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实验小学 福建 漳州 363000
摘要:小学阶段的美术课程,是培养艺术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通过美术课程,利用绘画、欣赏、手工等多方面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促进综合能力的提高。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各个方面发展的黄金期,教师抓住这一特点展开教学内容,可以快速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对小学生来讲十分重要,利用操作内容可以锻炼对精细动作的操作水平,以及发展手脑协调能力,保证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美术;动手能力;策略
一、现阶段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美术学科缺乏重视,没有正确的学科认知
小学阶段的学生刚刚接触理论性知识学习的阶段,并且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家长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文化课知识内容,对美术这些艺术类课程不太重视。此外,美术在学校课程中并非主科教学内容,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会在美术课上做一些与美术无关的功课。学校方面为了满足家长的需求,注重学校的升学率,对艺术类课程也减少了课时安排,让本不充裕的课时更加紧张。基于多个方面对美术学科造成的错误理解,让美术教师对自己的工作内容也产生了质疑,导致现阶段美术学科的教育意义不清晰,教学目标认知错误,学生缺乏学习热情,教师对课程安排不够用心,美术课程教学质量低下,课程学习逐渐边缘化,偏离了原有的教学目标。
(二)课程内容局限在班级内,缺乏发散思维的教学
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对外界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受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美术课程大多都在班级内进行。这样的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散性,并且长期在室内,对课程内容缺乏一定的创新性,重复地使用一种教学模式,会逐渐消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引起对美术学科的兴趣。现阶段的美术课程,教师根据教材讲解内容,然后在黑板上做出绘画技巧进行范画,学生跟着教师的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绘画,很少有需要他们发散思维、主动思考的内容,并且这一教学方法也比较单一,导致美术课程教学质量不甚理想。
(三)教师缺乏教学技巧,教学手段有待更新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技巧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大的影响。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在传授相关学科技巧的时候,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创新教学技巧,发挥教学机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育质量。美术教学包含多种教学内容,绘画、欣赏、手工、艺术品制作等方面,但由于教师的技巧有限,多数以绘画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使他们的动手能力有所欠缺。在教学手段上,缺乏一定的创新意识,教师应结合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展开针对性的教学,不断更新教学手段,保证他们的学习热情,激发对美术活动的热情度,才能保证美术教学的顺利展开。
二、在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策略
(一)重视艺术类学科,明确美术教学目标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教育体制也不断地改革创新,现阶段国家对教育内容要求展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学内容,因此,学校、教师、家长都要对美术有着清晰的认知与了解,重新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在课时安排上应加强对美术学科的重视,恢复正常的学习课时,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美术教师也要明确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主,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与欣赏水平,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
(二)构建开放式教学课堂,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处于具体形象阶段,对抽象的事物和概念并不了解。美术活动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其创造美的课程,因此,美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构建开放型的教学课堂,不在局限于室内教学,还要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中,充分感受到环境的美好,激发学生的思维逻辑,将书中的内容形象地呈现在眼前,利用自然环境的材料展开美术作品的创作,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力,不断提高审美水平,达到教学目标。
(三)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创新教学手段
想要让学生的动手能力能到显著的提高,教师要调整教学手段,对教材内容展开创新研究,激发学习兴趣,保证教学质量。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活跃,但出于具体形象阶段,对抽象的艺术欣赏有限,教师应从本班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结合教材内容,将抽象化的概念变得直观具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保证对教材内容的学习质量;此外,教师也要改变教学手段,一味的绘画教学并不能提高动手能力,并且还会导致其失去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加强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应该将绘画作品逐渐转化成手工作品或让其亲自动手操作的内容,通过教师对教材的讲解,引导其加以操作,不仅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促进了手脑的协调性,保证学生得以健康全面的发展。
三、结语
通过以上内容,对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意义展开了阐述,并指出了现阶段存在的的问题和相应的教学策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对课程的创新开发,明确教育目标,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不局限于班级内的教学环境,构建开放式的课堂;使用低结构性材料,拉近与教材之间的距离,促进动手能力的养成,不断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