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山水比德设计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 深圳市南山区518000
摘要:本文通过对笔者主持设计的海南一个住宅区景观的案例分析,阐释了亚热带地区住区景观设计的几点策略,重点突出在地性研究尤其是对于当地特殊气候的回应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同时通过方法论的逻辑推导阐述了在空间设计中复合功能和场景再现的趋势,以及从古典园林中可以借鉴的亭台楼阁的动线系统。希望为以后的住区景观设计的做一个思路的重新厘定和引导。
关键词:住区景观,居住属性,在地性,标准化,无界社区,风雨连廊,功能分区,场景营造,亭台楼阁体系
近两年来,我国房地产行业整体形势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一是我国城市化率超过百分之60,进入后期阶段,城市住宅市场已经过了供不应求的阶段而总体上呈现过剩态势。二是自从中央提出房住不炒的新时代定位后,房地产已经慢慢脱离投资和金融属性,越来越回归到居住属性。消费者也越来越理性,对于产品的功能,体验和细节要求越来越高,从而对我们住宅景观前期粗狂式的发展模型提出了挑战,开发商和行业相关从业者亟需要在产品打造和设计上有新的突破,从而回应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此外,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气候和人文习惯差异极大,从而导致不同地域和气候环境的人们对于住宅景观的需求常常有天壤之别。而我们相关的设计师仍然习惯于全国统一的规范和习惯,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因为关于在地性的景观设计研究也越来越成为住宅设计的一个重要课题。
基于此,在笔者主持的海南某地一个住宅区的设计中,我们做了初步的尝试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心得,也得到了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该项目是一个城市高层公寓项目,基地呈南北狭长状分布,内有8栋45米高层住宅塔楼,宅间空间比较紧凑,首层每栋均有架空层,其中中部的两栋是全架空。因为宅间空间被建筑分割的比较零碎均质,所以第一个点就是我们在思考如何通过景观的规划和手法将整个大区各个空间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性结构紧凑的庭院空间。同时怎么去回应海南多雨暴晒这种热带气候,让未来的业主能够感受到室外空间的便捷和舒适,并且最终在风格上形成一种具有东方气韵的现代景观。基于这些问题的提出,我们经过深入思考,最终提出了三大策略。
第一点,打造无界社区;通过在社区中植入风雨连廊连接每一楼栋的架空层,一方面很好的回应热带季风气候的气候特点,给与业主人性化的关怀,另一方面风雨连廊如同一个非常强烈的纽带,链接我们重要的节点和架空层。从而首先在视线上,将零碎的空间打通串联,再者在功能上形成一种互动和互补。最终将被建筑切割的七零八碎的空间绑定成一个完整的社区大空间,于宏观思维角度,结合将宅间花园与风雨连廊、架空层一体化考虑,空间互相渗透、融合、共生,打破传统宅间景观空间界限,打造无界诗意栖居。
第二点,功能复合化,空间场景化。在以往常规的住宅景观设计手法里,我们习惯性的按照明确的功能分区和定位来规划空间布局,这是理念的起源,应该归于以包豪斯和柯布西耶为代表的的现代主义建筑流派提倡的“功能决定形式”,这个概念的提出背景在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新古典主义泛滥的年代,有其进步意义。但是由于其对于功能的过度强调和对于功能划分边界的过于绝对和草率,往往导致空间很难按照设计之初的意图去得到预期的使用。因为作为景观空间使用者的人在个体层面存在着非常丰富和难以捉摸的个性和偶然性,这就使得每一个人对于空间的需求往往是模糊和不可定义的,不确定性往往是唯一的确定性。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别,不同的时间段,都能引申出非常个性化的空间功能需求,这就要求我们住区景观空间功能定位的时候尽可能的具有复合性和弹性,一方面一个空间能够尽可能的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另一方面能够根据功能需求的变化对空间做可操作性的弹性调整,这即是我们所谓的功能复合化。同时,精细化的空间细节设计,要求我们在设置景观元素的时候按照可能的使用场景来精准布局,这样能够为未来实际的场景使用提供充分人性化的设施支持,提升整个住区的居住体验,这就是所谓的空间场景化。我们以为,这必将成为接下来品质住宅区的一个空间设计趋势。
第三点,重建古典园林的“亭台楼阁”体系。在我国经典的古典园林中,我们能体会丰富的空间变化,而所谓的步移景异往往有一个廊作为连接引人前进,然后通过结合整体的地势地形和不同的景观空间设置停留点,所谓临水为轩,高处筑亭,从而组织起整个游园系统。他的好处是动静空间的结合与区隔十分自然,同时又能很好的控制把控整个行进的节奏,与整体空间规划融为一体,最终达到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空间体验。我们很自然的联想到我们的风雨连廊,他不应该只是一个单单的行步道,而应该通过景观廊亭的置入和穿插,通过与整体外部景观空间的互动与咬合,最终成为一个类似于古典园林的亭廊体系。这样,通过现代的形式与语言,我们再一次在精神上重建了东方气韵和理想人居,开创了当代中式景观的新手法。
以上三点,分别从在地气候和项目规划维度,空间功能规划维度,动静流线维度做出了突破性的尝试。是的最终我们形成的空间体系成为一个人性化的,体验性强的,具有弹性和自然生长可能的社区场所,它不再停留于一个想象中乌托邦,而是真真的将未来业主的所需所想实实在在的再空间中进行了落位,它首先绝不是一个哗众取宠的景观,但绝对是一个舒服的空间。所谓此心安处是吾乡,居住区景观,做到极致,说道极致,一个心安足矣概括。
当然,我们并不试图去做一个住区景观的指导手册和条条框框的教条,就像前面笔者所言,以中国地理环境之丰富之辽阔,人口文化之丰富。他对应的空间模式和居住需求一定是多样化的丰富多彩的,是没有办法标准化和模式化的,任何试图对我们的居住模式做任何全国统一的标准和尝试的,都是官僚主义,教条主义和白费力气的。这一点从我们现代之前全国各地丰富多彩的民居类型就可以得出,他们都是针对在地性设计的民间智慧的代表,我们甚至可以从其中找到可以汲取和借鉴的技巧和手法。从而运用在当代的时间案例之中。所以笔者所做的这个探索,也仅仅是在一时一地的经验总结,与其说他是一个结论,毋宁说他是一个逻辑,一种方法论。
当前,我国地产开发进入转型换挡的关键节点,地产从以往的高周转,快销售朝低周转,重持有演变。消费者主体从首次置业的从无到有为主体转变为改善置业的从有到优为主体。人民群众关心的重点从户型转到配套。那么相应的导致我们以往那种以营销为主导的,产品营造重外观而轻功能,重体验而轻维护的产品思路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需要。而且在这个指导思想下产生了大批好看但不好用的浪费资源的网红社区,这本质上是一种短期的快餐文化。而真正符合当下趋势的,自然是转向重视功能需求同时又能较好满足艺术观赏性和后期维护便利的社区景观。这不仅是对以往种种乱象的一个拨乱反正,而且是我们理想生活栖居环境的回归。
。
参考文献: 1 简·雅各布斯(Jacobs, Jane),《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作者简介:肖仕路,景观设计师,工程师,海南大学园林系本科(2008 级学士),研究方向:城市公共空间和居住区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