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小学语文故事类文本的教学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8
/ 2

统编教材小学语文故事类文本的教学策略

冯春花

(广东省清远英德市第五小学 513000)

摘要:在素质化教育的背景下,小学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较为重视,并将其实施在教材的编排和教学的策略转换上。由于统编版教材的选文和编排符合小学生的学习需求,并且其中的文章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能够促进语文的人文学习,因此,本文基于统编教材小学语文故事类文本出发,探讨了其中的故事类文本内容,旨在促进学生对故事文本的深度学习与掌握,也为语文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故事类文本

引言:

故事类文本主要是童话、寓言、民间故事等内容,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各个学段都选编了一定的故事类文章,其目的不仅是传承优良的民间文化,也是通过这一类的文章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够从故事中得到启发和感悟,提高语文素养。特别是和记叙文比较,故事文本具有一定的想象力要求,充满了未知性,能够激发阅读和学习的兴趣,即便如此,在教学中仍然会存在一定的阻碍,因此,需要教师积极探索相关的教学策略,促进课堂的创新和知识的贯彻,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针对小学语文故事类文本教学的障碍问题

(一)小学生缺乏一定的理解能力

对统编版教材的故事类文本教学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学生的理解能力,故事类文章包括了童话、寓言和民间故事等,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对事物的理解较为局限,即使他们能够很好地明白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但其中抽象和隐藏的含义却难以掌握。故事类文本的情节和语言受到了小学生的普遍喜爱,在课前往往是充满了学习兴趣,但教学中的学习要求,也就是文本中的情感寄托和哲学含义是学生较为头疼的内容,往往需要学生读懂这些哲理才能够掌握文章,然而小学生的人生阅历不足和较差的理解能力,切断了学生与故事文本内涵的桥梁。同时,在缺乏理解能力的基础上,不注重课外阅读也对故事类文本的教学形成了一定的阻碍。

(二)教师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而言,他们的语文积累较薄弱,很多字词都不认识,也不能理解,所以在进行故事类阅读时很吃力,但是纵观小学统编版教材,低年级教材选编了大量的故事文章。在面对这一课题的教学时,通常教师会与其他教学方式没有差异,并采取单一化的讲授方式,理论知识与实践形成了一定的差异。[1]同时,存在不少教师仍然带有应试教育与功利主义的观念,认为学生只要会做题便是读懂了文章,于是常常让学生通过记忆与题海战术的形式学习,这样学生即便听懂了大概的文章内容,但是也难以真正领悟作者写作的意图,即便短时间内语文分数尚可,也不利于长远的学科学习。

二、统编教材小学语文故事类文本的教学策略

(一)运用声情并茂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感悟

进行故事类文本的教学需要教师以一种生动的讲授方式呈现出来,由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完善,对事物的认知也不全面,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除了日常用语,很难进行文字的深度理解,而有效的肢体和生动的语言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理解能力。例如,在寓言教学中,教师要能抓准关键词句,总结出寓言中的寓意,通过语言上的生动教学,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提高现象到本质的理解;在民间故事的教学中,教师需要以朗读、复述将民间故事中曲折的情节、鲜明的形象展示出来,突出文本的精妙之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教学上,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单单依靠教师的灌输式学习,在统编教材童话故事《小蝌蚪找妈妈》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找到这一故事的动画短片,让学生先进行一定的了解,再通过其中的重要情节进行分析,如小蝌蚪是怎样找妈妈的,以情感式教学让学生融入故事情节中,逐步促进学生理解小蝌蚪找妈妈时候的焦急和迫切,同时也通过文章的学习科学地了解了小蝌蚪整体的变化过程。

(二)利用情境化教学,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形成行为规范的重要时期,由于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时常不够集中,会因其他事物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重点部分,利用情境化教学,就是通过各种教学资源与设备,通过形象、生动的图片、视频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的主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统编教材中的故事类文本能够促进学生创造力、想象力的提升,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学习环境,引导阅读的主题,并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化的内容,帮助学生进行理解文本主旨。例如,在学习《牛郎织女》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这一影视剧情节进行节选播放,通过视频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并能够形成初步的导入,再让学生思考民间故事与我们生活的现实有什么不同,这一互动形式能够促进课堂的氛围,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来,也对故事文本的理解有了更深的思考机会,并逐步体验到语文的内涵。

(三)拓展延伸阅读内容,感受阅读的乐趣

在开展故事类文本教学中,教师可以进行适当地拓展与延伸,不仅仅局限于教材的节选上,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实践活动,促进语文素养,需要加强对学生的阅读习惯培养,促进他们对语文阅读的理解能力。

[2]例如,在学习三年级教材《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教师可以适当地让学生在阅读文章后进行编改情景剧,通过合作与探究,能够更好地把握故事文本中的人物特点,并在自主思考中理解故事中的内涵,并突出在情景剧的设计中。通过这一活动能够让学生对现在的生活更加珍惜,也提高学生的共情能力,突出哲学教育,同时,适当地拓展延伸还包括了学校每周的阅读课程,例如,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师可以推荐学生对《安徒生童话》进行延伸阅读,并通过思考和感悟体会阅读的乐趣。在进行家校合作的教学理念上,教师也可以通过推荐书籍帮助学生课下与家长共同阅读,既能够促进学生与家长的相处氛围,也对学生理解故事文本提供了一定的策略。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故事类文本具有一定的教学优势,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阅读和学习兴趣,并将其中富含着的语文素养和历史文化积极地融入学生的知识体系中,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也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对故事类文本的教学要以一定的策略与方案,不断地实践、观察与总结,进一步完善教学体系,提升语文课堂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刘凤娟.小学历史故事类文本阅读的教学策略[J].天津教育(中、下旬刊),2019(17).

[2]马玉珺.小学语文教学中童话教学的有效策略[J].教育艺术,2020(09):27.