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开平市长师中学 529300
摘要:区域地理是高中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的一大重难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促进学生地理素养的发展。本文从感知记忆、多维思考、拓展提升三个方面入手,分析教师如何在区域认知视角下提升学生的区域素养。
关键词:高中地理;区域认知;教学策略
高中地理知识学习要从理性的角度出发,结合地理事物和现象,用原理、规律分析区域地理,找到原因并尽可能地解决问题。区域认知素养,是用空间区域的认知了解地理环境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学生必须具备且关键的一项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生学习区域地理时,对于区域认识方面的能力要重点培养,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一、借助感知记忆获取区域定位
感受与认知,是人类根据自己的感官所感受,感觉出具体的事物的一项特殊的能力【1】。记忆是人类经过自己脑中发生过的事进行认识,记下来然后重现出一样的情形,这两者是学生学习地理所必备能力。
(一)熟练使用图形训练法
教师在地理授课中,加入图形训练,在图片中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地区所在的位置,在对具体地理位置在书上进行查找并尝试理解,通过图形训练,可以将多种区域知识的进行整理,在图片中一次性显示出来,学生在观察的途中还能提升学生的细心与观察力,比如,可以将长江三角洲的地区图与行政地图实现重叠,可以明确看出其在地图中的经度和纬度,甚至可以看到附近的河流、湖泊,城市交通等有关的信息,能对图片进行解读是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过程很关键的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二)熟练运用特征记忆法
对区域的了解也可以用特征记忆法。如在常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课本上表明热带雨林主要在非洲流域,东南亚和南美洲流域,除了这些之外,还分布于澳大利亚北岸和巴西沿海等地区,通过对周围地区的扩展,让学生在见到热带雨林就能想到,其主要分布于哪些地方,缩小记忆的范围,有利于学生更容易对区域进行记忆。
所以,感觉记忆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是很大的,在教学中,需要加强学生对图形训练的熟练度,充分利用特征记忆,让学生的记忆能力发挥到最大。
(三)系统分析区域地理特征
区域地理具有综合性,区域具有开放性,区域之间,区域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区域地理学习中可采取问题驱动的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探究,抓住主导性因素并兼顾其他因素。比如分析某种交通线选址时,既要考虑自然因素,也要考虑社会经济因素。不同区域交通线选址考虑的主导因素又不同,所以全面的从区域特征入手,确保学生形成系统认知。此外,地理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形成区域地理网络体系,一些内在的关联性以及隐性思路呈现到面前,明确区域的差异,加强理解和记忆,能更好地解决区域问题。
二、借助多维思考分析区域信息
认识地理环境必备的条件,思维要灵活变通,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高,这需要学生培养爱探究的习惯,对区域地理的学习,要结合多个相似环境进行对比研究,最后将探究结果整理出来,在课余时间来分析【2】。
(一)某一固定环境的研究
首先要对自然条件进行观察,对天气,土壤,土地地形,水源等方面进行仔细察看,还有城市经济方面的影响,如社会市场的发展,交通运输情况,社会劳动力分配,国家政策等。在进行研究的同时,要从头到尾逐一进行分析,不能错过任何一个小的细节,有些影响较小的很容易被忽略。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提醒,让学生每一个方面都要考虑到,并将自己能想到的都写出来,培养学生理性思考问题的优点,教师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观察,观察学生在过程中有哪些做得不错的地方,给予一定的鼓励表扬,进而提高学生对于地理学习的兴趣。
(二)不同环境的探索研究
固定环境的研究是不同环境研究的前提,将某一个区域多方面分析透了,在不同的环境来探究的时候有一定的经验,可以利用其方法来对环境进行对比,将不同的类似的现象对比,做好笔记,让学生形成一套完整的学习知识的体系,可以提高学生对地域的理解,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掌握了学习方法。
在进行不同环境的对比时,使用的方法必须是学生可能做到的,要符合学生的基础水平,按照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不能一味的要求效率,要在学生收获知识和实践过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进行自我探索,自己理解并对所分析的地区特征进行归纳,提高学生综合实力。在对固定环境和不同环境多方面探究的途中,学生可以学到不同形式的探究方法,在掌握区域事物、现象和特征的情况下,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三、借助拓展提升促进区域发展
人的可持续发展与地区和环境息息相关,是与每个人的人生观和发展观分不开的。地区认识的能力需要学生可以简单地分析出地区现在的状况以及将来的发展。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所分析的地区,找到该地区可以持续性发展的方式。结合上面所得到的感受、认知记忆以及多方面考虑两方面,使学生学到信息需要地区地理位置确定以及多方面思考的方法,对于地区分析并可以发展有益。
(一)引入区域评价促进区域发展
分析地区现在状况以及未来发展,要注重地区地理位置、现在存在的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及未来发展的策略这些环节。地区改进是基于地区研究上的,但地区现在所存在的问题能够和将来发展的策略结合在一起。在教育中着重地区现在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需要改进的问题,让学生分析理由并根据此理由找出对应的策略,继而提出适合地区发展的策略。
例如,针对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1)研究此地区的区位条件,寻找利弊(2)分析地区所存在环境情况,寻找原因,可以从自然原因与人为原因两方面入手。(3)根据地区发展,根据原因寻找对应的策略,使问题得到解决。
(二)借助社会热点促进区域发展
社会热点一般发生在特定的区域,往往会成为区域个性化发展的标志。因此,在区域地理的教学中可以前置社会热点的搜索,让学生发现并关注社会热点,找准热点区域,探究热点区域的个性化发展。
例如,重大事件发生地,关注区域特征、区域发展问题或发生原因和重大事件的影响;重要工程建设区,关注建设区内的区际联系,评价工程影响等。如举国关注的神舟12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升空并和天和空间站对接,我就在课堂上带领同学一同观看并提出问题:航天基地选址条件有哪些?同学们各抒己见,有说纬度的,有说地形的,有说天气状况的,有说国防安全的。借着同学们的热烈讨论,带领同学们一起把航天基地选址的条件总结出来,同时把我国四大航天基地所处区域特征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从区域来了解航天基地选址条件,然后再明确四大航天基地的各自分工,这样就让学生更直观的来分析区域概况。
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来进行分析,针对地区现在的情况来找到问题并找出解决的策略,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借助一定的拓展提升,就能帮助学生加深对于区域的认知,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高中地理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地理教学的过程中课堂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以此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教师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将地理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融合在一起,突出地理教学的真实感。例如,在讲解《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过程中,以本区域为案例。在案例资料收集的环节中,教要求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实地调查的方式对该地区的土地、水源以及交通运输条件、劳动力以及市场条件等因素进行全方位的调查,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不同小组所负责的调查内容不同,并以报表的形式对当地土地价格及分布使用状况,水源分布,劳动力数量、质量和来源,市场具体分布情况等进行汇报总结,汇报的记录由教师、学生一同评价,以此帮助学生了解地域条件之间的差异,树立区域空间思维,提升教学效率。
总而言之,区域地理的学习让学生更加了解地理的核心概念,加强课程各内容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地理知识架构。因此,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学习,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尹良恒. 浅谈基于区域认知素养的高中区域地理教学策略[J]. 新课程(教师版), 2018, 000(010):20-21.
【2】梅桂芬. 基于区域认知的高中区域地理教学建构与应用[J]. 新课程(中学), 2019, 000(0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