医学信息,2014,69(38):475-475.
[6]练玉梅.小儿消化不良的临床护理措施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3,19(5):737-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