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郊野公园的景观设计——以柳州市前滩景观工程建设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8
/ 3

浅谈城市郊野公园的景观设计——以柳州市前滩景观工程建设为例

杨宇

广西柳州市建筑设计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广西 柳州 545005

摘要近年来,郊野公园正经历着良好的发展阶段,郊野公园作为城市绿化的拓展途径之一,有效缓解了城市绿化建设中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增长与城市绿地面积不足的矛盾。草地、森林、田野、山坡、流水……这每一寸土地都是大自然慷慨赐予的礼物,乡郊野外是舒缓城市压力的场所,富有乡野乐趣的城市景观是人与自然对话的媒介,它为心灵与自然的对话提供理想的氛围,拉近了感情和生命的距离。这种野外的豁达在车水马龙的城市中,可以为人们开辟一块暂时停歇的空间,本文以柳州市前滩郊野公园建设为例,浅谈郊野公园景观设计的策略,作为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的参考。


关键词:郊野公园 自然野趣 生态 滨水休闲

引言

郊野公园译为“country park”,源于英国,于1968年在英国建立了最早的郊野公园。在英国郊野公园是为人们提供观光和游憩的地方。我国现行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17)中,郊野公园(EG14)与风景名胜区(EG11)、森林公园(EG12)、湿地公园(EG13)、其他风景游憩绿地(EG19)等一并归属为城市建设用地外的风景游憩绿地(EG1),这也说明其在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外,与其他绿地资源共同组成城市外围的郊野绿地网络,兼具生态保护、限制城市蔓延、休闲游憩、科普教育、环境美化、蓄水防洪、防灾减灾等功能。郊野公园的建设拓展了城市居民的活动空间,可以更好地回归自然,享受到大自然给人们带来的广阔天地和喜悦心情。

1.项目概况

前滩公园位于柳州市独凳山片区,项目场地西接新建滨水大道,东到柳江河西岸,南距水上运动基地约 3 公里,北接三门江大桥西岸南侧,占地面积105704.6 平方米。基地大体呈南北走向的浅碟形,全长1315.7米,南、北两端较狭窄,中间渐宽,大体呈现由西向东渐低的不规则地势,主要地貌为台地、缓坡、陡坎、滩涂。

项目所处地段属于柳州“百里柳江”风光带中“绿彩区”向“蓝彩区”的过渡地段,因而必将成为“百里柳江”风光带的重要节点之一,是展现城市滨水景观风貌及优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窗口。

  1. 设计策略

郊野公园是位于城市郊野的具有自然特色的景观区域,因此在建立郊野公园的时候要选择现状具有较高景观资源的场地,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建设成本,缩短公园的建设周期,在短期内达到很好的景观效果与社会效益。自然美和生态美就是规划时的一个重要内容。建设的主要目的根本也是保护生态,过后才是对休闲娱乐的开发。需要突出表现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资源等等,尽可能减少人为的开发,还原最真实的大自然。

(一)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场地内就地平衡土方,利用挡墙、地被固基等手段形成规整式或生态边护坡,利用浅洼地营造雨水花园。

(二)生态性策略

基地内成熟的乔木与植被是当地已有生态系统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将尽最大可能的被保留与尊重,避免过多的人工痕迹,以植物造景为主。

(三)“大”策略

形成由滨水大道向柳江逐层推进的植物分区带,营造大尺度大色彩大景观大效果。

(四)低成本、低维护

倡导野草野花之美,大量应用低成本、低维护的乡土植被。

  1. 设计理念

以“蓝绿交织、柳江文化、生生不息”为设计理念,体现对生态自然的尊崇、对柳江文明的表达、以及对柳州绿色生息之城的诠释。立足区域水资源条件,统筹风景游憩绿地、水系、农田等生态要素,合理布局生态用地,梳理蓝绿空间,营造宁静、和谐、美丽的自然环境,强化水位控制,打造蓝绿交织的复合生态系统。做到因地制宜,坚持适地适树,严格执行规则标准,遵循种植习惯,科学配置树种,宜乔则乔、宜果则果,宜灌则灌,合理调控林分密度、乔灌草比例,形成多树种、多层次的森林结构和景观,提升新区整体生态环境及公共服务品质。

  1. 方案设计

根据布局与游线的设置,设计将场地分为四个功能区。分别是入口观景区、清湾观光区、野林漫步区、竹径漫游区。

(一)入口观景区

项目西侧滨江西路上有两处垂直于地块的出口,靠近地块中部出口较大,并且地块此处地形较为平整开阔,紧邻公交站。于是将主入口设计于此处,方便市民进入前滩进行游览。进入公园后,是一片开阔的大草坪景观,草坪周边是大片草花植物与树林组团,组合成一个半闭合半开敞的空间。

(二)清湾观光区

遵循优先保护原生态植被的策略,对湾内植被予以保留,种植水生植物形成清湾湿地景观。由于一处下穿式泄洪道经天然水湾与柳江河联通,清湾西面由于环江滨水大道施工堆土形成10米高差斜面,设计修建与多年洪水位持平的硬质驳岸,并结合水生植物与草坡。草坡上种植地果向毛杜鹃过渡。

靠近清湾处自行车绿道边设置亲水观景木平台,方便市民观景停留,由于与主入口相近,也可日后作为三门江桥与静兰桥之间的水上公交停靠点。

(三)野林漫步区

野林漫步区北侧靠近三门江桥处较窄,坡度极陡高差10米,邻公交站处设置一个次入口,由台阶而下进入前滩野林漫步区。分区中部设计一处无障碍出入口及通往主园路及绿道的无障碍游步道。设置3m主游步道接通自行车绿道与入口观景区,区域主要以观赏蓝花楹与旷野植物景观为主。针对一处保留的原生香樟设置休息木平台,供游人休息遮荫。分区中部自行车绿道边设置亲水木平台与休息廊架,方便市民休息观景。

(四)竹径漫游区

竹径漫游区内通过对原生竹林的梳理及加密,形成大规模的竹林生态带,市民通过游步道穿梭其中,曲径通幽。竹林漫游步道上设置休息设施,满足功能要求。

5.绿化设计

(一)设计原则

尽量保护场地内原有物种,选择植物以乡土树种为主,体现自然、野趣的特征。利用地形营造大尺度、大色块、大景观、大效果的植物景观。植物分区形成带状与斑带组合,种植特色明显突出,体现“绿彩区”向“蓝彩区”的过渡。合理控制植物密度,使植物空间开合有度。植物配置上合理搭配乔木、小乔木、灌木、地被植物、水生植物等,形成多品种、多层次的植物景观。

(二)分区植物设计

设计确立以游览与植物造景为主,分区上打破常规的分段式分区设计,以滨水大道向柳江逐层分带分层式渐次推进形成分区,结合若干“斑块”,体现“百里柳江”风光带中此段绿彩区向蓝彩区过渡的定位,打造有季相变化,色彩层次丰富与大尺度大色块大景观大效果浓墨重彩的一环。由此,我们的植物分区将分为:芳草依涟区、蓝雾迷香区、苍花漫草区、粉黛烟霞区、幽然竹韵区五大区。分区体现大尺度大色块大景观大效果,而与分区穿插融合的“斑块”则是调色剂,使季相互有补充,色彩层次丰富。如黄花风铃木斑块、香花植物斑块、秋色叶植物斑块、及“雨水花园”斑块。秋色叶植物斑带将与芳草依涟区的水杉、落羽杉、池杉、芦苇结合成秋色景观,当水上狂欢节在金秋十月召开时,依然有景可观。

(1)芳草依涟区

自行车绿道的建设给市民提供了一条优质的观光路线,绿道标高基本在常水位以上1.5米,绿道外侧沿河滩涂上以水杉与芦苇的种植为主,水杉的种植开合有度,保证视线的通透。乔木搭配落羽杉、池杉、枫杨等耐水湿的植物,将耐水湿地被植物延伸至浅水中,将水生植物黄菖蒲、千屈菜等与常绿麦冬等地被植物从水中延伸至岸上,达到地被和水生植物相互穿插交融,避免栽成一条直线的“裙带”形状。突出滨水野趣植物景观。

(2)蓝雾迷香区

以蓝花楹为基调树种,形成“满眼蓝雾,一心爱慕”的景观带,体现“蓝彩区”的“蓝”,由于滨江西路道外绿地也是以蓝花楹为主要树种,这样就形成了厚实的蓝花楹林带,未来与西侧规划的高耸的体育商业建筑及北侧雄伟的三门江大桥交相辉映,形成层次分明视觉冲击的大景观。由于蓝花楹落叶,区域内搭配常绿的香花植物如白兰、桂花,在视觉享受的同时亦能在嗅觉上有所感受,而当蓝花楹落叶时,又不致使区域内光杆单调。

(3)苍花漫草区

以混播片植草花地被为主要种植方式,突出我们低成本低维护的设计策略,营造野趣景观。片植植物时以不规则狭长图案为主,使同一品种有断续的形状且有起始、高潮、收尾,形成S形状,避免形成直线或对称形,主要突出“无序”的“野”。区域内乔木主要以孤植大树为主,如朴树、黄葛树等落叶树以及保留场地内原有的一株香樟作为点景树,以常绿香花树种作为搭配。场地区域主要呈现旷草野花的效果。野草野花将贯穿整个场地。

(4)粉黛烟霞区

考虑到近几年全市极力打造满城尽带洋紫荆的花园城市大景观,效果显著,但是主要都是集中在“点”与“线”上的种植,极其缺乏“带”与“面”的效果。本次场地内中部南侧原有一苗圃地,内种植成片洋紫荆近百株,于是我们在本次设计中根据市内缺少洋紫荆“面”以及场地现有洋紫荆林的条件,特别营造一块洋紫荆林带,面积约平方米,春季市民可在此尽情赏花游憩,共享紫荆之美。除了倾力打造洋紫荆观赏区外,灌木上将以片植毛杜鹃为主,与洋紫荆一并营造春季花团锦簇,万紫千红的醉人景观。毛杜鹃也同时运用在此区域高差较大的边坡绿化上。

区域南侧现存两座高压电塔,考虑到安全因素,一方面保留原有龙眼等低矮小乔木,一方面在电塔周边也以混播草花地被的方式进行种植。

(5)幽然竹韵区

场地内中部及南部存在带状原生竹林,品种为撑篙竹,本着我们以保护为主的设计策略,将对竹林进行梳理,并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加植,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竹林带,体现出“绿彩区”中“绿”。竹子品种不仅对原有撑篙竹在数量上有所增加,还将引入刚竹、粉单竹、黄金间碧竹等品种。


参考文献

[1]张玉钧,张力圆,张玏.郊野公园概念的演变与发展[J].风景园林,2013,5:80-85.

[2]杨赉丽.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第一版)[M].北京:国林业出版社,1995.

[3]贾建中.城市绿地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